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先生:一個學佛的人,要能夠做到無相佈施

0
6

南懷瑾先生:一個學佛的人,要能夠做到無相佈施

真正的福德要怎樣修呢?就是不住相佈施。“若菩薩不住相佈施,其福德不可思量”。假使一個修大乘菩薩的人,能夠不住相佈施,那麼他的福德有不可思量的大。福德不是功德啊!福德跟功德大有差別,《金剛經》專講福德,重點在福德,不在功德。功德是積功累德,是功夫時間慢慢一點一點的累積起來的。就像我們一件工程,一天一點累積起來就是功,功力到了所得的結果,就是德。佈施善行的福德,叫做人天福德,是小果報,並不是學佛的大福報。什麼是人生最大的福德?悟道,成道。智慧是人生最大的福報,所謂智慧的成就,指的並不是普通的知識。智慧的成就不是功德的成就;更不是迷信,要一切都放下了,你才能夠達到智慧的成就。所以佛告訴須菩提,假使能夠不住相佈施,這個人的福德不可思量,這個福報太大了,大到想像不到的程度。

佛學有一個名稱,叫做“三輪體空”。輪者不是車子的輪子。輪是形容詞,指三個部分,就是施者,受者,施事,這就是講佈施的重要。《金剛經》開始講般若,般若的第一個眷屬,就是佈施。佈施有三種,第一種財施是外物的,像金錢財物等佈施,這叫外佈施。第二種法施是精神的,如知識的傳授,智慧的啓發,教育家精神生命的奉獻等,都是精神的佈施,這種屬於內佈施。第三種是無畏佈施,如救苦救難等。不管是哪一種佈施,施者應該抱持無施的心態,用一種希望他人能夠得到益處的心情來貢獻,那就是宗教家的精神了。必須要做到施者無此念,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受者也空,施事也空。看到人家可憐應該同情,但是同情就是同情,佈施了就沒有事了,忘記了誰接受我的佈施。做完了以後,“事如春夢了無痕”,無施者,無受者,也無施事,這才是佛法佈施的道理。

“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這是佛嚴重的吩咐,一個學佛的人,要能夠做到無相佈施,一切相不住為什麼人要佈施、要慈悲呢?拿中國古文來講,就是“義所當為”四個字,人生就應該這樣做。利人、助人、慈悲,這樣不住相的佈施,他所得的福德果報,大得像虛空一樣不可思量。一個學大乘菩薩道的人,應該如我所教你的,無所住去用心修行,那才是真修行。要一切無所住,物來則應,過去不留,這是大乘菩薩般若道的修法。真修到無所住,就是福德成就。

六波羅蜜當中,第一就是佈施。我們再重復講一次,佈施分三種:內佈施、外佈施、無畏佈施。內佈施也叫法佈施,在精神、文化上幫助別人,講經說法,為人解答疑難,都是內佈施。外佈施也叫財佈施,是以財物幫助別人。我們小時候一定要讀的《增廣昔時賢文》有這麼兩句話:“求人須求大丈夫,濟人須濟急時無。”這就是財佈施的道理。

佛經中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位菩薩專修佈施法門,天上的天人要試探他,就化身成一個小孩,哭喊著走到這菩薩面前。菩薩當然就問他是什麼事,小孩說自己的母親一隻眼瞎了,醫生說可以換眼睛,不過一定要菩薩的眼睛才能用。這位菩薩一聽,當場就挖了右眼給他;天人就故意說,唉呀,醫生說一定要菩薩的左眼才行。菩薩略想了一下,剛才挖得太快了,早知道先問一聲也不致於白挖了,不過既然修的是佈施法門,還是把左眼挖下來給了他。那曉得天人說,這一次你挖眼睛時猶豫了一下,效果就沒有了,這左眼不能用了!

