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當下的一念心,事實上具足十法界
大願法師
苦惱難無畏,眾生有種種的苦惱,能夠稱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都能夠得到觀世音菩薩加被,這是總答。底下還有七難是火難無畏,水難無畏,乃至於黑風羅剎難無畏,這些種種七難是別答。
佛開示無盡意菩薩說:「善男子」,我們知道有世間的善男子,小乘的善男子和大乘的善男子。觀經三福上面所說的就是善男子善女人的標準:「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是世間的善男子。「二者、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是小乘的善男子。「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是大乘的善男子。此地無盡意菩薩能夠為了幫助眾生而向釋迦佛請法,有大善根,有大智慧,有大慈悲,能夠代眾生來請法,所以稱為「善男子」。
「善」是調柔的意思;「男」是質直,直心是道場;有這個兩種品德稱為「善男子」。
「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如果有過去、現在、未來無量的眾生,包括胎生、卵生、濕生、化生;包括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色、非無色、非有想、非無想,這個十二類眾生可以包括無量百千萬億眾生。他們受種種苦惱,身體的痛苦稱為「苦」,心的痛苦稱為「惱」,身痛苦,心煩惱,身心痛苦。受種種身心痛苦的時候,能夠聽聞到觀世音菩薩的德號,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就能夠救度他們,所以名為「觀世音」。
事實上惑、業、苦三者環環相扣。首先是我們的心迷了,本來十方法界一切依報、正報都是從心而建立,我們心迷的時候就妄執諸法為心外實有而妄起分別,妄有取捨,所以招感六道輪回,這是惑,迷惑以後就會造業,造業以後就招感苦果,所以惑、業、苦三者連環,因此受種種的身心苦惱。我們念觀世音菩薩,我們學佛,就是要能夠讓我們的心轉迷成悟,就能夠離苦得樂。
唐朝時候有一位無德禪師,有一天他接待三位信徒來訪,這三個居士一進來以後就說:「師父啊!我聽到人家都說學佛能夠解除人生的種種煩惱痛苦,我們也信佛好多年了,但是並不覺得很快樂,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無德禪師就很安祥地對他們說:「你們要想快樂並不難,但是首先要明白,先想想你們為什麼活著?」
第一位信徒就說:「人總免不了一死,死亡太可怕了,所以我要活著。」
第二個就說:「我現在活著還有精力,我拼命地勞動,努力地多賺點錢,希望將來老的時候能夠享受到糧食滿倉、兒孫滿堂的這種快樂生活。
第三個就說:「我可沒有你那麼高的奢望,我必須要活著,否則的話,我一家老小怎麼辦呢?」
禪師就說:「你看看,難怪你們快樂不起來,因為你們每一天所想的只是恐懼死亡,年老的時候怎麼辦,想著我要被迫勞動來養活一家老小。那你沒有目標,沒有信念,沒有理想的生活,當然就活得很疲勞,很累。」
這三位信徒就反問禪師說:「您要說生活的目標、理想、信念,這個口裡說說就可以,但是不能當飯吃,有什麼用啊?很空洞,還是不能夠讓我們快樂。」
還一個說:「如果是我能夠有很美滿的感情生活的話,我就覺得很快樂。」
還一個說:「如果我財富自在,金錢很多的時候,我就覺得很快樂。」
禪師就反問他們說:「為什麼有些人他有了名譽卻很煩惱,有了感情卻很痛苦,有了金錢卻很憂慮,壓力更大呢?」
三位信徒想想也有道理,他們啞口無言,不知道怎麼回答。
禪師就開示他們說:「其實人要能夠活在當下。」
因為我們當下的一念心,事實上具足十法界。我們的心不念佛法界就念菩薩法界,不念四聖法界就念六凡法界,所以事實上只要我們當下的每一個念頭都覺悟,當下這個念頭就是佛,「前念迷即是凡夫,後念悟即是佛」,念念都能夠覺,就是念念成佛。所以事實上念念覺悟的時候,我們當下就能快樂,而不是等到年老的時候才快樂,而不是等到將來才快樂,‘快樂無憂是名為佛。’並且我們得到名譽要能夠服務於大眾才有快樂;感情是要能夠昇華為慈悲,要奉獻於他人才有意義;金錢要佈施貧困者和護持三寶,造福社會,這樣子才有價值。如果能夠把我們的心轉過來,念念有智慧,念念有慈悲,就是念觀世音菩薩,就能夠解脫眾苦。
—-節選自大願法師《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學記》
評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