在家學佛信佛四大訣竅

0
1074

在家學佛信佛四大訣竅

多識仁波切

  一、正確認識佛教

  現代社會,是一個商業社會、信息社會,它的特點是生活節奏非常快。所以,我們身處在這樣的社會,就不可能像農業社會那樣,有很多的時間來學修。比方說,大家平常覺得自己對佛教或者藏傳佛教都有所瞭解,但我恐怕這種瞭解經不起分析,若從學術的角度來作進一步的探討,就會發現很多人對佛教的認識並不是很清楚。

  簡單地來說,佛是覺悟的意思,生命從迷茫中獲得覺悟就是佛。佛和眾生的差別,僅僅是迷和悟的差別。迷者為眾生,覺者為佛。因此佛法就是覺悟之法、覺者之法。很多書中都說到如基督教、伊斯蘭教等宗教的創始人是某某,一般也都說釋迦牟尼是佛教的創始人。但實際上,將佛法理解為釋迦牟尼開創之法,以釋迦牟尼為佛法的源頭,在理論上是講不通的。

  大乘佛教認為,世界多如微塵、眾生多如微塵、佛也多如微塵,也即世界無量、眾生無量、佛無量。從總體上來說,世間的成、住、毀、空無始無終,眾生的生死輪回無始無終,佛與佛法的存在也是無始無終。這就如同雞和雞蛋的道理是一樣的。從邏輯上來說,沒有第一個佛,也沒有第一次創始的佛法。因為佛從法中生,如果沒有佛法,佛從何而來?反過來說,如果沒有佛,法由誰說?沒有佛就沒有佛法。

  佛是按照佛所說法修行成佛,佛在成佛之前就有佛法;同時,佛法又是由佛來宣說。因此,法不是佛創造的,佛只是揭示、解釋了宇宙人生的客觀規律。佛有無數,在我們所處的這一賢劫時期,先後要出現一千個佛,釋迦牟尼是第四位佛,之前曾有滅事佛(漢譯:拘留孫佛)、金寂佛(漢譯:拘拿含牟尼佛)、迦葉佛三佛住世,未來佛彌勒佛是第五位佛。因此,釋迦佛不是佛教的創始人,釋迦佛所說法,是承繼了先佛所說法。佛法,是十方三世一切如來共修之法,也是十方三世一切如來同宣之法。

  慈悲善行與特殊智慧這兩條,從根本上概括了整個佛法。

  慈悲善行屬於道德範圍,包括利己、利眾兩個方面。利己,指的是自我修養,好好做人、諸惡莫作、自己對自己的今生和來世負責;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思想善良、品行端正、風格高尚、眾善奉行,力行有益於眾生的事,這又是利眾道德。一切的戒律,都離不開利己利眾的原則。小乘佛教以利己為主;大乘佛教則以利眾為主,其修煉的根本目的不是為自成佛,而是為度一切眾生脫離苦海。

  佛教的智慧是特殊的智慧,簡言之就是利益眾生的智慧,指的是我們在利益眾生時所表現出來的聰明才智。聰明有種種,有正當的聰明,也有所謂的邪聰明。人在自私自利的時候,作惡、犯罪的心智表現就是邪聰明,這和佛教的智慧是不能相提並論的。在智慧的前面加上「特殊」這個界定詞,才是佛教所提倡的智慧,這與佛教所追求的目標有關。佛教的目的是為了讓一切眾生離苦得樂,最關心的問題是人類以及一切眾生的苦難處境。這種智慧的特殊性及其敏銳性,表現在對生命所遭受的苦難的種類、性質、產生原因的深刻的認識以及如何消除苦難以獲得幸福快樂的方法、對策的研究和制定上。佛教的這種智慧可以叫做「眾生離苦得樂的智慧」,與人類社會以及一切眾生離苦得樂無關的智慧不是佛教所追求的智慧。這種智慧的產物就是「苦」、「集」、「滅」、「道」的四諦理論。

