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佛學交流網站

慈悲喜捨,是愛的最高境界 嘎瑪仁波切

慈悲喜捨,是愛的最高境界

嘎瑪仁波切

在佛教里不是找愛,是找慈悲。愛的範圍很小,最多就是愛自己喜歡的人事物,單純的愛很狹隘。佛教里說,慈悲需要智慧。慈悲是要去愛你不愛的人,對所有的人、一切眾生一視同仁。相比慈悲,愛是有限的。

必須不斷一次又一次地訓練自己這樣思維:也許我現在最不喜歡的人,昨天或前世是對我恩德最大的人;現在我很喜歡的眾生,也許是我欠他很多的冤親債主,甚至可能是前世的仇人;今天的仇人,也許明天會是幫助我最多的恩人;今天的情人,有可能會是明天的仇人;因為親仇關係無常,所以我現在要不分親疏,平等地看待。

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的四隻手臂象徵著「慈、悲、喜、捨」:希望所有的眾生都不再有苦難,希望所有的眾生都能夠得到快樂,所有眾生不要分我喜歡你或我不喜歡你,平等看待每一個眾生,我喜歡你也得成佛,不喜歡你也得成佛,你是人得成佛,你是動物也得成佛,你是鬼也得成佛……希望這種快樂永久維持下去。慈悲喜捨,是愛的最高境界。

沒有智慧,慈悲不了。如果我們沒有慈悲,只是有愛,怎麼對不喜歡的人慈悲?怎麼付出愛?對方跟我們完全不同,不同的宗教信仰,行為準則、喜好等完全不一樣,怎麼去愛?慈悲是沒有任何選擇的。佛教里的大慈悲是用無私的智慧同理心去思維,不管喜歡或不喜歡的人、是否有共同信仰,都要一視同仁,尊重每個人的生命。每個生命的價值都是平等的。愛可以選擇,慈悲沒有選擇。

轉載

評論

評論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