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法師 淨土大經科註【第五回】第二集

0
897

淨空老法師淨土大經科註【第五回】第二集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

「淨空於二OO年清明」,啟講《淨土大經科註》,「二O一一年九月十八日圓滿,發心一門深入,專修專弘,決定放下萬緣,一心求生淨土,作彌陀第一弟子,總報大恩也。二O一一年九月二十一日再次宣講,專弘專念也,於二O一二年,十月二十一號圓滿。同一天接著講第三遍,專弘經注,深入教理,二O一四年三月八號圓滿。三月九號第四次宣講,效法賢公長老,重在修行,落實經教,於二O一七年十一月四號圓滿。」

「二O一八年一月十九」,這第五次宣講,「深信解行,求往生,接引具足三資糧者」,以這個為對象。大家都還年輕,希望在這個世界多住幾年,健康長壽。我跟你們想法看法不一樣,年歲大了,大了怎麼樣?生老病死苦,老苦,最明顯的,音聲遠遠不如過去,去年還不覺得,覺得不明顯,今年就非常明顯,說話多了感到累。今天上午客人很多,來了十幾位,都是南部各學校的教授,對於漢學非常熱心,聽說我來了,大家來看看。我說話多了一點,大概也講了一個多小時,把這堂課忘記了,我以為今天沒有課,可以休息一下,所以特別感覺到累。這就是為什麼年歲大了,他並不希望長住世間,他希望早一天到極樂世界。

我們這一次學習大經,在一起研究討論,目標就是像我這樣的年歲,老年人,怎麼樣在這一生當中,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放下萬緣,希望佛來接引,早一點到極樂世界。我們有願,在極樂世界成就之後乘願再來,具足歷代祖師的條件,就可以來了,來去自由,往返隨意。只是這一次的心情,跟前面不一樣了,我們抓到重點,經文,文字的解釋,前面講過四次,都留著有錄像,還有的也有寫成書的,都可以做參考,重點我們討論,咱們用什麼方式,在這一生不空過。我相信六十以上的老人,非常希望有這樣的課程,增長我們往生極樂世界的信心。

所以今天我們還看,一百三十八頁倒數第二行,這個括弧三,從這裡看起。我們只看經文,學習還是離不開祖師大德,我們把這一邊念念,「本經持名念佛法門」,持名念佛法門,要記住,我們這一生學佛學什麼法門?持名念佛法門,要清楚。為什麼要學這個法門?下面說得很好,這個法門「圓滿直捷」,這四個字很重要。我們學佛,總希望把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都能夠掌握住,我相信每個學佛的年輕同學,都有這種意念,希望自己能達到佛門的通家。這個願心是好的、是善的,應該受到鼓勵。但是今天的環境,跟我們古時候祖師大德,那個時候的處境來比較,他們的環境好,我們沒有這個條件,沒有這個環境。我說到這個地方感到很痛心,但是是事實。佛法在中國,隨著大清帝國亡國了,佛教也就衰微了,這是事實真相,大家都知道。

掌握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圓滿的聖教,就是圓滿,就是直捷。直捷是淨宗,淨宗也是圓滿,為什麼?幫助你一生成佛,當生成就的佛法,這是圓滿直捷。「方便究竟」,祖師大德教給我們,我們只要抓住戒定慧三學,就能成就。千萬不要疏忽戒律,要非常重視戒律,懂得戒律的精神、戒律的承傳、戒律的受持,戒律幫助我們往生淨土,沒有戒律就沒有佛法,這個諸位要記住。

