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顛倒 聖嚴法師

0
3240

遠離顛倒

聖嚴法師

顛倒的意思是︰是非顛倒、黑白顛倒、正反顛倒、善惡顛倒、上下顛倒等認錯了方向位子,混亂了價值判斷,打翻了常軌常道。

顛倒的梵語是viparyāsa,在佛教的大小乘經論中,對於此一名詞的共識是四顛倒。但從大乘菩薩的立場看,又可分作有為及無為的兩類︰

(一)有為四顛倒︰是指凡夫對於生死有為諸法,起四顛倒想,例如《大智度論》卷三一有云︰「世間有四顛倒︰不淨中有淨顛倒,苦中有樂顛倒,無常中有常顛倒,無我中有我顛倒。」這是凡夫對人生的顛倒見,身是不淨以為是淨,所受是苦認為是樂,心的念頭無常誤以為常,諸法現象無我執著是我。由此四顛倒,起種種妄想,造種種不善業,以致沉淪生死,無有出期。因此佛說有四念住(處)觀︰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令眾生觀想,出離生死。

(二)無為四顛倒︰是指二乘(聲聞與緣覺的小乘)人,對於涅盤的無為法,起四種顛倒妄見︰計常為無常、計樂為苦、計我為無我、計淨為不淨。這是出於三十六卷本的《大般涅盤經》第二卷〈哀嘆品〉第三,以為大乘的涅盤,即有常、樂、我、淨的四德︰「無我者即生死,我者即如來;無常者聲聞緣覺,常者如來法身;苦者一切外道,樂者即是涅盤;不淨者即有為法;淨者諸佛菩薩所有正法。是名不顛倒。」

《大般涅盤經》的這段經義是說,佛為外道凡夫說無常、苦、無我、不淨,是為除其世間法的四顛倒見,小乘不解,竟對涅盤所具的常、樂、我、淨等四德,也否定掉了。所以提出無為四顛倒,來修正小乘的妄見。

《心經》的遠離顛倒,主要是指有為四顛倒。般若經系統中,尚未見無為四顛倒之說。若能離四顛倒,即不會執幻有的身心世界為實我實法,就能從一切煩惱我執獲得自在。

遠離夢想

夢想和顛倒是同類性質,虛實顛倒,以虛為實,即是夢想。世間凡夫,明知世事無常,天下沒有不死的人,沒有不謝的花,沒有不散的筵席,沒有不沒落的王朝,總還是十分努力地貪戀執著,便是以幻為實,以夢為真。

《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也就是為我人指出世間的一切現象,都是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可以欣賞,但不足貪戀。

永嘉大師的〈永嘉證道歌〉有云︰「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也是為世人點出世間六道眾生,在未悟之前的確是因果相循,有血有淚、有情有愛,當然覺得真的,但在悟後再看大千世界與六道眾生,生死無非幻起幻滅,我是空的,世界也是空的。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一二〈無作品〉說︰「爾時釋提桓因,問須菩提︰『云何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知見諸法,如夢、如焰、如影、如響、如幻、如化?』……須菩提言︰『……是菩薩摩訶薩亦能不念夢、不念是夢、不念用夢、不念我夢。』」

佛教聖典的性質也有不同的層次,從宗教信仰層面而說的,多半會肯定夢事,讚揚吉祥的夢境,為感應、為瑞相,例如《修行本起經》、《過去現在因果經》等,記載釋迦聖尊降胎時,佛母摩訶摩耶夫人,即夢見菩薩騎白象入胎。《地藏菩薩本願經》中的地藏菩薩,在因地為婆羅門女時,夢遊地獄;地藏菩薩為光目女時,夢見清淨蓮華目如來身,金色晃耀,如須彌山,放大光明。另有《阿難七夢經》、《增一阿含經》卷五一的「舍衛國王夢見十事經」等,均對夢境有所肯定。但在《梵網經》菩薩戒本輕戒第二十九條則謂若佛子「解夢吉凶」是菩薩犯輕垢罪。

有的佛教聖典,是站在學術研究的立場,論列夢境的成立及其性質等,例如《大毘婆沙論》卷三七,有相當多的篇幅討論夢事。《成唯識論》在討論第六意識時,將夢境稱為獨頭意識的活動。

《般若經》的立場是特重智慧的,所以對於夢事採取遠離的看法,透過般若的智慧來認識一切諸法,不論有漏無漏,都應超越、都應離執,對於心理現象的夢事夢境的執著,當然也要遠離了。

轉載貼文

評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