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常覺照,不隨妄轉」

0
12

「心常覺照,不隨妄轉」,是修心的重要法門,既簡明又深邃。此語蘊含佛法的核心智慧,需從「覺照」與「妄念」的關係來理解,並結合實踐方法方能體悟其深意。
佛家唯識學中,「妄念」被視為「阿賴耶識」中種子的現行。這些種子是過去行為(業)與執著留下的印記,遇緣即生起念頭。妄念本身並無實體,如同水面漣漪,若執著追逐,便會陷入「念上生念」的連鎖反應,形成煩惱與輪迴的動力。
「不隨妄轉」並非強行壓制妄念,而是不與其糾纏、不賦予其真實性。如《楞嚴經》云:「知見立知,即無明本」,一旦對妄念起分別、執取,便是無明的開始。
「覺照」是超越二元對待的觀照,如同明鏡映物,不迎不拒。
覺知念頭的生滅,當妄念生起時,僅需「知道」其存在,不評判、不分析。例如,在靜坐中察覺「我正在焦慮」,僅標記「焦慮」而後回到當下。
透過觀察發現,妄念如雲聚散,並無實體。禪宗所謂「念起即覺,覺之即無」,正是此理。此時可參究:「妄念從何而來?去往何處?是誰在執著?」以智慧照破其虛幻。安住覺性本體,最終歸於「能覺之性」本身。妄念如波,覺性如海;波起波滅不礙海性。此即《六祖壇經》「煩惱即菩提」的境界——妄念當下即是覺性的妙用。
修行不在蒲團上,而在柴米油鹽中。 遇到逆境時,先停頓三秒,覺察情緒的升起(如「我此刻在憤怒」),再選擇如理回應而非慣性反應。
工作時保持「默」(專注當下事)、「照」(覺知心念動靜)的平衡,如臨濟義玄所言「隨處作主,立處皆真」。
深知一切境遇如夢幻泡影,故能「認真卻不當真」。如永嘉玄覺《證道歌》云:「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
總結而言,「不隨妄轉」是動態的智慧舞蹈:覺照如燈,妄念如影,燈亮時影自消融。此中功夫,需在行住坐臥中綿密觀照,日久功深,自能體會「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的自在之境。
圖文/網

評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