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佛學交流網站

佈施不求回報,行善不欲人知

佈施不求回報,行善不欲人知

幫助他人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其擺脫困境,若貪求他人的回報,那麼便是對這種幫助的褻瀆,太在乎回報,也就自然扭曲了幫助他人的本意。

有一位禪師在弘法時,法緣非常興盛。每次講經時,聽講的人都擠得水洩不通。於是,信徒中有人提議,建一座比較寬敞的講堂。

其中,有一位信徒用袋子裝了五十兩黃金,送到寺院給禪師,說明是捐助蓋講堂用的。禪師收下後,就忙別的事情去了。信徒對禪師的態度很不滿意,因為五十兩黃金可不是小數目,而禪師拿到這筆巨款,竟連一個謝字都沒有。於是就緊跟著禪師後面提醒道:「師父,我那袋子里裝的可是五十兩黃金啊。」

禪師漫不經心地回答說:「你已經說過了,我也知道了。」禪師並沒有停下腳步,那個信徒提高嗓門道:「師父!我今天捐的五十兩黃金可不是小數目,你難道連個謝字都不會說嗎?」

禪師剛好走到大雄寶殿的佛像下說:「你怎麼這樣嘮叨呢,你捐錢給佛祖,為什麼要我對你說謝謝呢?你佈施是在積你自己的功德。如果你一定要將功德當成買賣,我就替佛祖向你說聲‘謝謝’,請你把謝謝帶回去,從此和佛祖銀貨兩訖了吧。」

追求安寧並非真的安寧,一切順其自然最好。我們給予了,並不是為了得到什麼回報;失去了,也該相信總有人會得到。無論動與靜,得與失,都不要過於執著。佈施不圖回報,才是佛所說的真正的佈施。

佛教的佈施是抑制個人物質的貪著,從而獲得心的進長。一個人如果想獲得心靈上的進長,就必須無我的佈施;如果他有強烈的回報慾望,就無法生起正念,導致他更加的貪婪。

當一個人在佈施時,不僅僅是「身」的行動,「心」和「意」也一起行動,因此帶來的是真正的快樂。慷慨和佈施將使一個人獲得提升,生起智慧。可以說佈施是佛教最重要的修行,是佛陀在許多過去世中,尋求圓滿覺悟的重要法門之一。

轉載

評論

評論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