  由此可見,佛法的本質就是利己利眾的道德和智慧。對人類社會來說,美德和智慧缺一不可。佛教的功能就是幫助眾生獲得善德、智慧兩樣東西,就是使一切眾生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佛法無邊,但離不開這個大的原則和理論框架。這是佛教思想的高度概括,也是佛教與其他宗教不同的特點。

  二、確立學修目標

  在現代社會的都市裡,在繁忙的工作、生活中,我們應該怎樣來學佛?我想這是大家最關心的問題。世界上無論成就什麼事情,都是先有目標,然後有計劃、有步驟地來完成。所以,凡是有理性的人,都是這樣做事的。學佛的人也應該如此,不能盲目地來修,沒有把握地去做,首先就應確定目的。

  大乘佛教學佛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利樂一切眾生。

  所以,學佛就要發大乘心,立志做菩薩。為一切眾生著想,為眾生的幸福快樂不惜生命地奉獻一切的思想是大乘思想,叫大乘心。不單有這樣的心,而且無私無畏如此地去做,就是大乘修行人,就是菩薩。這種學佛利眾心,又稱菩提心。

  很多人以為菩薩就是廟里塑的文殊、觀世音這些成了佛的菩薩,不能這樣來看問題。菩薩從理論上來分有兩種,一種叫賢位菩薩,一種叫聖位菩薩。賢位菩薩就是在修行五道中處於資糧道、加行道的還沒有開悟的菩薩;見道開悟之後進入大乘修道一地到十地的修行人,稱為聖位菩薩。學佛的核心思想就是學做菩薩,有菩薩的心腸,具菩薩的道德、作風和貢獻,才是真正在學佛。否則,修行的根本就沒有抓住,所修還只是一些枝枝節節。

  如何做菩薩?藏傳佛教主要有兩種發菩提心的方法:一是七支發心法,這是《瑜伽師地論》中,無著菩薩這一派所傳;二是自他交換法,是阿底峽尊者從錫蘭國王處得到的菩提心傳承。大乘與小乘的不同正在於此。小乘佛教為了自己解脫生死,出離輪回,達到羅漢的果位,不考慮眾生。而大乘佛教的成佛只是為了度化眾生的一種手段,不是目的。佛與成佛的條件都離不開眾生,發菩提心、行六度萬行是靠眾生來完成的;成佛之後的佛事業,也是利樂眾生。佛和眾生是沒辦法分離的,一切為了眾生,沒別的。

  在藏傳佛教中,各教派的僧人都有自己的修持儀規、制度與習慣。但是,在家弟子不是出家人,不能與專業的職業僧人相比,以他們的方法來修行,這恐怕很多人做不到,也不需要那樣做。所以,在家弟子應該根據自己在家的特點來修行。佛教的原則是大方便,方便一切人。一切不同文化、教育等社會背景的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來修,這才是佛法的大方便。如果有很多的條條框框限制的話,就不是方便。

  修行應該抓住重點,不可能把所有的八萬四千法都拿來修,實際上也沒有這樣修法的人。

  三、好好做人

  佛的一切教導都是以做人為基礎的,人都做不好,怎麼做菩薩、成佛呢?所以,狠抓思想道德修養,以佛菩薩為榜樣學習做人,這是大乘佛教的根本。

  從「道德」這個名詞上來講,人應該先有正確的道,然後才有德。德以道為因,沒有道而講德是很空洞的。道,指的是信仰、道路。學佛,信仰佛教,就要有菩提心。道是大乘之道,德當然就是大乘之德,是以利樂眾生為基礎的做人道德。也就是大乘的三種戒律:一是防止惡墮,自己的言、行、意都不要觸犯佛教的道德原則;二是學修善法;三是利眾。