這個法門是「一超直入,最極圓頓」,圓教頓教,圓到最勝、頓到最勝,就是這部經,就是這個法門。「以彌陀一乘願海,六字洪名之究竟果覺,作我眾生之因心,以果為因,因果同時,從果起修,即修即果,心作心是,不可思議。」我們非常感謝黃念祖老居士,注解是他寫的,這是末法,我們能夠見到的,最後的一位大善知識。這樣的善知識現在有沒有?我沒聽說,沒有了。為什麼沒有了?我們不好學、不肯學、不想學,所以佛菩薩就不來了。來的是六道的凡夫俗子,解行都有限,我們這個時代。近代這個十年,我這一輩子年輕的時候,還有一些老和尚修得不錯,值得我們尊敬。這些老和尚都走了,老居士也不在了,現在學佛很苦,找不到老師,沒有榜樣,怎麼辦?好在經教還在世間。如果再過若干年,沒人印經,沒有人學教,會不會有這一天?會有。我們能夠相信,佛法真正進入末法時代了,我們這是已經剛剛入末法,末法的風氣很濃厚,一定要提高警覺。

還是要從持戒入門,一九八O年代,我在美國許多大城市講經,提出五科,戒學五個科目。希望大家,戒律太多也沒人傳了,大家都疏忽了,至少我們要找到,能夠幫助我們這一生成就的,最簡單的戒律,又好又容易記,時時刻刻念著,不能毀犯。所以,在舊金山成立了美國淨宗學會,我寫了一個緣起,緣起裡面就提到戒學五科,一定要學的。

第一,這五科第一,「淨業三福」。只要沾近佛的邊,學佛不管你學哪一宗那一派,這是根本大戒。對淨業就是念佛法門,念佛法門就選了三福這三條。三福第一個,「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四句。諸位要知道這是根,我們今天戒律學不好,什麼原因?這個根沒有。根從哪裡看?前頭兩句,孝養父母我們做到了沒有?奉事師長,尊師重道做到了沒有?沒做到。這兩句沒做到,人格就不存在了。人格是什麼?做人,做人的資格就沒有了,人懂得孝親,懂得尊師。我們再回過頭來看古聖先賢,在典籍裡頭記載的,特別是傳記,你仔細去讀誦都是孝親尊師。

孝親尊師沒了,不能怪我們的父母沒教給我們,因為我們生在這是戰亂的年代,民國成立之後,戰爭幾乎沒有停止過,社會動亂不安,人們居無定所。我在國內抗戰時期走了十個省,每個地方住個半年,頂多一年,就又要離開了,所以榜樣不容易。我們父母還好還在,只是逢年過節,家人有個祭祖的儀式,不忘祖先,那個時候還給祖先燒一點紙錢,這都是孝心。對老師,父母交代我們尊師重道,我們所學了一點東西根柢,是在這個年代裡頭學的。而這個年代疏忽了,做父母的疏忽了教兒女的很多。我們小朋友知道,我的父母教我還比較嚴格,別人的父母寬松。這是與傳統文化有關係,父母親讀過一點童蒙養正的書籍,還做出一點樣子給我們看。但是那很幸運,絕大多數都沒有了,都不提了,好像教孩子是老師的事情,父母沒有這個責任。我們今天明白了,父母比老師更重要,父母能夠把孝順父母做出來,尊師重道做出來,孩子的心不一樣,孝敬是這樣培養出來的。

然後,底下還有一句十善業道,養慈悲心,不殺害一切眾生,修十善業,這是學佛最低的限度。十善,身口意三;身,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是說的,要做到,要常常警策自己;口業最容易造的,所以口業有四條,不妄語、不兩舌,兩舌是挑撥是非,無論是有意無意的都不可以,不惡口(惡口,人說髒話),要做到;意業,不貪不瞋不癡,十善業。日常生活當中,時時刻刻記住檢點,有沒有毀犯。你只一回頭,一反省,有。有這麼多的障礙,所以我們這句佛號,念佛有口無心,跟佛法,祖祖相傳的不相應。別人能相應,有十善業道的基礎;我們不相應,我們把十善業道丟掉了,這個不能不知道。這是第一條,三福的第一條。

第二條,「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皈,學佛入門拜師,求師給我們做三皈依,給我們受戒。這就強調,要把三皈五戒十善落實,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最後勸我們向上提升,「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就自行化他,不能忘記,這就真學佛了。自己如果沒有做到,勸別人做很困難。自己做到了,做出榜樣給別人看,人家縱然不能認真學習,他佩服你,他看你真幹,對他會產生影響。

