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世音菩薩的道場
佛教知識
補陀落迦山,梵文POTALAKA,音譯補陀落迦山,或補但洛迦山,或普陀落迦山,簡稱為普陀山。義靜法師譯名海島山,或小白華山,又名光明山。因此山位於海島,島上滿布小白華,清香美麗,傳說觀世音菩薩住此山中,常放光明,表示大悲光明,普門示現,因而得名。據說補陀落迦山,共有三處:
(1)印度補怛洛伽山:
華嚴經說:“於此南方有山,名補怛洛伽山,彼有菩薩名觀世音自在。”又雲:“海上有山多聖賢,聚寶所成極清淨,華果樹林香遍滿,眾流池沼悉具足,勇猛丈夫觀自在,為利眾生住此山,汝應往問諸功德,彼當示汝大方便。”善財童子受教向南而行,漸至此山:“見其山巖谷之中,泉流萦映,樹林翡郁,香草柔軟右旋布地,觀自在菩薩,於金剛寶石上,結伽跌坐,無量菩薩,皆坐寶石,恭敬圍繞,而為宣說大慈悲法。”
唐三藏玄裝法師之大唐西域記中,亦有記述:“株羅矩吒MALAKUTA南方海濱,有座抹刺耶山,抹刺耶MALAYA山東方,有座布怛洛迦山POTALAKA,此山山徑危險,巖谷崎岖,山頂有池,其水澄清如鏡。有大河繞山,周流二十匝,入南海,池測有石天宮,觀世音菩薩往來其間。其有願見菩薩者,不顧身命,涉水登山,忘其危險,但能到此山者甚少。惟山下居人,虔心求見菩薩,則菩薩或現自在天身,或現塗灰外道身,慰喻此人,得遂其願……。”
(2)中國普陀洛迦山:
在中國浙江省定海縣,舟山群島之一的普陀山。島呈狹長形,島內崎岖,由南至北,有錦屏山,光游峰,伏龍山,雪浪山,青鼓山等,其中最高是島北的白華頂,又名佛頂山。島之東南有一小島,名洛迦山,合稱為普陀洛迦山,後人漸將普陀及洛迦分成兩個山名。
普陀山所以成為中國四大名山之一,名為觀世音菩薩的道場,其原因在普陀山志記載:謂中國五代後,梁貞明二年,公元九一六年,日本僧人慧谔,游五台山,見一觀音像,莊嚴殊勝,心慕不已,實行不問自取,請回日本供養。豈料船經普陀山時,海中忽湧無數鐵蓮花,舟不能行,如是三日三夜,慧谔驚而禱告曰:“如聖像與日本眾生無緣,當從所向,弟子隨從所適,建寺供養。”禱畢舟行,至潮音洞邊即停,慧谔捧大士像離舟登岸,時岸邊漁民,聽慧谔說明來意,大受感動。張氏漁翁獻出住宅,讓慧谔和尚供像安居。改名為“不肯去觀音院。”而慧谔和尚,亦成為普陀山的開山始祖。
普陀山最著名的山洞,是海潮音洞,及梵音洞,潮音洞位在沙巖之中,高約數丈,洞內怪石磷磷,海水湧入,其聲如雷,游客僅可立於天窗外俯視,不能入內。梵音洞在青鼓山下,高數十丈,洞底崩石累累,海水接踵而來,水花飛濺,聲如龍吟虎嘯,誠心朝山進香的有緣人,能見觀世音菩薩於洞中現身。
(3)西藏布達拉宮:
西藏的POTALA,是座位於瑪魯赫裡,MARUHOIRI大巖山頂上的達賴喇嘛宮殿。周約一裡,普通稱布達拉(亦音補陀洛)。興建年代,大約在西歷五八一年,當時宮殿規模較小,至十七世紀末葉,達賴喇嘛在位時,有一執權僧人,名松格吉雅若,繪畫宮殿改建圖,於十八世紀建造成今日所見雄偉莊嚴的布達拉宮。據說,布達拉宮佛殿之靈塔,金壁輝煌,上段安置純金的觀音聖像。像內部封存有傳說出松茲堅布教王從印度迎回佛陀時代留下的觀音聖像。西藏自古,便以觀音菩薩為開國之祖。而歷代國王,多信仰觀世音菩薩。因此:西藏人在尊崇國王的同時,亦信仰觀世音菩薩。
其他道場
艋舺龍山寺:位於台灣的台北市,主祀觀世音菩薩的著名寺廟古剎,為一處古跡。每逢觀世音菩薩三大節日、重要民俗節慶、初一十五等,香火鼎盛。
法鼓山:位於台灣的台北縣金山鄉,著名的開山觀音聖像,由聖嚴法師創建。
此外,有說中國熱河承德的補陀洛寺,日本紀伊的補陀落,下野的日光島,還有朝鮮的洛山,都是觀世音菩薩的道場。
轉載貼文
評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