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降伏煩惱習氣
~常起覺照.不隨境轉~
吳思飛 《明倫月刊》
〈如何降伏煩惱習氣─常起覺照.不隨境轉〉,吳思飛老師學行有得之作,刊於《明倫》二五三、二五四期。文中分別就「對家人時、病痛時、吃飯時、駕車時、讀書時、作務時、與人相處時」等境界,引經據典示人如何常起覺照。讀者若能實用照作,處處都能用功,不致蹉跎光陰。(編者謹案)
二大目標
吾人學佛二大目標,一為將來往生極樂淨土,二為現前生活法喜自在、少憂少惱。將來目標固然重要,現前目標亦為吾人所力求。蓋現前日常生活必有佛法力量通貫其中,以佛法用事,不以煩惱用事,方得佛法實益,方為真學佛人,學佛之路方能順暢無礙走下去,而將來目標亦方可期其必達也。故此二目標仍是前因後果,一路相通。
倓虛大師云:「隨時皆得大自在,不能言其所以然」,此真得佛法大受用者之經驗語也。
正道與助道
每一法門皆有其正工夫與助工夫。淨土法門之正工夫,以「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為要務,此為眾所熟悉。而助工夫以「降伏煩惱、克除習氣」為要務,此則眾所忽略。須知助工夫者所以助成正工夫也,助工夫廢,則正工夫亦無以成,正助雙運,乃克有濟。助工夫通常言「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亦即「持戒」之廣義),然此含義甚為廣泛,而以「降伏煩惱、克除習氣」為其重點。
徹悟祖師列舉八事,為淨業學人所宜痛講者,其一為「以折伏現行煩惱為修心要務」,現行煩惱包括貪、瞋、癡、慢、疑、惡見,乃至憂悲苦惱等,廣如唯識百法所列;儒云:「喜、怒、哀、樂、愛、惡、懼」等諸妄情亦是。此等皆煩動惱亂,使吾人不得寂靜、安樂、自在者也。
印光祖師亦云:「修行之要,在於對治煩惱習氣,習氣少一分,即工夫進一分。有修行愈力,習氣愈發者,乃只知依事相修持,不知返照回光,克除己心中之妄情所致也。」又云:「其於對治自心之煩惱習氣置之不講,則由有外行,內功全荒,反因之生我慢,自以功利為主,則所損多矣!」
雪公亦常云:「修行必須改心、改脾氣,否則終難成就!」
佛門中有一句話云:「老講經的架子大,老修行的脾氣大。」老修行者,每月上殿,過堂、打坐、禮拜、參禪、念佛,未嘗一課缺席,似甚勤修。然遇稍拂其意者,則發起脾氣來,較常人更大。此因只知依外表事相修持,不知在尋常日用中念念返照,外似有修,內功實荒,故其工夫不是真工夫。此則修行不得要領,未可謂真修行、真念佛者也。
吾人今試自問:「有念佛否?」曰:「有。」又問:「有貪瞋癡慢、憂悲苦惱否?」曰:「有。」又問:「此諸煩惱多耶?少耶?」曰:「不少,常有之。」然則,既常起煩惱,則念佛必常間斷,甚至煩惱起得厲害時,佛號拋在一邊,整天在煩惱中過日子矣!此則表示學佛、念佛並未得力,不能算是真修行、真念佛者矣!故須痛切講求降伏對治煩惱習氣,煩惱習氣減輕,則心常坦蕩寬舒,念佛功進有力,故知此為最要緊之助工夫。
當然,上上利根,一句佛號提起,綿綿密密,三月不違,煩惱早降,習氣早歇,何等簡切了當!不必許多嚕囌。然中下根人,若不以種種方便降伏對治,則這句佛號有時念不下去,這條路有時走不下去。
常起覺照、不隨境轉
然則,當云何降伏對治?印祖有云:「常起覺照,不隨境轉」,語最切要,虛雲老和尚亦常如此開示。「覺照」者,覺察、觀照也,此乃將所學佛理融入心境,在日常生活上產生力用之不二津梁。
眾生著相,不外「我相」、「法相」。吾人煩惱根本為「我見」,執此四大五蘊和合之身心為「我」,存此「我相」,則事事皆有個「我」,種種皆為了「我」,把「我」看得很重,修行難矣!故須覺照此「我」,只是因緣所生,虛假不實,有即非有,所謂「元無我人,為誰貪瞋?」當下照破,當下自在,如卸千斤重擔然。
「我相」如此,「法相」亦然,《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大乘止觀》云:「一切諸法,從本已來,性自非有,不生不滅(空)。但以虛妄因緣故,非有而有(假)。然彼有法,有即非有,唯是一心,體無分別(中)。」此言一切諸法即空、即假、即中之理。
若言下手之處,即在「強觀諸法唯是心相,虛狀無實;復當觀此能觀之心,亦無實念。」諸經論中常舉諸譬喻以助開解,所謂如夢、如幻、如影、如像、如水中月、如空中華……等,《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永嘉集》云:「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無論身心世界,乃至一切諸法,皆吾人無明大夢中之夢影,非有似有,有即非有,體唯一心。如是觀照,執心止息,但能不起異執,則一空到底,既不著有,亦不著空;二邊雙遮,即復雙照,遮照同時,三觀圓具矣!(詳參蕅祖《大乘止觀釋要》)
吾人日用尋常遇著境界,六根接觸六塵,即起覺照,知其虛幻,則不被境轉,而能轉境;看得破,乃能放得下,自己作得主。《圓覺經》云:「若能轉物(物即境),即同如來。」若不知覺照,則同俗人一般,隨境而轉,自己作不了主,放不下,老是起煩惱。對合意者,即生貪愛心;不合意者,即生憎惡心。說我好者,即高興;說我不好者,即生氣難過。健康享福時,即得意忘形;病苦災難時,即憂愁恐怖。八風一吹,東倒西歪,長期在喜怒哀樂、是非煩惱中打轉,苦惱極矣!