三福,佛在《觀無量壽經》上講的,這是經上說的,這是佛傳給我們的。我們從這裡扎根,把孝敬這兩個字修出來,世出世間法大根大本,就這兩個字。具足這兩個字,這個條件,學世間法,學佛法都有成就,肯定有成就。成就多大問自己,不要問別人,這是根之根。

第二科,「六和敬」,非常重要。生活在這個世間,無論在家出家,不能離開群眾,我們講不能離開大眾。跟大眾相處應該修什麼?六和,中國人常講和為貴,決定不能疏忽。和用什麼心去學?用敬,用忍,對一切人、對一切事有敬意,對事的敬是認真負責,盡心盡力把它做好。六和,第一個「見和同解」,對一切人事物的看法,包括想法,我們要相同。同的標準是什麼?佛菩薩。像前面講的淨業三福,就是見和同解,「戒和同修」。見和同解比戒和同修更重要,所以它是基礎,有這個基礎才能講戒。戒律就是我們這幾科就行,能夠把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個根扎下去就好,往生極樂世界就有分。五戒十善沒有,往生很難,那是往生的大障礙,不能不知道。「身同住,口無諍,意同悅」,還有個利,「利和同均」,想到自己就要想到別人。

下面第三科,「三學」,三學就是戒定慧,戒是手段,定是基礎,慧從哪裡來的?慧從定來的。所以研究經教能不能開智慧?有定功就開智慧,沒有定功不開智慧,所以學習經教也是修定。我跟李老師十年,學經教的定是什麼?一門深入。老師教我們,連看注解只能看一種,看多了,每個人說法不一樣,你的心就亂了、雜了,定慧得不到了。一門深入,至少主修的參考資料要一門,一門裡面有一些地方很晦澀,不能理解,找別的本子做參考,只看那幾句,可以,幫助你斷疑生信。這三學是佛法的總原則,在家、出家,小乘大乘,包括密宗,宗門教下都離不開三學。

下面「六度」,度誰?度自己,要認真學。學「布施」,布施是度貪的。布施有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都要懂得,要認真做,盡心盡力的去做,有果報。章嘉大師教給我,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無畏是不殺生,長壽怎麼修的?不殺生,素食,愛護一切動物,包括花草樹木,有情無情平等的愛護,養慈悲心,實在講也是大福報。

財布施得財富,財富,無論出家在家,少不了,從哪裡來?今天世間人擁有的財富,可以說,幾乎全部都是前生所修的福,這一生得果報,大富大貴,從這來的。這一生再修,這一生得受用,在古時候,讀書人,窮秀才他懂得,出家人懂得,老師一定教過你,學佛的人得到財富幹什麼?弘揚佛法需要財富。在這個世間要度化眾生,沒有財富,緣不足,所以要修財布施,要修法布施,要修無畏布施,三種。理搞清楚搞明白,落實在生活當中,遇到緣就做,沒有緣也不必去找。緣就是人講機會,真正發大心,佛菩薩給你做增上緣,你方便。

三種布施真的愈施愈多,你的信心就增長了。這三種布施,我在年輕的時候都沒有。什麼時候學的?出家之後跟章嘉大師學的。那個時候財布施,法布施,講經教學,這沒有問題,財布施要用錢,我沒有。老師問我,一毛錢有沒有?一塊錢有沒有?我說這個可以。你就從一毛一塊下手,常常把布施這個念頭放在心上,不要忘掉,有機會不要錯過。真管用,往後大概半年半年看,就看得很清楚,對於聖教,經典上教誨,不再懷疑了,有信心。

六度第二個「持戒」,前面講過了。第三個,「忍辱」,忍辱能保持你所修積的功德,不至於流失。所以布施持戒能成就功德,忍辱能夠保持功德不再失去,不能不修。不修,不能忍,修積不少功德,一發脾氣,完了,全報銷了。修積不容易,毀棄很容易,心裡一不高興,沒有發作,也受了大的損傷,所以這個要忍。最好能夠跟那些能忍辱的人在一起,親眼看到那些人,遇到惡的環境,遇到不善的人,蠻橫不講理,他能夠跟他善於相處,這是我們要學的,而且非學不可。不學,災難很多,逆緣很多,你沒辦法成就。所以不能沒有忍辱的功夫,忍辱能成就你的一切善法,能幫助你遠離一切惡法,功德不可思議。

