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和證悟聖嚴法師

0
1221

修行和證悟
聖嚴法師

「修行」和「證悟」,是很大的題目,今天只能做很簡單的介紹。

所謂「修行」,是對身口意三業而言的,隨時注意著身口意三種行為的動作或表現,並且隨時加以修正改進,便是修行。一個沒有修行的人,自己做了什麼事,說了什麼話,動了什麼念頭,自己卻不知道在做什麼,為什麼會這般做。有了一點修行工夫,或正在修行的人,他會知道自己在做什麼,雖然還是沒有辦法叫他自己不動、不說、不想,可是過後,馬上知道自己做錯了事、說錯了話、動錯了念頭。更進一步地,那就是還沒有做壞事,就知道自己可能要做壞事了;還沒有說壞話,就知道自己可能要說壞話了;還沒有打妄想,就已經感覺到要動妄念了。我們如果經常注意、檢點自己的身心行為,時時把心向內觀照,這種預知的情況漸漸會出現。這個時候,要用你的方法來代替你的妄念的出現,這叫伏煩惱。伏煩惱是使得煩惱不現行,雖然內在還有一種蠢蠢欲動的自覺,可是已不會表現出來。

凡夫往往在做錯了事,說錯了話之後,不僅不肯認錯,而且還要推諉、隱瞞、覆藏。這有三種情況,一是明明知道錯了,還要狡辯洗刷,便是推諉;二是死不認帳,叫作隱瞞覆藏;三是迷迷糊糊,真的不知做錯了事,這是愚痴。對這三種情況的人,均須要用佛法的開導,令他們知過改過,成為修行的人。

「證悟」又名「悟道」,可有很多層次。有小悟、大悟,有世間道、出世間道,有聲聞道、菩薩道及佛道。

悟的功能的發生,一定是在自己心境很寧靜的情況下,或者是很專注的情況下,突然出現了柳暗花明的景象。在《論語》裡面講到,人有生而知之、學而知之、困而知之的不同。所謂「學而知之」,就是很專心、很專注地學習,會有悟境的出現,比如舉一反三,聞一知十,這也算是一種悟境。「困而知之」,就是在前面是絕壑,後面是斷壁,在這個時候要找出一條可走的路來。有很多發明家,就是在這樣的情形下發現了宇宙的大道理。但是世間的證悟,是證悟到一些世間的道理、定律。

不過世間的證悟是有我的;不管是小我或大我,凡有所執、有所依賴,不管是依賴科學上的定則,或者是依賴哲學上的理念,或者是依賴宗教上的神,不管是有形、無形,都是世間法。

有很多人打坐的時候,身心得到輕安的覺受,頭腦有一種清明的體驗,心裡面一下子好像少了一些負擔,或者覺得沒有負擔了,身體的重量感沒有了,心裡的煩惱一時不現前,自己感覺到喜悅無量,得未曾有。這個時候,他會覺得自己已經是開了悟了,已經得解脫了,這是有問題的。但是,真正開悟的人,是不是沒有歡喜心呢?

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成佛以後,在七天之中,享受他的解脫之樂。這個時候,梵天來請他說法,而魔王請他涅槃。這個階段之中,釋迦牟尼佛是從一切煩惱得到自在、得到解脫,這個時候實際上是大涅槃,《大涅槃經》中叫作「常樂我淨」,這不是世間飢渴而得到滿足的樂,不是在熱的時候,給你清涼的樂。大解脫的法樂,不同於身心所感受的輕安樂及五欲樂。身心所感受的喜樂,不算是解脫。

真正的解脫,是從身心得到自在,也就是離卻身心世界,出離五蘊的束縛,才是真的解脫。真解脫又有聲聞道、菩薩道和佛道。實證聲聞道,個人得解脫;實證菩薩道是自悟而又悟人,自得解脫而又解脫眾生,甚至是以解脫眾生做為解脫自己的先決條件;佛的境界,我們已沒辦法來說,他是涵容著一切世間出世間的智慧和慈悲的全部。

一九八九年八月十八日講
一九八九年八月十三日─十九日
中華佛學研究所第二屆大專青年佛學夏令營開示
刊於《人生》雜誌七十六期

評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