你看,佈施多難啊!我們哪夠資格自稱學佛呢?至少我還捨不得把眼睛佈施出去。但是我看過在社會上有許多人,他也不一定是佛教徒,他的行為卻真是菩薩行,真是犧牲自我,在那一件事那一念上是無所求的。若是還要考慮一下,那就成了做生意的行為,就不是菩薩道。一無所求的佈施太難了,有時見到人家有困難,當場慷慨解囊相助,回頭一想,唉呀!我乾嘛全部給了他?有這一念,你剛才捐了一千萬都不算功德了。就像那菩薩捐眼睛,考慮一下就沒有用了。

第三種無畏佈施更不容易。人都經常在煩惱恐懼中,例如你們中有的人馬上要大學畢業了,覺得前途茫茫,就是一種恐懼。無畏佈施就是消除別人的恐懼。我常講,有時碰到極度絕望的人,都準備要自殺了,我就對他說,你等三天,三天之內一定會有解決的辦法。其實我說這話一點把握都沒有的,按戒律是犯了妄語戒。可是他得到精神支持,過了一天半就不想死了,我寧可犯戒,這划得來嘛。這一句謊話救了他,就是無畏佈施,真的無畏佈施是大政治家、大救世主的行為。老子說“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你把自己拋開,先謀大家的利益。大家有利益了,那我不怕沒利益的。後來範仲淹把這句話發揮成“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也是無畏佈施的精神。

六波羅蜜為什麼先要我們佈施呢?佈施就是捨,也就是後來禪宗祖師講的土話“放下”。我們處處捨不得,不止捨不得自己的財物、生命,乃至捨不得自己的名聲。所以眾生第一個根本問題是慳悋。慳悋是貪的心理行為,是人天生有的自我佔有欲,佔有別人來成就自己的偉大,佔有別人來成就自己的財富,因為佔有而自然變得慳吝,變得貪。用人世間的標準來看,如果一個人不努力把別人口袋的錢賺入自己的口袋,這個人就沒有出息。所以會做生意的人都有第一流的頭腦,他不靠偷不用搶,卻能把你我口袋中的錢賺入他的口袋,你我還心甘情願付給他,這本事大了。但是,這個心理就是貪,就是佔有。

佈施就是要對治慳悋,破除貪,破除佔有,以我之所有救濟他之所無。應該更正說,真正佈施的精神,是連救濟這個觀念都沒有的,這個救濟觀念是一種傲慢的態度,覺得自己比人高,因為可憐人家才佈施,那就不是真佈施,就算捐了千億家財,還是沒有佈施功德的。但是有沒有果報呢?當然有好的果報,然而好裡面還有不好的。這種可憐人家的心理沒有慈悲,慈悲是認為佈施是應該的,視他如我的父母,我的子女,我最敬愛的人。而且重要的是,佈施過後也不心痛,不要“慷慨佈施易,從容掏錢難”。

佈施的時候要“三輪體空”,施者、受者、施事都空了,做了就放下。這就是學佛人的正修行,不是只有打坐才算修行,你下座穿鞋子時,讓一步路給人家先走都是佈施。中國文化也講“施恩不望報”,給人家好處不希望人家回報。但是反過來是要“受惠不忘德”,哪怕受了人家一點點幫助,永遠不要忘記。

佈施的道理,就是為善不求人知,這是學佛的人應該有的心理。佈施就是捨,是學佛的第一步,因此學佛的人要萬緣放下,名利一切都放下。放下就是佈施。如果發不起佈施的心,也就不用想有什麼成就。像時下很多年輕人,幫人家一個忙都不肯,就是不肯佈施。

但是,佈施究竟是為了什麼?為了回向一切智。這又是什麼個講法呢?我們放下一切,捨掉一切,是為了成佛。一念放不下,所以不能得道。你若是懂了輪回,就會懂回向。宇宙萬物是旋轉的,起點也是終點,因中有果,果中有因。回向也是這個道理。佈施出去,我就沒有了,其實正是你的有。你覺得什麼都犧牲了,正是你的成就。不過你如果因此存著要回收的心理去佈施,那就糟糕了,反而不會回向的。如果你無心佈施,它自然就回向。學佛第一步要心念空靈,無所希求,只有施出去,只有幫忙人家的,不用希求拿什麼,自然就回向了。現在《維摩詰經》告訴我們第一義諦,不要修別的法門,只修佈施。你說我沒錢,就內佈施嘛,內心一切皆空,沒有錢不能佈施的這個念頭也要空掉。一切放下,放下的念頭也放下,自然成就一切智。

評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