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佛學交流網站

《華嚴經》中的十種善知識

《華嚴經》中的十種善知識

我們學習佛法,經常會聽到「善知識」這個詞。對其含義,每個人都能說出大概,但詳細分別其內容,則往往比較籠統。

其實,善知識是佛教一個專用名詞。不同於現代漢語中指代某種學問,知識這個詞在佛教中具有另外一種含義:聞名欽德曰知,睹形敬奉曰識。也就是說,知其心而識其形,能夠於修行者有益,引導修行者到達善處的,就叫做善知識,反之就是惡知識。

天台智者大師講修習止觀,要有三種善知識,一種叫外護善知識,一種叫同行善知識,還有一種叫做教授善知識。修行之人欲得道果,必由教授知識以訓誨,同行知識以策勵,外護知識以資養,三者俱備,方能成就其功。

唐譯《華嚴經》則著重從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利益眾生、開佛智慧這個角度,舉出了十種善知識:一、能令安住菩提心,二、能令修習善根,三、能令究竟諸波羅蜜,四、能令分別解說一切法,五、能令安住成熱一切眾生,六、能令具足辨才隨問能答,七、能令不著一切生死,八、能令於一切劫行菩薩行心無厭倦,九、能令安住普賢行,十、能令深入一切佛智。下面我們具體解釋。


能令安住菩提心善知識

十種善知識首先是能令安住菩提心善知識。菩提心用兩句話來簡單概括,就是《華嚴經·十回向品》中的兩句話: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這個心量完全是捨己為人,一切都首先成就眾生、利益眾生,想到如何來使他人快樂幸福。

其實真正做到這兩句話了,其他的也就不求而自得,甚至西方極樂世界你不用求,阿彌陀佛親自來接你,了生脫死,當下就做到了。「心地無私天地寬」,你心底無私了,還有什麼生死可了呢?話雖如此,這個私心實在是很難斷掉。不管是學佛的人,還是不學佛的人,這個私心也有各種各樣的層次。也正因此,才體現出能夠教導我們眾生安住菩提心的善知識,是多麼可貴!


能令修習善根善知識

發了菩提心,還要修習善根。善根有多種多樣,一切與菩提心相一致的善法,堅持不懈地去做、毫不動搖、毫不退縮,這種行善的心態與行為,堅如磐石,就好像一切的植物,落地生根了,那就叫善根。

我們見到一位學佛的人精進、專一、慈祥,就說:哎呀,他的善根好深厚。凡是善根深厚的人,不是天生的,都是從不斷的修習而來,不斷積累、培養而來,所以能夠指引我們修習善根的人,那就是善知識。


能令究竟諸波羅蜜善知識

波羅蜜者,到彼岸也。波羅蜜要得到究竟,那一定是以無漏的大智慧、大慈悲來圓滿地來實踐六波羅蜜、十波羅蜜等一切自利利他的行為。

佛經上講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這五個法門,只有聯繫到第六般若波羅蜜,以般若波羅蜜為統率和指導,才叫六波羅蜜,所謂「五度如盲,般若為眼」。智慧是我們的眼目,在智慧的指導下,在無漏的智慧指導下修習一切波羅蜜,修習一切善法,才能成就波羅蜜。


能令分別解說一切法善知識

分別解說一切法就是能夠分別什麼是善法,什麼是惡法,什麼是世間法,什麼是出世間法。能夠分別解說諸法,就能使我們從善棄惡,捨小向大;如果說不能善分別,善惡不分,大小不明,修行就會出現誤區,所謂要善分別一切的法,才能於第一義諦而不動搖。當然,善分別一切法,不是一說完了,而是說了以後要找到那個究竟的法門是什麼,然後按照那個究竟的法門去修去行。


能令安住成熟一切眾生善知識

善知識需要具備使一切眾生的菩提心得以成熟的能力。成熟菩提心,我們這個世間才會有更多的人來行菩薩道,修菩薩行,那些受苦受難的人,那些不圓滿、不究竟的事才能越來越少。


能令具足辯才隨問隨答善知識

善知識需要具備善巧方便智慧,大眾有什麼疑問,隨時提出來,都能夠給予圓滿的解答,能夠使之改邪歸正,棄惡行善。具足辯才不是為了成口頭的遊戲而已,不是為了耍耍口頭禪,而是為了使大眾安住菩提心,成熟菩提心。


能令一切不著善知識

善知識教導我們遠離染著、執著,進一步我們要不執著於生死。生死就是從染著而來,有人執、有我執,就是生死。有所染著,就是不善法;遠離染著,生死就能解脫。善知識能夠教導我們如是行如是修,就是真正的善知識。


能令於一切劫行菩薩行心無厭倦善知識

行菩薩道是永無休止的一件事,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要以智慧心、慈悲心在六道中行菩薩道,修菩薩行,心無厭倦,這是菩提心。

很多人聽了這個話感到害怕,如同佛在講法華經的時候,有五千聲聞弟子退席,他聽到佛的境界這麼廣大,行門這麼高深。大家也可以反省自己做的到嗎?但是在受菩薩戒時,是發了願的喲,「眾生無邊誓願度,能度否?能度!」具體做起來就是要發廣大心,發菩提大心。菩提心就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能令安住普賢行善知識

這十種善知識,次第來教導,一步一步地提升,終至成就普賢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普賢行願品》將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的無邊願力濃縮在一卷經當中,我們經常讀誦《普賢行願品》,就能培養菩提心,安住菩提心,成熟菩提心。


能令入一切佛智善知識

上面說了九條,最後歸於一條——能深入佛智。什麼是佛智呢?就是承擔一切苦難而沒有負擔。佛之所以要成佛,不是他自己有什麼需要,而是因為看到大地一切眾生,在生死輪回當中苦難不息,所以要成佛度眾生。佛的智慧就是指導如何度眾生,如何不執著,那就是佛的智慧。

這十種善知識,可以從種類與功能兩個方面來加以理解,從種類來說,有十種老師、善友;從功能來說,可以是一位善知識就具備這十種功能,或者說幾位當中分別就具備某一種或多種善知識的功能。所以不要小看親近善知識這樣一件事,這既是學佛的必要前提,也是修行路上不致歧邪的保證。(轉載)

評論

評論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