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宮位於山西芮城縣城北約三公里處的龍泉村東,建在原西周的古魏國都城遺址上。永樂宮所處的芮城縣,隸屬於山西省運城市,地處山西省最南端的晉、秦、豫三省交界處。北與中條山與永濟市、鹽湖區相連,西南西面以黃河為界,與陝西大荔、潼關縣和河南靈寶市為鄰。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因故址在永樂鎮而命名,又名大純陽萬壽宮。永樂宮始建於元代,施工期前後共110多年。宮殿內部的牆壁上布滿壁畫。
永樂宮於元代(公元1247年)動工興建,元代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竣工,施工期達110多年。金大定八年(1168)毀於火,後重建。元中統三年(1261)擴為「大純陽萬壽宮」。
金、元時期,道教得到統治者的利用和支持,道觀的興建也具有一定的規模。元大都的道觀達52宮、70觀。
1959年至1964年間,三門峽水庫的修建使得永樂宮位於庫區淹沒區,被整體搬遷至芮城縣城北郊的龍泉村附近,距離原址20公里許。現存的永樂宮主要建築為一門三殿,一門為龍虎殿,也就是無極門,三殿為三清殿、純陽殿、重陽殿。
永樂宮由南向北依次排列著宮門、無極門、三清殿、純陽殿和重陽殿。在建築總體布局上,東西兩面不設配殿等附屬建築物,在建築結構上,使用了宋代「營造法式」和遼、金時期的「減柱法」。
三清殿
三清殿又稱無極殿,是供「太清、玉屬、上清元始天尊」的神堂,為永樂宮的主殿。面闊七間,深四間,八架椽,單檐五脊頂。前檐中央五間和後檐明間均為隔扇門,其餘為牆。北中三間設神壇,其上供奉道教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太上老君,合稱為三清。殿內四壁滿布壁畫,壁畫高4.26米,全長94.68米,面積達403.34平方米,畫面上共有人物286個。
請點擊此處輸
重陽殿
重陽殿是為供奉道教全真派首領王重陽及其弟子「七真人」的殿宇。殿內出採用連環畫形式描述了王重陽從降生到得道度化「七真人」成道的故事。
用49幅畫面來描述王重陽一生經歷。(東壁畫中石碑上有洪武元年字樣,可知壁畫當完成於明洪武元年1368以後),破損亦較嚴重,但是從其反映道教有關事跡及社會生活的某些側面來說,仍具一定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從其繪畫風格看,與純陽殿相近,當仍為朱好古門人這一派系匠師所繪。
純陽殿
純陽殿(又名混成殿、呂祖殿),殿寬五間,進深三間,八架椽,上覆單梁九脊琉璃屋頂。殿北部一間四柱神壇,前檐明次間與後檐明間皆為隔扇門,余為牆面。神壇上原為呂洞賓塑像,現已殘毀。扇面牆後為《鍾離權度呂洞賓圖》,高3.7米,面積16平方米。
壁畫中的神像雖然高度、朝向大致一樣,但畫面利用了不同的面部顏色、衣著和神態去表達不同神仙的身分、性格、帝君的神情多半比較肅穆;武將則全身披甲,鬢髮飛揚;玉女則含情地微笑,有的在對話,有的在沉思,也有些在凝神、在顧盼,形象各具特色。每個神像大都只是寥寥幾筆,以濃淡粗細的長線變化,就充分表現出質感的動勢來。袍服、衣帶上的細長線條,更多的是剛勁而暢順地[一筆過]畫上去,好像一條條鋼線鑲在壁畫上一樣,造就了迎風飛動的飄忽感,加強了畫中仙人的生動性。這種畫法不但承繼了唐、宋以後盛行的吳道子[吳帶當風]的傳統,而且準確地表現了衣紋轉折及肢體運動的關係,難度極高。
在用色上,採用了傳統的重彩勾填方法,以墨線為骨幹,再填以金、朱紅、青綠等色,配搭得很和諧,有些部分還用了[瀝粉貼金法]增強了質感的對比,令畫像的立體感和輝煌的氣氛更加顯現。
難以想像,現在的永樂宮如此完整的建築群和精彩的壁畫,其實並非坐落的原址上,竟是幾十年前才[離鄉別井]遷移而來的。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om5rg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