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問答:何謂葷食、為何吃素的人及僧人都不碰這些呢?

0
3013

佛學問答:何謂葷食、為何吃素的人及僧人都不碰這些呢?
五葷也稱五辛,五葷是植物,文字中草部首正是此意,其五類如下:
1) 蔥:含青蔥、紅蔥、革蔥、慈蔥、蘭蔥、薤。
2) 蒜:含大蒜、蒜苗。
3) 韭:含韭菜、韭黃、韭菜花。
4) 薤:音ㄒㄧㄝˋ,又稱蕎、蕗蕎、蕎頭、小蒜。
5) 興渠:即為洋蔥。
葷食許多人誤解為肉食,肉食稱為 「腥」,因此為肉部首。
至於辣椒、胡椒、五香、八角、香椿、茴香、桂皮等都算是香料,不算葷食。
素食分成三類,全素(漢傳佛教)、蛋奶素、方便素(鍋邊素)。
全素:
多半是指漢傳佛教修行者而言,其典故出自《首楞嚴經》一段經文:「一切眾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是諸眾生,求三摩地,當斷世間五種辛菜,是五種辛,熟食發淫,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縱能宣說十二部經,十方天仙,嫌其臭穢,咸皆遠離;諸餓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與鬼住。福德日消,長無利益。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薩、天仙、十方善神,不來守護。」
又根據《達摩寶傳》記載:「修行人食五葷會傷肝、心、脾、肺、腎之五臟,修行人要修得五氣朝元必須戒此五葷。」
南朝梁武帝投身佛門,在梁武帝大力推崇下,中國佛教徒奉素食的傳統,便是由梁武帝確立。而非佛教戒律中不殺生定義。
梵網經、楞嚴經等都強調素食,但此二部經典並非佛陀所宣說,考據是源自漢傳佛教自己所寫,印度傳統佛教戒律中也沒明文規定不准肉食。
況且經中所提也僅是葷食,而非肉類腥食。
蛋奶素:
算是現代醫學知識下的一種妥協,因為維生素B12、D等元素,蔬菜中難以取得,因此在不取動物生命條件下,蛋、奶是很好的攝取的方式。
全素者可多食用堅果類可取得這類營養素。
方便素:
也稱鍋邊素,其典故是來自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得五祖弘忍傳授衣缽並講授《金剛經》,受命南歸,但慧能尚未正式剃度,並為了保護衣缽之爭,隱居在大庾嶺與獵人村中有十五年之久,期間便替獵人烹煮工作,雖鍋中有肉食,但僅食鍋邊野菜。即為鍋邊素典故。
傳統佛教雖戒律中並沒明文規定禁肉食,但有三項原則:見殺不食、聞殺不食、為我而殺不食。
素食者經常會碰到與友人共同進餐的機會,在不增加他人麻煩不便的前提下,隨緣進食。有可能沒有純素食的場合,就必須與其他人共同進食。只檢選共同餐食中的素食,不食用肉,此為方便素。
歷史典故:
佛教出現於印度的時候,佛教徒並沒有特殊的飲食習慣和規定,原始佛教徒乃至出家的比丘、比丘尼,過的是沿門托缽,所謂「一缽千家飯」的飲食生活;他們不選擇托缽的物件,也沒有所謂潔淨或不潔淨,神聖或不神聖的飲食禁忌,為的是一律平等、廣結善緣。相沿迄今,斯里蘭卡、緬甸、泰國等上座部的佛教區域,還保留著當時的古風,也就是供養者供養什麼就接受什麼,沒有選擇、挑剔的餘地,只要不是特為某一些托缽者而殺,縱然魚肉等食物,也不拒絕,這就是為什麼南傳佛教與藏傳佛教無規定必須素食的原因。
醫學角度:
現代醫學分析出這五葷植物中多含硫化物,促進心血管代謝很有幫助,也暗喻著多吃會有性慾增強效果;然而含有硫化物的蔬果很多,並非僅有這五葷,甚至高麗菜含量不少;古時候科也僅只能靠經驗知道這五種含量較高,其實是吃完口中氣味比較差而已。若以現代食品科學角度看,那要禁止的葷食可不少,是否經文要寫呢? 事實上含硫化物蔬果對健康是很有幫助的,況且中藥也常用含硫化物植物入藥,甚至心血管疾病用藥也多是硫化物,甚至藥品膠囊本身都是動物膠質所製,難不成佛教徒生病吃藥變成犯戒?

隨緣隨喜:
佛教是方便法,是通融恆順眾生,為了渡盡一切眾生,哪怕萬惡之徒,佛菩薩也不嫌棄,眾生皆有佛性,隨順渡化眾生,能吃素就吃,不方便也沒關係,吃個肉邊菜,或隨緣吃吃也無妨。
素食以慈悲心為重,就算無法全素也比那些認為畜生理所當然是給人吃的還要好上千萬倍。(轉載)

評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