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沙彌慈僅剩七天壽命,因為做了這件事壽命得延長
因果又叫業、因、緣、果、報,業梵文譯音,翻譯過來就是造作、活動、行為等等的意思,也就是我們的行為、語言、思想,而這一切的活動又會影響他人,牽繫自己,就叫「業力」。
《華嚴經》上說:「了知眾生種種異。悉是想行所分別。於此觀察悉明了。而不坏於諸法性。智者了知諸佛法。以如是行而回向。哀愍一切諸眾生。令於實法正思惟。」
眾生起惑、造業、受報,種什麼因,就結什麼果,這是自然的道理。譬如,種佛因,就結佛的果;種菩薩因,就結菩薩的果;種緣覺因;就結緣覺的果;種聲聞因,就結聲聞的果,這是四聖道。還有六凡道,就是三善道--天、人、阿修羅;三惡道--畜生、餓鬼、地獄。總之,種三善道的因,就結三善道的果;種三惡道的因,就結三惡道的果。這種因果的道理是絲毫不爽,千真萬確,絕無迷信的色彩。
愚痴的人不知道因果的厲害,隨便錯因果,甚至不相信因果,撥無因果。有智慧的人知道因果報應的厲害,就怕錯因果,無論做什麼事情,都三思而後行。菩薩畏因,凡夫畏果,一般凡夫不明因果,愚痴造業,業緣糾纏,果報自受,六道輪迴,苦不堪言。沒有罪過,他要造出罪過。造出罪過,自己還不承認是罪過,反而認為理所當然,沒有任何慚愧之心,這是罪上加罪,果報不可思議。
眾生有種種的異別,包括善惡的種子,都是各有不同,各造各的業,各受各的報,這些都是在色受想行識五蘊法中,所分別而成就的。若能在種種業果報應之中,觀察明白,就能了知一切法性,而又不破壞它。
有智慧的人,明白、了解諸佛所說的法,修菩薩行,把所聚集的善根,為眾生回向。為什麼為眾生回向?因為哀愍一切眾生。菩薩看眾生太愚痴了,所做的事都是顛顛倒倒,怎麼樣教化也不明白。教他「捨己為人,舍末求本,擁護正法,令正法住世。」他不相信。所以眾生是可憐愍者。勸他「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對於真實法,應該往對的來做。怎樣是不對?應該反省一下,仔細想一想,不是只想一次,要時時想,自己是不是錯了因果?自己是不是對佛教沒有盡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反而造出種種罪過呢?要這樣時時刻刻迴光返照,反省又反省,檢討又檢討。
古德云:「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可以服人。」賢德的人,不但具有知善知惡的良知良能,而且不輕忽小善之德、小惡之害,能夠真正斷惡修善,所以令人心悅誠服。而諸佛菩薩在因上修行,也是「斷一切惡,無惡不斷;修一切善,無善不修。」不計事情的大小,都能對事以真,竭盡心力廣修菩薩行,最後才能成就佛道。
一己之善,不但能為自己積功累德,也能利益他人;絲毫之惡,非唯損害自己的品格,也會危害到他人。如此輾轉影響,如同在湖中投下一塊小石頭,漣漪不斷地擴大,導致整個湖面水紋的波動,其影響層面絕非自己所能事先預料。因此,對世間人而言,起一個善念、說一句好話、一個善意的回應,乃至露出一個微笑,不但能夠讓內心越來越光明,也可以拉近親子間的關係、提高公司的業績、促進國家、社會及各個團體的和諧,甚至可以消除種種人為的災難。對修行人而言,身口意三業若能持戒清凈,微小的過患都能遠離,微細的善行都不捨棄,則自性慈悲與智慧就能顯現,也就更有能力去幫助一切眾生。
【白話典故一:小沙彌慈心救螞蟻,壽命延長】
有一個沙彌年僅八歲,師父以天眼觀知沙彌只剩下七天的壽命,為了讓沙彌能快快樂樂的過完人生最後的時光,於是給沙彌放七天的假,讓他返俗回家與親人團聚。
七天後,小沙彌安然無恙的又回到寺院裡向師父銷假。師父一看,非常的驚訝與納悶,再一看,這個小沙彌的氣色整個變了,於是問他:「你這幾天回家還好嗎?是否有碰到什麼事呢?」
沙彌說:「沒有啊?」
師父:「你再仔細想想看!」
沙彌低頭想了一下:「喔!我在回家的路上經過一個池塘,看到水池中央漂浮一群螞蟻,許多螞蟻驚慌的到處奔竄。我順手拿起樹枝跨在岸上,讓這些螞蟻能順著樹枝爬上岸。」
原來這樣,小沙彌因為放生而改變了命運,並得以延長壽命。
轉載貼文
評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