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佛學交流網站

煩惱最怕觀照和覺察 | 性仁法師開示

煩惱最怕觀照和覺察 | 性仁法師開示

『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它其實教導我們一個修行很好的一個方法。『覺』是甚麼呢?覺就是覺悟。大家知道這個我們人生當中,有很多很多的煩惱。這些煩惱最怕的是甚麼呢?最怕的就是我們覺悟。如果我們覺悟之後,那這些煩惱對我們來說,根本不產生任何的困擾。所以換句話說,當我們懂得這個,知道這個煩惱的產生,知道這個煩惱的生住異滅,懂得如何去觀照這個煩惱的時候,那這個煩惱自然而然就不會對我們造成任何的困擾。我跟大家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就拿我們凡夫眾生來說。我們所有的凡夫眾生,包括我們的出家法師。你看我們每個人在這個世間,做人不自在,自在不做人。我們每個人都是有煩惱的。但是對於那些樂觀主義者,他可以無視煩惱的存在,他可以跟煩惱和諧地生活在一起,他照樣活得很開心。那是因為他懂得如何轉變他的觀念。或者說他的內心當中有這麼一種如理思維、如理正觀,有這麼一種觀照的智慧。他可以照見這一切煩惱,照見五蘊皆空。把這些煩惱全部把它給照空掉。這個是因為他內心有如理思維,有如理觀照,所以他可以把這個煩惱適當地減輕,甚至把這個煩惱變成一種修行的動力。有了這麼一種逆增上緣,然後讓他在修行的過程當中,更加增上。那這個煩惱,對他不會產生任何的影響。因為他有智慧,內心有如理思維,有諦觀的那種智慧,可以照見一切煩惱。然後讓煩惱回歸到它的本來面目。然後最後達到不被煩惱牽著鼻子走,不會火燒功德林。因為他內心當中,他有正觀的智慧,有諦觀的那種思維。那這個煩惱對他來說,不會起到任何的作用。但是對於有一些人來說。他如果內心不懂得如理思維,也沒有諦觀的智慧,那他每天都會因為這個煩惱,然後每天過得不開心。每一天都是鬱鬱寡歡,每一天生活在抱怨當中,生活在痛苦當中。整天怨天尤人。他的人生,那就會非常非常地痛苦。那是因為他心裡面沒有如理思維,沒有如理正觀,不懂得去轉變觀念。所以他的心始終是被境所轉。我們作為一個學佛之人,我們要懂得轉變我們的觀念。要讓境界隨著我們的心來轉變。那我們這個學佛,真的是得力了。大家知道如來跟凡夫最大的區別在哪裡?我們凡夫眾生,被這個境界所牽引,而如來之所以稱為如來,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不來不去,那是因為祂已經是看到了這個境界的虛妄,然後擺脫這些虛妄的相,然後真正從虛妄當中,走出來。不被這些境界所轉。這個就是凡夫眾生跟諸佛如來的最大差別。為甚麼我們在三界六趣當中,流轉生死。那是因為我們被這個境界牽著鼻子走。諸佛如來為甚麼大徹大悟,可以了生脫死。那是因為祂已經是打破虛空笑滿腮,真正悟到了內心當中玲瓏寶藏豁然開。祂內心的那種如來藏,已經打開了。這個就是凡夫眾生跟諸佛如來的最大差別。所以我們作為一個修行之人,我們一定要懂得轉變觀念,要懂得去觀我們的內心,去觀心。不要把這個煩惱無限地放大,不要被這個煩惱牽著鼻子走,更不要把這個煩惱養得肥肥的。但是我們這些眾生,由於煩惱,由於無知,由於造業,我們經常把這個煩惱過度地放大。那我們人生當中想要不煩惱,都不行。我經常看到很多同修,比如有些同修,他家裡不是特別有錢,經濟上不是特別好。但是當他看到那些有錢人。看到那些有錢人做功德的時候,看到人家發心的時候,看到有些人,就是財大氣粗在寺廟裡面做功德的時候。有些如果是不懂得如理正觀,沒有智慧的話,他內心會生煩惱,會生起那種羨慕嫉妒恨。他會覺得這個人,不是有幾個臭錢嗎?對吧,有甚麽了不起,炫耀甚麼。那是因為他內心沒有如理觀照。但是真正一個學佛的人,他如果內心懂得如理觀照的話,他可以轉變觀念的話,他可以反觀自照的話,他會怎麼想。他看到人家到寺廟裡面發心做功德,這個是讓我們反觀自心的一個大好機會。我們要自己要自我檢討。為甚麼人家可以拿著很多的錢到寺廟裡面做功德,做布施?而我每天上班那麼努力,三餐不繼,想要做些功德都這麼難。他如果內心如果有如理正觀的話,他自然而然就會反省,會產生一種觀照的智慧。