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佛學交流網站

印光大師講故事(全集)節錄5-18《對治煩惱》

印光大師講故事(全集)節錄5-18《對治煩惱》

對治煩惱

  待人接物,處理得當,賊寇也變赤子;處理不當,手足也成怨家。凡夫哪個沒有煩惱,應當在平時預先提防,遇到逆境惡緣,才不至於煩惱頓起;縱然煩惱起現行,也能立刻生起覺照,心獲清涼。

  凡夫起煩惱的原因多種多樣,最主要的是貪財好色,冤仇相報。貪財之人如果領悟到不義之財的危害勝過毒蛇,就不會因貪財而起煩惱。懂得給人方便,就是給自己種善因,就不會發生窮人求助,卻遭遇吝嗇財產、不肯施救的煩惱。至於好色,縱然對如花似玉的美女,也當作親姐妹;甚至對方是娼妓,仍然這樣想,對她生憐憫心、度脫心,看見美色而動粗濁欲念的煩惱就不會有了。夫婦之間應該相互扶持、相敬如賓,視妻子為傳宗接代的恩人,而不當作縱欲行樂的工具,就不會有縱欲傷身、不能生育、子孫不成器的煩惱。從小教育好子女,就不會有孩子忤逆父母,敗壞門風的煩惱。倘若遇到態度不友善,甚至傷害污辱自己的人,應當生起憐憫心,悲憫對方無知,決不與他計校。又要想,自己前生一定曾惱害過他,現在有機會還債,歡喜還來不及,哪裡還會有怨怨相報的煩惱。

  以上所說,是針對初機學佛的人。如果是久證法身的大士,證得我空,則無盡煩惱都化為大光明藏。譬如刀因為磨而鋒利,金子由於提煉而精純,蓮花得淤泥滋養培育,才能清淨光潔。我們遇到的境界本來無所謂好壞,之所以給人不同的結果,關鍵其實在於人。學佛之人,無論行住坐臥,都要警惕自己的起心動念,就算在暗室沒人看見,可天地鬼神都看得一清二楚。念頭才生起,所應感得的罪或福,差別已如天地般懸殊。能經常這樣修行反省,舉止動念就都是善,惡的念頭和行為自然不會再發生。

  《印光法師文鈔增廣卷一-複高邵麟居士書四》

  無生忍,就是對一切善惡凡聖的境界,

  了無一念起心動念之相可得。

  金剛經講的三心了不可得,

  正是無生忍的注釋。

《印光法師文鈔續編卷上-複甯德晉居士書(原名志武)》

評論

評論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