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佛學交流網站

積陰德給子孫,後代一定有好的果報!

積陰德給子孫,後代一定有好的果報!

現如今社會上很多同學,拼命的賺錢,說多留點錢財給子孫,讓他們生活的好點。

卻不知,你留財富給子孫,子孫未必能守得住;你留書本給子孫,子孫未必能讀。

其實什麼留給子孫最好,最好的是積德,積功累德,你的後代一定有好的果報。 這是真正明瞭感應之道,才能夠說得出來。

佛告訴我們,父子的關係、兄弟的關係,乃至於人與一切人的關係,總不外四種緣,報恩、報怨、討債、還債。如果不是這四種緣分,縱然相遇也不相識,我們所謂說陌生人。

在這一生當中,只要與自己發生關係的,必定是過去生中有這四種業緣。這個業緣裡面有善、有惡,我們明白了、懂得了,一定要曉得斷惡修善。

《易經》上講:「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一個行善的家族,它必定有餘福,這個余福能夠蔭庇子孫;如果造了很多惡事,那這個家族不可能長久,子孫必定遭殃。

明朝有一位俞淨意公,他自小極為聰明,書讀得很好,可是屢次考取功名都失敗了。

這位俞公是個讀書人,本應懂得行善積福的道理,但是他內心並不信因果,家中廚房魚蝦不斷,見到美貌女子就盯著人家猛看。

又因為讀過書,背後談論起別人來妙語連珠、舌鋒犀利。心裡淨是恩怨報復、高己卑人、嫉妒、執著名利等種種惡念,而且心胸狹窄、脾氣暴躁。

這些感召到了什麼結果呢?

俞公到了中年落魄潦倒,家徒四壁,更為悲慘的是,先後生下9個兒女,死去7個,小兒子又走丟了,只留下一個女兒,妻子因為悲傷哭瞎了雙眼,淒涼無比,俞淨意公靠借錢過日子,真是悲慘至極啊。

後來俞公經貴人指點,才知道是自己意惡太重,於是痛切懺悔、改過自新。

僅僅三年就改變了命運,自己考取了進士,妻子恢復了視力,小兒子失而復得後給他連生七個孫子,而且後來個個成材。

我們很多老年朋友,總覺得不給後人留點遺產、留點房產,生怕子孫後代會吃苦受罪。

其實反過來想想我們自己,當年生活條件不好,父母也沒有給我們留下什麼,我們不是也過得不錯麼?

再說,要靠著祖輩遺產過日子的子孫,也實在太沒出息了吧!

司馬光家訓裡面說「積金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守。積書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讀。不如積陰德於冥冥之中,以為子孫長久之計」。

意思是:別墅財產留給子孫,他們未必能守住;把書給他們,他們也未必能讀,不如佈施行善,多積陰德,子孫才能長久地受到我們護佑啊。這是真智慧。

古人講‘仁者無敵’,一個仁慈的人,有愛心的人,有慈悲心的人,他一生一世絕對沒有一個冤家對頭。

這個話怎麼說?冤家對頭當然有,他心裡頭確實沒有,心地清淨慈悲,縱然是冤家對頭,他也是真誠的愛護他,見到人有困難,決定熱心的幫助他,沒有嫌棄。

行善積德, 這樣做人,後福就大。

轉載

評論

評論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