  「菩提道次」有另外一個名稱叫「大乘道思想修養」,就是以佛菩薩為榜樣來學習做人,規範自己的思想行為,一步步提高自己的修養。做人,應該講良心、講公平、講公正、講寬容、講利眾、相信因果報應,這些都是佛教的道德,是修法的基礎。如果這些都做不到的話,念經、拜佛就都是形式主義,不是修行。

  學佛就是要從思想道德方面來修,改變世界觀、人生觀。抓自己的思想道德建設,才是修行的正道、修行的重點。如果思想上充滿了貪心、邪見、嗔痴,念再多的咒、再怎麼觀修也不行,解決不了問題。大乘佛教的根本是利益眾生,學佛就應該學習佛菩薩的慈悲與愛心,發揚佛陀的捨身飼虎精神。如果人都只為自己,那麼,家庭就不可能團結和睦,社會也不會和諧安定。

  什麼是善,什麼是惡?能致善果者為善;能致惡果者為惡。大乘佛教認為,凡是能對他人有益的事情都是善;凡是自私自利,危害別人的事情都是惡。

  一切戒律的基礎是十善戒,一切惡行中最主要的是十惡,叫做「十惡不赦」。從身、言、意三個方面共分成十類行為:身不犯殺、盜、淫;口不犯妄語、惡口、綺語(無意義語)、兩舌(挑撥是非);意不犯貪、嗔、痴的十善戒是三戒的基礎,也是轉世人身的主要條件。如果自己想要下一世不墮三惡道,轉世人身的話,最基本的條件,就是今生今世要做到十善。所以,無論是在家的還是出家的,都要力行十善,要潔身自愛、堅守戒行。

  在家弟子也是如此,真正的皈依是從戒律上皈依,以戒為師。釋迦牟尼佛臨終時告誡弟子:我圓寂之後你們要以戒為師,行為合於律、言論合於論、修持合於經。守戒的是我弟子,不守戒的不是我弟子。

  為什麼說要潔身自愛呢?因為小乘佛教的戒律是非常好的,藏傳佛教提倡「外修小乘戒、內修菩薩行、密修二次第」,在三乘佛法並修的時候,以小乘的戒律為基礎。

  藏傳佛教完整地承繼了佛陀的三乘教法,是正宗的佛教。密法是佛教的核心,是最高的佛法,站在顯宗理論的基礎上來修密法,便會明白。顯宗理論,尤其是在對空性認識的主觀方面,只有粗分的籠統的解釋,細分的沒有明講。又比如,在研究轉世的問題上,說得不夠深細,好像隱瞞了什麼,無法自圓其說。諸如此類的問題,真正要明白,須融通顯密,把兩個理論銜接在一起才是整體的佛法。學了密宗之後才知道,在顯宗裡頭沒有辦法解決的問題,都交給密宗來解決了。

  無密不成佛,就是這個意思。所以,我在《佛教理論框架》一書中作喻,從現代物理學的角度來說,顯宗是經典物理學,密法就是量子物理學。如果用經典物理的牛頓定律來比喻顯宗的經典理論,那麼現代的量子物理就對經典物理提出了挑戰,甚至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出來以後,否定了經典物理的觀點。過去研究物質,現在進一步研究反物質、暗物質……這是科學技術的發展在認識論上的深入、細化。密宗的理論就像量子物理學一樣,代表著認識論的最高成就。所以,密法並不是社會上流傳的那樣。我在《密宗是非分辨論》一書中,將漢地對藏傳佛教有偏見的言論收集在一塊,逐一予以了駁斥。

  喜饒嘉措大師是一世嘉木樣之後現代佛教史上最優秀的學者,國民黨時期就是西藏最知名的大師,曾被蔣介石邀請到重慶講經,解放後擔任第一屆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世界宗教· 佛教》總編。他可說是辯才無礙,論辯文章很多。他在文章中說,我們佛教弟子有兩件事一定要堅持:一是守戒律,自己修行;二是用生命來維護佛教的真理,如果這樣做,即使不修行也是在修行,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修行。