這個觀照是怎麼來的?他可以這麼觀照。你看比如人家來寺廟發心做大供養。那是因為人家上輩子有發心做布施,那是因為人家過去生中有付出。所以這一輩子才會在金錢上,不會有任何的缺乏。而我之所以沒有錢來供養來布施,那我應該生起一種慚愧之心。覺得自己上輩子沒有布施,沒有修福報,所以這一輩子福報比較差,想要布施都很難。那我們要向人家好好學習,自己生起慚愧之心。那這個自然而然,我們就會隨喜人家的功德。那我們的煩惱就生不起來。那這個自然而然就可以成為一件好事。大家你看,可以看到,這個一個有觀照、有覺悟的人,他是完全不一樣的。但是不懂得如理思維,不懂得如理正觀的話,那他就會生起種種的羨慕嫉妒恨。甚至有時候會退失菩提道心,乃至不要到寺廟裡面做功德。這個都有可能。所以一個有如理思維,如理正觀。跟一個,就是內心當中始終是被煩惱佔據,被無明佔有的這麼一個人,那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我們學佛一定要懂得把心帶回家。真正每天懂得如理思維、如理正觀,念念都在覺悟當中,念念都在思維當中。這些思維可以運用到我們生活的、工作的任何方面。比如我們看人家長得比我們漂亮,有些如果是不懂得思維的人,不懂得如理正觀的人,他會內心生起一種嫉妒之心。不就是臉長得漂亮嗎?對吧,心那麼黑。有時候會,我們內心會生起一種誹謗之心。但是我們如果是有如理正觀,你懂得轉變觀念的話,你反觀自照。你覺得這個是一個修心的大好機會,是一個修行的大好因緣。所以你好好思維,怎麼思維?你真正如果有如理思維,思維得好的話,你會思維到人家之所以這一輩子長相莊嚴,那是因為人家過去生中,忍辱修得很好。所以人家這一生當中長得非常漂亮,相好莊嚴。我這一輩子之所以長得這麼難看,那是因為我過去生中,沒有修忍辱。所以我這一輩子,知道了這個因緣果報之後,那我們自己開始正確去對待,去找到這個問題的根源所在。然後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要自己要去修忍辱,然後那自然而然,我們種了忍辱之因,那我們來生肯定成就一個莊嚴相好的這麼一個身體。所以一個學佛之人,一個懂得如理觀照的人,他就完全不一樣。因為這個煩惱對於我們每個眾生、每個人,都是有的。但是關鍵是,就是說我們怎麼樣去對待它,怎麼樣去處理它。一個有如理觀照的人,我們會把這個煩惱,把它給控制在我們可以處理的過程。但是一個沒有如理觀照的,他會把這個煩惱無限地放大。然後給這個煩惱力量,然後讓這個煩惱強大到影響我們的心情,然後最後火燒功德林。但是我們如果懂得如理正觀、如理思維,你無視這個煩惱的存在,你不理它,學會跟它和平共處。那這個煩惱自然而然對你的心情,不會產生任何的影響。這個就像六祖大師所說的,【菩提本無樹,何處惹塵埃】。我們人生當中,我們本來是清淨。但是由於煩惱,我們有六趣。由於煩惱,我們內心不清淨。由於煩惱,我們有生死流轉。但是一旦我們懂得這個煩惱是怎麼產生,懂得怎麼樣去如理觀察這些煩惱的存在,懂得我們內心的起心動念,看清這些煩惱的本質之後,知道這些煩惱是因緣有,知道一切法皆空。那我們自然而然就會擺脫這些煩惱的束縛跟影響。最後達到無我無人觀自在。那煩惱,任何的煩惱,就不會影響我們的人生。那我們人生自然而然就會擺脫這些煩惱。那沒了煩惱,我們的人生就會清淨。有了清淨,那我們就不會在這個世間流轉生死。所以這個煩惱最怕的就是覺悟。煩惱的產生就是我們不覺,在虛妄當中。然後我們被這個煩惱所控制住,被這個境界牽著鼻子走。那這個煩惱對我們的身心的影響,對我們造業的產生,它會起著一種決定性的作用。但是當我們一旦大夢覺醒之後,我們瞭知這個身是四大五蘊的假身,煩惱也是由種種的因緣而有。那我們證得了我空,證得了法空,那這個所有的煩惱就不會對你有任何的影響。所以這個就是『覺後空空無大千』。但是由於我們現在還在睡覺,還沒有覺悟。所以我們在夢,在這個夢中的時候,那這個三界流轉輪迴的事實就產生了。但是當我們一旦覺悟了之後,那所有的大千世界,所有的三界六道,乃至十方法界,一切皆是空的,一切本來都是清淨的。就是因為我們凡夫眾生一念不覺,然後生出種種的煩惱。然後由於煩惱,我們造業。由於造業,有了流轉生死。然後才會痛苦不息,流轉不斷。那個就是因為我們在做夢,我們不覺悟。