下面,「精進、禪定、般若」,般若是智慧。大乘法修行目的就在開智慧,所以小悟、大悟、大徹大悟。小悟,功夫得力了;大悟,證阿羅漢了,四果四向;大徹大悟,菩薩,這是學佛向上提升的層次。

末後第五個,我們五科第五個,「普賢十願」。我們學大乘,我們念佛求生淨土,普賢菩薩,在《華嚴經》最後五十三參,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他是淨宗第一代的祖師,我們要認清楚,那麼他這十大願王就很重要了,應當要學。

第一個、「禮敬諸佛」,第二、「稱讚如來」,你看看這兩樣擺在最前面,提起普賢菩薩你就想到,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是禮敬如來、諸佛。稱讚,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古大德教給我們,興旺從哪裡來的?互相讚歎,互敬,我敬大眾,大眾敬我,一團和氣,這個道場,這個行業決定興旺。如果這個團體,不管大小,彼此都像冤家對頭一樣,沒有讚歎,只有毀謗,這個機構、這個團體,我們就要心裡想著早一點離開,好,那是真正聰明有智慧。世出世法裡頭,我們選擇修行道場,用什麼標準?用和。這個道場和睦,我願意住;這個道場不和,早一點離開。

第三、「廣修供養」,三種供養,財供養、法供養、無畏供養。無畏供養是保護他,他遇到麻煩,遇到障礙,有困難了,需要人幫助,這屬於無畏。前面說過,財供養得財富,法供養得聰明智慧,講經教學是法供養,幫助別人提升,無論在家出家,都是屬於法供養。法供養的功德超過財供養,要修。我們自己道業沒成就,善行也沒成就,我們如何修法供養?印經好。現在的印刷術發達,包括做光碟、音響,讓人有機會聽經、有機會看經、有機會讀誦。比起三四十年以前,三四十年以前沒有這麼順利,障緣很多,現在順利了。特別是電視,如果有這個能力,在電視裡頭買個時段,你喜歡哪個經論,在這個時段裡頭播講,看的人愈多、學的人愈多,你的功德愈大。在大陸,黃念祖老居士,留下來的東西不少;在台灣,像李老師,留下來的都很豐富,我們自己有能力,有善巧,應當把它發揚光大,介紹給社會大眾。法供養勝過財供養,財供養,過年過節大家在一塊聚餐,團拜,這是形式,形式裡頭再加上佛法的內容,念佛念個十分鐘,念個一刻鐘再散會,法供養。無畏供養,有人建道場,做這些慈善事業,他有障礙,我們能夠幫助他解決,這屬於無畏供養。

普賢前面第四願,「懺悔業障」,自己知道自己造罪業,一定要懂得懺悔。我是在最近遇到一位同修,在世的時候,造下很大的重罪,墮地獄。我們幫助不上,只有講經回向,在佛像面前給你供個牌位。最重要的是他真正懺悔,知道錯了,改過自新。他還算不錯,告訴我,學佛不是這一生,多生多世就學佛,修得不好,所以到這一生還遇到這種難,求我幫助他。那我們用我們道場,講經的功德給他回向,他自己也真正回頭,很難得,他往生極樂世界了。我們非常歡喜,希望他在極樂世界成佛成菩薩,再到這個世間來普度眾生,不會再有過失了。真正要知道自己做錯什麼事情,真正懺悔,行,不是不行。

後面「隨喜功德,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今天時間到了,我們留著下一堂課來學習。這些都是非常殊勝的修行方法,我們應當要學習。謝謝大家!

——淨土大經科註(第五回)第二集 2018/1/22台灣台南極樂寺 檔名:02-047-0002

評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