  不能以為學佛的人不應該爭強鬥勝,所以就不與人爭辯。堅持真理,不是爭強鬥勝。如果一個人在思想上沒有正確的見解、正確的觀念,就等於沒有了靈魂。鑒別思想的對錯,獲得正見是非常重要的。佛經中說,當戒律和生命二者選一時,應該選擇戒行,放棄生命。也就是說,當別人讓你抉擇,或者捨戒或者被殺。佛教徒碰到這種情況的時候,寧肯放棄生命。因為生命還會轉世,而聽聞佛法、得到戒律只有這一次,如果自己從前就守戒律的話,福報也不可能是這樣子。所以選擇戒行,放棄生命。第二,繼續二選一選擇戒行和正見的時候,寧失戒行,選擇正見。正見比戒行更重要,哪怕失戒也不能失掉信仰。一般情況下,不能捨戒,在特殊的歷史環境中,即使是守不了戒律,也不能放棄自己的信仰。正見上不能稀裡糊塗,絕不可棄捨!

  四、善巧修行

  1.堅定信念

  有的人見了活佛、法師就求法,到處去求灌頂,就像收集古玩的人一樣,收集了很多的法。有很多人寫書說自己到西藏的時候得到了黃教的、紅教的、噶舉派的、覺囊派的傳承,到處宣揚說自己已得到了所有的傳承。這是一種自我宣傳,其實他只是像看到了一張菜單,什麼也沒有吃到。修行不僅僅是要得到很多的法,更重要的是怎麼樣修法。所以,法不在多。龍樹菩薩在《寶性論》(《致國王書》)里講到,修法有兩條:一是信念、二是智慧。

  如果沒有智慧,不能分辨是非、對錯、正邪,就不會得到正確的信仰。但光靠智慧不行。現在社會上很多人都很聰明,三教九流什麼都懂,但卻沒有信仰,不會精進。而且看的書多了,思想上產生了混亂,懷疑也越來越多,產生出諸多不良邪見。甚至懷疑輪回轉世、因果報應。學佛的人,首先就要相信善惡因果報應,如果連這一點信仰都沒有的話,還學什麼佛呢?

  佛經中說:「信為道源功德母。」「信」就是信仰、信念,是一切善道的源泉,一切功德的母親。密續中說,要在精通佛教理論,破除邪見,獲得正見的信念基礎上修行才能得成就;或者愚痴有信念,也可很快得成就。也就是說,即使大字不識,但卻單純、善良,具有真誠、堅定的信念,比起那些半通不通的知識分子來說,因為沒有受到諸多邪見的污染,也易得成就。

  去藏區看一看,什麼是信念?比如我們青海的的信徒,一步一個頭磕到拉薩去,磕完一個長頭,打上一個記號,第二次磕頭要踩在這條線上,再磕一個頭……就這樣以頭代步去朝聖地,一直要磕三個多月,如果不是憑信念,怎麼能做到呢?所以,信念是非常重要的,要堅定信念。

  2.專心致志

  專,就是修持一法,不宜龐雜,這也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

  《大威德之光》中熱譯師道歌里唱道:「印度人只修一法而成就者很多;藏地人修的法多,成就的卻很少。」藏地很多有成就的大師在傳授學法經驗的時候,都強調不宜雜,要專修一個法門,這是一個通常學修的原則。無論是修觀音、度母、大威德,只要認真去修,都會有成就。例如,有一個人每天念《金剛經》,後來一天能念三十遍,就每天堅持念三十遍,圓寂後火化時,整個火化場的天空都是彩虹。又比如,青海省果洛有一個女的是天生的盲人,從小開始一直念六字真言,到三十幾歲的時候,走路就無需人引領,她自己可以挑水、砍柴……什麼都做,就像有眼睛的人一樣,沒有任何障礙。而且,她還有神通,有人來找她,她都知道你要問什麼問題;還能給人看病。所以,有專才有精,學修就得靠專心,只有專心致志,才有可能成就。