一旦覺悟了之後,那個世間所有的,『空空無大千』。所以這個是這兩句話的意思所在。所以煩惱最怕甚麼?就是怕我們覺悟,怕我們知道。我經常聽同修講,有些同修跟我說,他說以前沒有學佛的時候,自己煩惱比較少。以前沒有打坐、沒有念佛的時候,感覺到自己煩惱比較少。自從開始念佛,開始修行,開始打坐的時候,感覺到自己的煩惱變得越來越多。我跟他說,不是的。不是因為你以前的煩惱比較少。而是因為你以前老是在睡覺的過程當中。你的煩惱很多,你跟這個煩惱打成一片。你不知道這些煩惱的存在。因為你每天都是在不明當中,每天都跟這個煩惱在一起。你已經跟這個煩惱打成一片,分不出來哪個是睡醒的狀態,哪個是睡覺的狀態。所以你那個時候感覺到煩惱很少,然後你現在開始修行之後,開始念佛,念佛念得很精進。打坐,開始懂得如理思維、如理觀照。把這個念頭提起來的時候,那你感覺到你這個煩惱的存在,說明你真正已經在修行,你已經在用心。只有你在用心的過程當中,只有你已經是睡醒了的狀態,那你才能夠真正知道你的煩惱的生起,你的煩惱的存在,乃至你這一念無明的消失。一個念頭,有生住異滅。它的產生,它的停留,然後最後消失。你看這些都是因為你有覺悟,所以你才能夠領略到這些煩惱的產生。你如果是沒有覺悟的話,你如果是整天在睡覺,你跟煩惱打成一片的話,你根本不懂得這個是煩惱。所以我跟他說,以前不是你沒有煩惱。而是你每天都是在睡覺的過程當中,你不知道這個煩惱的生起。你現在開始念佛,開始修行。開始有如理正觀,有正念,正思維之後。那你現在已經是知道這個煩惱的生起。然後用佛法去調伏它,然後讓這個煩惱得到適當的降伏。或者把這個煩惱對你的危害,對你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那說明這個,你的修行,已經是得力了。說明你的修行已經是起到作用了。所以你能夠明白你有煩惱,你有業障。這個恰恰說明你已經真正已經在用心。你如果不用心的話,沒有修行的話,你根本體悟不到自己有煩惱。所以我跟他說,不是的。不是你開始念佛之後、修行之後才會有煩惱、有業障的存在。我說這個是你修行用心的一個表現。過去有沒有?肯定是有。那是因為過去你根本不修行,從來沒有如理正觀。你跟煩惱打成一片。所以你不知道煩惱的生起,不知道煩惱的存在。然後自然而然就感受不到煩惱。所以現在開始修行,開始觀心,開始如理正觀,觀察我們的舉心動念之後,你知道這個煩惱、無明的生起。那這個恰恰說明,你真的是有用心,有在如理觀照。你才能夠觀照到煩惱。要不然的話,一個不修行的人,他從來感受不到這個妄想的生起,這個執著的生起,感受不到煩惱的產生。因為他每天跟煩惱打成一片。但是一個學佛之人,如果感受到自己有煩惱,感受到自己有業障,感受到自己的妄想很多。那說明他真正是有在用心,有在如理正觀。那他才感受到這個煩惱,就是這麼一個道理。所以這個,這一句話:『夢裡明明有六趣』,那這個是,就是我們凡夫眾生的一個狀態。『覺後空空無大千』,這個是諸佛菩薩的境界。一個是迷的境界,一個是悟的境界。一個是在三界六道輪迴的一種情況,一個是覺悟之後的內心清淨的一種無為的境界。所以這個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大家如果明白了之後,那你對這麼一個兩句話,你如果是在夢境當中也好,在你的人生當中也好,乃至工作當中也好。你遇到所有的一切,你知道這些都不是真的,這些都是夢來的。那我們自然而然就不會去執著。不會去執著的話,那我們自然而然就會遠離這些顛倒。遠離顛倒了之後,那我們自然而然不受生死所繫縛。那已經跳出了三界六道的範疇。那我們的境界已經是提升到解脫的境界,叫:『覺後空空無大千』。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度一切眾生,而無一眾生可度。斷一切煩惱,而無一煩惱可斷。修一切法門,而無一法門可修。你看一個是諸佛菩薩的境界,一個是我們凡夫的執著。所以這兩個大家搞清楚了之後,那我們自然對整個佛法的那個體系,那我們就會比較容易理解。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轉載

評論

評論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