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品蓮華開 | 第十二篇
如瑞法師
阿彌陀佛,大家好!又是一天相互學習鼓勵的時候。無論與誰相處,我的習慣是為對方祈願,真心地希望對方好。無論對方怎樣對自己,都是在幫助自己成長。因此,把對方看成是老師,從內心說聲:謝謝!
昨天我們學習了九品往生觀「上品上生」應具備的三種心: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若能具足發起這三種心,就一定可以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今天再來學習三種行,這三種行若能具足,亦決定往生。哪三種行呢?我們來看經文:
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何等為三?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發願,願生彼國。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經文的大意是說,又有具備三種行的眾生,當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雖然是修三種行,義也兼發三種心,為什麼呢?因為發了上品心必定會修三種行,而能修三種行,也離不開兼發三種心。
第一種行,「慈心不殺,具諸戒行。」 此行對應於三心中的至誠心。「慈心不殺」,不殺害眾生就是有慈心的表現。無論出家在家,殺戒都是根本戒,學佛就是要培養自己的慈悲心。「具諸戒行」,這是告訴我們,佛的七眾弟子,應當各自守持本位戒行,三品往生都離不開持戒。
第二種行,「讀誦大乘方等經典。」 此行對應於三心中的深心。對於大乘經典不僅要讀,還要練習背誦。有位老和尚說:「常常看經,便是與佛談心。」「方等」,說的是大乘經典。大乘經典揭示了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的真理,有佛性皆可成佛。此佛性「周遍曰方(實相妙理,遍於諸法),人人本具曰等」。
對於大乘經典需要學習理解,理明而後發心廣大,開發智慧,才能真學實修。如果不學《觀經》,怎麼能知道修十六觀呢?天天串習佛法,耳熏目染,慢慢就會熟悉起來。知道自己的習氣在哪裡,相應地給予對治。例如,缺智慧修智慧,缺福報培福報,少慈悲修慈悲,業障重多懺悔。因此,若求上品上生,不僅要念佛,還要多受持大乘經典。
第三種行,「修行六念,回向發願,願生彼國。」此行對應於回向發願心。關於「六念」的內容,簡要介紹如下:
一、念佛:念佛的恩德和功德,能拔除一切眾生之苦。發願:我要向佛學習。
二、念法:念佛說的一切正法是無上妙藥,能救療眾生危難疾苦。發願:我要如理如法證得,並救度眾生。
三、念僧:念僧是佛的弟子,為世間福田。發願:我應皈依供養。
四、念戒:念佛制定的戒律,防止一切惡,發起一切善。發願:我應當精進警惕,纖毫無犯。
五、念施:念佛說的六度中的佈施度,能救人苦難,去除慳貪的習氣。發願:我應當以佈施普度眾生。
六、念天:念修善得善果可生天上,得到福報快樂。發願:我應當勤修善業,感得人天福報,受眾生尊重敬仰而引導大家學佛。我們修淨土法門,不求人天福報,念佛求生淨土才是歸宿。
以上所說三種行與十六觀之前所講的淨業三福,在內容和義理上都是相通的,只是廣略有別而已。
第一種行的「慈心不殺」,含有「孝養父母、奉事師長、修十善業」的世間善法。「具諸戒行」,則含有「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的出世間福業。第二種行「讀誦大乘方等經典」,正是淨業三福里的第三種福業——「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無論是三心、三行還是三福,其主旨無非斷惡修善,具諸戒行,發菩提心,同生極樂。
總結來說,上品上生須具三心、行三行。也就是說,要有大乘心(發菩提心)、大乘解(讀誦大乘)、大乘行(修六念等)以及大乘信(深信因果)和大乘願(發願回向)。
經文:
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這是說,具足三行功德,少至一日多至七日,即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如《阿彌陀經》中的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乃至若七日的專修,舉少況多,是為彰顯功德殊勝。功夫成就,定得上品上生。
正謂:
一聲佛號一聲心,
聲聲念向大慈尊。
逃逝遊子始得歸,
圓發三心行得真。
讓我們一起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十句)萬善同歸西方極樂世界,南無阿彌陀佛!願大家開心自在、吉祥如意!
轉載
評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