  有的人是多而不精,好像懂得很多,但專修上不行。有的人今天修這個,明天修那個,整天換來換去象換口味一樣,修得很雜,這在修法上是絕對行不通的。修什麼本尊好呢?佛沒有高低,不像人有權力、財富的差別,或者國王、富人,或者老百姓、乞丐,沒有這樣的區別。不要像買東西一樣挑挑撿撿的,得到一個本尊法,你就一心去修。修法上雖各有各的特點,但修任何一個本尊,只要你產生信心專修,修它二十年、三十年,一輩子修下去……將來一定會得到成就。

  有的人好高騖遠,喜歡高深的法。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空中樓閣怎能造成?學佛應打好基礎,必須要按照菩提道次第,由淺入深。是有很神奇的法,但你本身的基礎必須要趕得上才行,否則沒有用。宗喀巴大師說:法的殊勝,不如人的殊勝。水銀倒在瓷器裡面,會把瓷器壓破,因為瓷器無法承受其重量,華而不實就會帶來負面的影響。前面的基礎沒有修,後面的功德生不起來。比如沒修生起次第,如何修圓滿次第?甚至連三皈依都沒有很好地修,怎麼能夠即身成佛?現在的人都想即身成佛,確有即身成佛的法,但真能修到即身成佛的,就像白天的星星一樣少。

  學習藏傳佛教第一步,首先要把人做好,人都做不好,不要奢望成佛!要以人天乘為基礎,爭取下一世能夠得到一個很好的人身、得到好的上師、得到好的傳承,能夠繼續再修佛法。

  3.持之以恆

  滴水可以穿石,修法貴在堅持,要像無著菩薩那樣修行。

  無著、世親菩薩是一母所生的兩個兄弟,母親眼看著印度正處在小乘佛教滅大乘佛教的時代,她發心要生個孩子來弘揚大乘佛教。後來生下了兩個兒子,大的叫無著、小的叫世親。根據印度習慣,孩子長到一定年齡要子承父業。當兩個兒子長大懂事的時候,就問他們的母親:父親是做什麼職業的?我們現在該繼承父親的事業了。母親說:我生你們兩個不是為了去承繼你們父親的職業,而是為了弘揚大乘佛法。從今以後,你們都出家去學法,學成以後去弘揚大乘佛教。然後,世親在一個有小乘佛教的地方出家學習,無著則在大乘教門出家。

  當時,人間根本就沒有大乘佛教經論的傳承,只聽說有彌勒菩薩能夠傳大乘佛教,但是彌勒菩薩在三十三天兜率內院,不在人間,怎麼能見呢?於是,他得了彌勒修法後就到一個石洞裡面去修。修了三年止觀,什麼奇跡也沒有。他心想,閉了三年關也看不到彌勒,這樣長坐下去也解決不了問題,就從閉關的山洞里出來了。他出來注意到石洞旁邊有一個鴿子窩建在石崖上,因為鴿子飛來飛去,石崖因此很光滑。他從中得到一個啓發:鴿子那麼柔軟的羽毛,竟能把堅硬的石頭磨得這麼光滑,難道我還不如鴿子嗎?

  第二次入石洞又修了三年,同樣是無成果。他又出來了,然後看到洞口石崖上水掉下來把底下的石頭給滴穿了一個個洞。他想:滴水可以穿石,難道我就修不成法嗎?又進洞去繼續修了三年。都九年了,也沒有什麼收穫,他想再不能如此耽誤時光了,人生還有幾個九年?於是,就出了洞下山。山道上見到一個老婆婆拿著棉花在擦拭著一根很粗的鐵棒,他奇怪地上前去問「您老這是在幹什麼?」老婆婆頭也不抬,說「磨針」。他不解「這麼粗的鐵棒這樣子怎能磨成針呢?」老婆婆說:「鐵棒磨繡針,功到自然成。」

