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佛學交流網站

般若為導,五度為伴;若無般若,五度如盲

般若為導,五度為伴;若無般若,五度如盲

我們說菩薩在修行的時候,主要是修「六度」。「六度」,即指「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而六度中,般若為六度的根本,是一切善法的淵源。菩薩行六度波羅蜜,以般若為首。

  《大智度論》云:「般若為導,五度為伴;若無般若,五度如盲。」就是說五種修行,如果沒有最後般若智慧作為引導,作為心地法門指導的話,前面五個容易像瞎子一樣,不得要領。

佈施無般若
  沒有般若的智慧引導,佈施會變成人天的善行。普通人也會做好事,佈施,那他是不是菩薩?不是。很多人對這個有誤解。大部分人做的善事,都是人天善行,你去佈施、放生,是好事,也會得到善報,但是嚴格說,不能說是行菩薩道。真正的行菩薩道必須是有般若智慧作指導的。如果沒有般若智慧,你很容易迷失。

  比如說,一個人的福報大,如果沒有般若智慧,有可能每天沈醉於吃、喝、玩、樂;一個人權利大,如果沒有般若智慧,有可能沈淪在權力的誘惑中無法自拔。這些看起來大的福報,很可能變成輪回的資糧,為生生世世的輪回送子彈。所以《宗鏡錄》曰:「佈施無般若,為得一世榮,後受餘殃在。」

持戒無般若
  持戒嚴謹,但是如果沒有般若智慧做指導,也是一樣。很多人執著戒條,很容易產生困擾。又曰「持戒無般若,暫生上欲界,還墮泥犁中。」無般若持戒,雖是嚴持淨戒,不能發揮般若真空之理,暫生上欲界者,欲界天之上層天,天褔享盡,還是會墮入泥犁中。

忍辱無般若
  修忍辱但未明般若,你可能所謂的忍辱就是委曲求全。當然這也是善人,但是你忍得很難受,說俗一點,容易憋成內傷。可是憋著不一定是好事,哪天爆發了可不得了。此忍受仍然是為心所控,非是有般若之忍受。所以我們要通過般若智慧,體會「空性」。你的境界、格局提高了,你這個忍辱就會忍得很清楚。就像是一把鹽放在一杯水,很苦。但是放在池塘裡,沒影響。為什麼?因為池塘大。

  「忍辱無般若,報得端正形,不證寂滅忍。」若忍辱無般若,可暫時控制心不動,雖來生得相貌端嚴,究竟不證成佛之寂滅忍,寂滅忍才是諸佛之常住真心。我們如果有般若智慧做引導,心胸格局都會擴大,你不會執著我相。就算沒達到這個境界,學了《金剛經》,也能擴大心量。

精進無般若
  「精進無般若,徒興生滅功,不趣真常海。」不明般若,雖日以繼夜精進用功,因未悟心性,此精進乃盲修瞎練。如是之精進用功,卻不證常住真心。特別是修行越深的人,如果不斷執著功德、福報,結果南轅北轍,本來是求解脫,最後成了盲修瞎練。

禪定無般若
「禪定無般若,但行色界禪,不入金剛定。」因無般若,故不知佛法根本實義,即使深入禪定,但行生滅法之色界禪,不得無相之金剛定,金剛定是那伽定,永不出定。如果一個人喜歡禪定,沒有般若的智慧做引導,有可能變成修煉氣功,執著神通、境界,嚴重的還會變成邪魔外道。那不如做個普通人,不然造的業就大了!

評論

評論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