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勢至菩薩教您:如何速證念佛三昧!

0
1869

大勢至菩薩教您:如何速證念佛三昧!

一、大勢至菩薩親證念佛三昧的經過
當時楞嚴法會上,釋迦牟尼佛要弟子各說親證境界,有二十五位菩薩、阿羅漢自我介紹,六根、六塵、六識,七大之地、水、火、風、空、識,都有阿羅漢、菩薩說明,其中耳根是留在最後(根大圓通之後)。識大之後,由大勢至菩薩說明根大圓通,隨彌勒菩薩後,即從座起,介紹自己親證念佛三昧的經過。
「大勢至法王子」,法王子是菩薩的通稱,
「與其同倫」同倫,共同以念佛法門自行化他的同道,
「五十二菩薩」五十二非五十二個,而是借、住、行、向、地、等覺,再加十信前的乾慧地,共五十二階位,每一階位都有無數菩薩,跟隨大勢至菩薩,參與楞嚴法會,聞佛說法。五十二階位的無數菩薩,隨大勢至菩薩,
「即從座起」即刻從座位上起來,到佛法座前,
「頂禮佛足」,向佛行最敬接足禮,
「而白佛言」合掌稟白釋迦牟尼佛,自述親證三昧的情形,下之經文,都是大勢至菩薩講的話。
「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我回憶過去無量恆河沙劫以前,有位佛出現世間,名叫無量光。
「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一大劫中,先後有十二尊佛出世,連續相繼在世間教化眾生,最後一尊,名叫超日月光佛,就是我初學時的親教師。

「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超日月光佛教我修念佛三昧。怎麼修呢?
「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譬如有甲乙兩人,或張三、李四兩人,張三念念不忘李四,李四早已忘了張三,這兩人縱使重逢,相見不相識,如同未見般。
「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假使反過來,兩人常相憶念,思念深切,不只今生今世,縱經多生多世生死流轉,也如影隨形,決不會分開。這比喻什麼呢?專念者如佛,專忘者如眾生,佛念念不忘眾生,眾生卻不念佛,假使眾生念佛,如佛念眾生般,則如影之隨形,永不捨離。
「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再比喻說,十方諸佛,悲愍憐惜眾生,像慈母想念兒女,
「若子逃逝,雖憶何為?」若為人兒女者,棄父母不顧,浪遊他方,慈母雖日思夜念,又有什麼作用呢?

「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倘若兒女思念母親,也像慈母憶念子女一樣,舐犢情深,別說今生,縱使經歷多劫,也不會失散分離。
以慈母喻佛,子女喻眾生,佛是眾生大慈悲父,超過世間父母千萬億倍,常憐念眾生,眾生常不領情,不肯念佛,故不相見。
「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假若眾生心,能真切的憶佛、念佛,或現前今生,或臨終,或將來必定可以見佛,親近佛。
「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離佛不遠,就靠憶佛念佛,不必借用他法,自然破迷啓悟,心開見佛。
「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又比喻說,好像香店作香賣香的地方,進入其間,久受熏習,自然身有香氣,常憶佛念佛,以佛之法身香、智慧香莊嚴我們身心,便可轉凡成聖,這就叫作‘香光莊嚴’。香光莊嚴就是念佛法門的名稱。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我在因地受超日月光佛教誨,即從念佛下手用功,以念佛心,念到一心不亂,親證無生法忍,為不退轉的等覺菩薩。
‘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現在來此娑婆世界,用我念佛修行法力,攝受念佛之人,引導歸向西方淨土。
‘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世尊問我如何修行,而得圓通?我和前面二十三位菩薩、阿羅漢不同,他們各各有選擇,或從眼根入,或從身根、意根入,或從色等六塵,眼、耳、鼻等六識入,或從地、水、火、風等六大入,我無選擇,不固定一種,‘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兩句是最重要的宗旨綱領,念佛如何念?都攝六根念,淨念相繼念,能這樣用功,就能得念佛三昧,我認為這是斷煩惱了生死、證圓通的最好方法。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收攝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使向外境馳求,只守住一句彌陀聖號,精進努力,讓念佛清淨之念,相續不間斷,照這種方法修行,一定能證圓通,得三昧,開智慧,超三界,究竟成佛。
會性法師《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錄》

二、憶佛念佛,自心才能接通佛心
念佛法門用的就是憶念,心與心的關係由憶念而聯絡。就像兩個人,一個專門憶念,一個專門遺忘,那雖然偶爾相逢,但對面不識,如同不逢,雖然偶爾相見,如同不見。
相反,如果兩人互相憶念,那他們的憶念會逐漸加深,乃至發展到一生又一生,如同影子不離身形那樣,永不分離。這證明心和心的聯絡要靠憶念。
同樣,如果眾生能憶念佛,那眾生心和佛心就連上了,當下就跟佛接通;如果眾生不憶念佛,就像孩子逃逝一樣,那雖然佛憶念眾生,有什麼用呢?
這裡說明瞭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雖然佛的悲心不離開眾生,但如果我們不憶念佛,佛也難度。正是由於我們不憶念佛,所以我們自以為是,生生世世都在輪回苦海裡沒法出來。
因緣是雙方的,我們沈溺在苦海裡不知求救,佛雖然垂手提攜也沒辦法。這才知道念佛的重要,如子投母、如子憶母,必然為慈悲的母親所攝受,佛是最慈悲的,向他祈求必然得救度。
智圓法師《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記》

評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