  他心有所悟,默默地退回山洞,接著又修了三年。可十二年之後,還是沒有見到彌勒的影子,他這次真的下決定要離開這個修行的地方了。走到山腳下,看到一條狗奄奄一息趴在地上,好象是得了什麼瘡,整個下身都腐爛了,上面爬滿了蛆蟲……他想:它這麼痛苦,也不知先前造了什麼業啊?他因不忍看這條狗受這樣的罪業,就想幫著把狗身上爛肉處的蛆撿掉。但又一想,眾生可憐,這些蛆是靠狗的腐肉才活著的,如果我把它們撿開的話,蛆就會死,豈不是厚此薄彼嗎?怎樣才能既減輕狗的痛苦,又不讓蛆們餓死呢?想來想去,他決定要佈施自己的身肉給蛆吃,就取出隨身帶著的一把刀,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了幾片下來,擺在地上,準備把狗身上的蛆一個一個撿下來放上去,讓蛆去吃自己身上割下來的肉。

  但是這個蛆實在是像水泡一樣,很易被碰壞,他想:手是不能動它們了,只能用舌頭來舔。可當時的情景確實是讓人覺得惡心,他只好把眼睛閉上,再來舔蛆……就在眼睛閉上的瞬間,眼前突然一亮,睜眼不見了狗,只有彌勒菩薩金光耀眼出現在他面前。無著激動地說:「我足足修了十二年都沒能見到您的面,您怎麼今天才現身?」彌勒菩薩說:「我一直就在你身邊,只因你罪業深重所以看不到我。今天,你大發慈悲心,把業都消了,所以才能看見我。」無著不相信,說:「怎麼可能是這樣呢?」彌勒說:「不相信的話,你背著我到街上去走一走,看看別人會怎麼說。」結果,無著就把彌勒背在自己的背上去轉街,很多人從旁走過卻什麼也看不到,有的人則說「這個人怎麼背著一條死狗呢?」由此可見,業力不同,所見也不同。

  4.不拘形式

  俗家弟子不能生搬硬套寺廟里那一套修行方式,因為僧尼是職業修行人,而在家的弟子,必須工作、幹事業以掙錢吃飯、養家糊口,修行不是專業,只能是副業。所以應採取因人而異、因事而異的方法來修行。比如說,退休的、年齡大的人,時間多的可以多修;在工作崗位上的人,時間少的可以少修,適當地擠時間來修行。有的可以明修,有的可以暗修。如果所做職業不允許公開修,就只能暗修。文革時,既沒有佛像,也沒有經典,拿著念珠就會被作為搞迷信活動而挨批鬥,去哪裡朝拜、燒香呢?但是除了燒香拜佛就沒有別的修行辦法了嗎?信仰在我心中,無須打著標記,外在環境再惡劣也絕不放棄自己的信仰!那時就得暗修,不能明修。我到溫州去,看到那兒的民俗很奇怪,信教的人都在家門上打上標記,如信基督教就貼一個紅十字,信佛教就貼上觀音、彌陀橫帖等。其實,信仰是思想方面的事情,不需要在表面作記號的。

  修行有三種:身修、口修、心修。

  燒香、磕頭、靜坐等,有很多身修的辦法,講究姿勢,練氣調脈。念經、念咒是口修,如淨土宗修念佛號求生西方淨土,平時問訊時都用佛號來代替;學修漢傳佛教的人,要求須天天念規定的幾種經典。但是,念經的目的是為了要懂,經典里到底說的是什麼?是佛陀教導我們該如何看待問題及解決問題。但是很多的人念經就只是念,僅有念的聲音而已,不解經義。