吾人居常研解教理,若不知依解起觀,則不能消歸自性,無益身心。經教自歸經教,凡情仍是凡情,何時得真受用!真正修行,即須於日常生活中、一切境緣上隨時覺照,無論行住坐臥,穿衣吃飯,皆是用工夫之時也。
苟能如是覺照,則轉塵勞為佛事矣,故《金剛經講義》云:「一切學人,能向衣食起居塵勞邊鍛鍊,便是降伏妄心最要之方。蓋貪求衣食,不憚塵勞,固是著相;即厭其塵勞而生煩惱,亦是著相。必須對境隨緣,既不迷,亦不煩,乃是安心之法……試思吾輩凡夫,那一個不要衣食?擺既擺不脫,貪又貪不得。又既發大心學佛,布施度生等事,皆是必須學的,要不在一切皆如上用功(二邊不著即如如不動之極致),則一日到夜,不是著有,便是著空,何時方能討一個自在?」
《金剛經》發起即云:「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講義》云:「世尊以金剛身無須飯食,無須洗足,且無須學定。然而為眾生故,日日行之,行所無事,真是平等如如!這一段本地風光,便是降心住心的大榜樣也。吾輩必當如是修學,凡遇境緣來時,皆須如教而行,行所無事。」
道源長老《講錄》云:「釋迦佛在這一段日常生活中給我們說實相般若,由實相般若而起妙用。釋迦佛的本意,是叫我們這些當佛弟子的,看他在日常生活中怎樣做,我們就照著做,這樣就能得到實相般若的理體,得到實相般若的妙用,能在日用尋常生活中得到利益,那才算是真正的了解《般若經》。也就是說在日常生活中,走路不著走路相,做事務不著事務相,尤其吃飯穿衣的時候,穿衣服不著穿衣服相,吃飯不著吃飯相,這才是會用功,會修行。」此段妙義,宜深長思!
以要言之,把握現前,念念覺照,古德所謂「用心如鏡」,於過去境不追憶,於未來境不將迎,於現在境不攀攬,來無所黏,去無蹤跡,方為「觀照般若」。通途法門即可以此為正工夫,淨業行者則以此為助工夫。如是隨遇境緣,提起覺照;覺照一起,煩惱歇息;煩惱既息,佛號提起。正助雙運,日起有功矣!
動靜用功、處處道場
古德言修行不只是坐下來靜中才修,在動用中也能修、也要修,在動中而能心不動,才是真工夫。又言若有一處不能用功,則處處不能用功,善修行者,處處都是道場,都能用功。日用尋常,行住坐臥、穿衣吃飯,時時刻刻有工夫用。
古德用功,不虛棄光陰,靜中用功,動中亦用功;晝時用功,夜時亦用功。煩惱漸少,工夫漸能作主,乃至睡夢中亦有工夫,病苦中亦有工夫,臨命終時亦有工夫矣。
古德言平常若能動靜皆有工夫用,則打七時才會有驚天動地之成績。來果禪師謂用功要在平時,而打七則如入場考試,若平常不知用功,待入考場才要開始用功,如何來得及?故彼在金山寺住三年,吃飯、走路、如廁等無一處一時不用工夫,乃至食不知食,行不知行,如廁不知如廁,終能於七期中咄地一聲,大徹大悟!參禪如此,念佛亦然。有志之士,豈肯再蹉跎乎!
(摘自《明倫》二五三、二五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