  心修就是觀修。甚至念咒也可以觀咒,如金剛誦是密法里最高的法,它就不是念的,而是觀呼吸,把呼、吸觀成一個咒的聲音,這是最好的念咒方法,是心念口不念。任何咒都可以心念、默念,比如在公共場所或在家裡,要遵守公共道德,不能學僧人在寺院裡的樣,又打鼓又吹號地念經、念咒,人家會罵你是神經病。這就需要方便修,不能生搬硬套搞形式主義。心念,在心裡觀,不妨礙別人,也不耽誤自己的工作,一邊做事一邊念咒,走路、坐車,甚至睡覺都可以修行。比如《入菩薩行論》的著作者寂天大師,別人見他天天什麼也不乾,吃過飯就睡覺,他是睡下後才觀。很多人喜歡這種方法,晚上人都睡了,挺安靜的,沒有人來干擾自己,心也容易靜下來,這是一個很好的修行時機,觀修就有可能會比較清晰。

  在藏地,無須皈依證,孩子長到兩三歲就開始念六字真言,家家孩子都會念經,《般若經》、《大白傘蓋經》、《心經》等常念。而且,並不是說坐下來念經,起來了再乾活,而是手裡在乾活,嘴裡在念經。一邊放牧,趕著羊群、牛群的時候,也正好念經、念咒。僧人也大多如此,邊乾活邊念經。

  所以,修行有多種,不要拘泥於形式。比如說利樂上供,可以以心代行、以觀代物。禮佛,不一定要合十、叩拜,從心裡去拜佛敬佛是主要的。比如獻花、燃香、獻淨水和食品等,所獻的有形的東西是有限的,儀軌中說「我以四海之水作供養」,作供的小水碗如何能盛下四大海水?這就要靠觀的功德能量。

  觀想世界上所有的鮮花,供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觀想一切人造的、自然的香,如檀香、百花之香,都拿來做供養;觀想自己家裡的食品及所有的東西都來作供;觀想無主的野生水果、海洋、地下礦藏等作供養……用意念來想像作供,就是最大的供養。《普賢行願》里講到,拜佛的時候,把自己的身體想像成多如微塵,充滿三千大千世界,禮敬一切諸佛,這功德有多大?所以,以觀代物是密法里的一個方便。儘管自己沒有很多東西可作佈施,但卻可以以觀代供、以觀代施,觀想以無數的財物、藥品施予眾生,培養自己的利眾心,圓滿施波羅。

  六度歸根到底是為了修心,是為了培養自己良好的心態,有沒有財物施供並不重要。釋迦牟尼佛因地時,有一世是一個窮人的孩子,當過去佛大釋迦牟尼到來時,很多的國王、大臣等富人,都拿著金銀財寶來供養佛,這個孩子正在路邊玩耍,他心裡非常敬仰佛陀但卻無有財物來供養,於是就從地上捧了一把土來供養佛。大釋迦牟尼佛說:「好啊!將來,你會因為此善而成為大地的主人。」因為他以土來作供,土代表大地,是把整個大地供養給了佛,所以將來就成為大地的主人。可見,供養不在多少而在心誠,心誠是最大的善。

  如果動機目的不純,就是以金山、銀山來供養或施捨,也沒有什麼功德。所以,是善是惡,主要看動機目的。動機目的是善,結果也屬於善;動機目的如果是惡,結果便是惡,為了個人名利,即使是做了一件善事也是惡。比如殺人,《律》里講,失手殺人不算殺,沒有殺人的罪惡。如果在院子裡面往外扔石頭,這塊石頭剛好落在走過來的一個人頭上,把這個人打死了,這算不算是殺人呢?不算。世俗的法律算是失手殺人,但佛教和世俗的法律不一樣,規定得更系統、細緻,殺人、殺生,指的是有意識地故意殺害。因為扔石頭的人無殺人動機,他是無意識的,所以不算是殺罪。

很多的修行都是用觀想來代替的。比如獻曼扎,大威德壇城上面放一些五色糧食,象徵著把四大部洲、須彌山、八大小洲等整個宇宙都獻給佛。如果不是靠觀想,這麼小的東西怎能代表整個宇宙呢?所以,修佛即修心,修心是一個重要主題。行善作惡、輪回解脫、去染還淨,心在起著主導的作用。

轉載

評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