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佛學交流網站

零基礎入門 | 跟著法師學打坐

零基礎入門 | 跟著法師學打坐

春天到了,正是陽氣興發、萬物生長的季節!

小編們感慨:這個時節,真的太適合打坐了!

打坐不僅能使身體氣血運行通暢,正氣內存,更是修行人萬緣放下、止靜修心、回歸自性的基礎功課。

但是否有很多人跟小編一樣,特別想打坐卻不知道方法呢?

別急,零基礎也能學的詳細攻略這就來了! 還有寺院首座法師親自示範! 別錯過喲!

毘盧七支

打坐雖然有多種姿勢,但對於初學者,在此推薦毘盧七支的坐法。

毘盧七支,是毘盧遮那佛在成佛時圓滿報身佛的坐姿,包括跏趺坐等七個要點。

古代祖師認為,應該身俱八法而修習止:即毘盧七支坐法加上調順呼吸,共為八項。

前期準備

坐墊

初學打坐時,可以在臀部墊一個大約10厘米的坐墊把坐骨墊高,坐墊不能太軟,這樣可以使“臀部、兩膝”成三角姿勢,既更安穩,也可以防止因久坐而引起的臀部疼痛等問題。

毯子

打坐時,要用毯子等把膝蓋、后腰包起來,防止這些部位“門戶大開”,引起身體不適。

毘盧七支

第一支

結跏趺坐

兩腿雙盤結跏趺坐,或單盤結半跏趺座。 如果不能也不必勉強,可以散盤或自然端坐,以全身放鬆、舒適為準。

雙跏趺有兩種。 先將左腳壓於右腿,再將右腳壓於左腿,左腳在內、右腳在外,叫降魔坐;反之為吉祥坐。

兩種坐姿都可以採用,一般以四平八穩為主——看哪種坐姿下兩個膝蓋更平。 兩膝能緊貼坐墊,坐式自然端正,就不會向前後或左右歪斜。

當一種坐姿熟悉後,也可以反過來,體驗其中的細微不同。 大願法師在《內觀禪開示》中說:

不同的坐姿,對修行有不同的作用。 比如男女體質不同,男眾體質陰少陽多,右側肝經的力量小於左側心經的力量,如果右腿在下,肝經的力量就被壓得更小。 所以從體質上,男眾盤腿可以右腿在上。 女眾則是反過來的。

雙跏趺坐的好處

雙跏趺坐可以使下行氣容易進入中脈,不會漏掉。

用左右兩踝骨壓住股溝間的四個動脈後,身體自然生起暖熱。 大願法師開示,暖相易生,暖、頂、忍、世第一法,暖相、暖法都容易相應,能夠消除嫉妒煩惱。

再者,底盤廣大而堅實,可以四平八穩、安然而坐。 身體不動,就不會因活動而激起思緒,容易平靜安寧。

第二支

手結定印

定印又稱為“法界定印”。 兩手放鬆、垂下,左右手相疊,掌心向上,一般左手在下、右手在上,大拇指尖相對或相交,自然放在肚臍下。

定印詳細解讀

什麼是法界定印?

法界定印:即右手掌上仰,安於左手掌之上,兩拇指頭相接。 其中右手五指表示佛界之五大,左手五指表示眾生界之五大,二手相疊表示生佛不二之義,拇指(空指)指頭相拄表示空大之融通無礙,以其相寂靜不動,故稱為法界定印。

經中有云,此印能滅一切狂亂妄念雜染思惟。

大願法師開示,手結定印,放在肚臍下,能夠令平行氣易入中脈,能夠消除瞋恨煩惱,能夠解開七萬二千條脈的脈結,能夠容易入定。

一般來說,人的右手代表“進”,左手代表“收”。 右手進貨,左手為倉,右手往左手上一放,就像進的貨往倉庫一裝,刀槍入庫,萬事大吉。

佛教裡,右手為方便,左手為智慧。 比如很多文殊菩薩的塑像,左手一支蔓上卷,在左肩開出一朵花,花上有梵匣的般若經書,這代表智慧。 除了花蔓,也有持佛珠、絹索、鈴。 右手大多持劍,劍是火焰,有斬斷作用,代表力量。 定印左右手相疊,代表智慧與方便合一。

心定之後,也可以嘗試反過來,左手在內,右手在外。 在道家來說,右手為火,左手為水,火焐著水,水火既濟,又是另一種感覺。 其中的微細變化需要用心體會。

第三支

身體端直

脊椎自然直豎,不前俯後仰、左斜右歪,但又要放鬆,強行挺直容易呈現緊張狀態。 這裡主要的調整點就是兩個腰。 命門的位置稍微往前,鼻子垂直下去跟丹田的位置就會相應。

身體端直有多重要?

身體端直,可使身體各部分重量平衡。 身體前俯會壓到肝,頸部或上身後仰會引起心臟的不適,左右歪斜會導致腎痛,而身體自然正直就不會生這些病相。

佛教說,“身正則脈正,脈正則心正,心正則覺性自然現前。”上身端直,體內的脈自然順直,使心更趨向於平靜穩定,不生昏沉、掉舉。 身體不直,脈也壅塞,則使念頭滋生,不利於入定。

第四支

兩肩平齊而住

雙肩保持平齊,不要內收,不一高一低,以放鬆自然為好。

兩肩齊平的好處:

兩肩齊平,腋下稍微放鬆,肺就有空間感。 大願法師開示,脊直肩周,能夠令遍行氣易入中脈,消除愚癡煩惱。

第五支

頷壓喉結,唇齒自然而住

下巴略微向內收(不是低頭),嘴唇自然合攏,上下齒輕微相合,不咬緊。

唇齒的奧秘
下巴內收的大作用 :

唇齒實際上反映人的一種精神狀態。 當一個人心情愉悅、智慧深遠,他的唇是很放鬆的。 上下齒自然相扣時,一般人是上齒包著下齒,但有些修行比較好的人是下齒包上齒的。

下巴略微內收,壓住喉結,也壓住了頸部兩邊的脈,使風運行緩慢,心念就容易停住。 妄念一旦停息,無分別容易現前,這才是關要。 大願法師開示,此法能令上行氣易入中脈,能夠除貪煩惱。

第六支

舌抵上齶

口唇輕閉、牙齒扣攏,舌尖自然微微上抵,不可將舌頭翹起用力抵住上齶。 如果心臟有問題,也可以將舌頭放平。

舌抵上齶有何好處?

舌的能量場跟上齶的能量場是對應的。 舌頭微微上翹,能感受能量從頭頂下來,到上顎、舌,舌又是直通心臟的。

大願法師開示,舌抵上齶,能令命根氣易入中脈,能夠除傲慢煩惱。

第七支

目光垂注鼻端

這裡不是指兩眼注視鼻端,而是將目光往鼻子方向覆蓋下來,停留在鼻子與膝蓋之間一半高的虛空處。 這個光實際上是一種神,余光下收,神就罩在這裡了。

管住無處安放的小目光

眼睛通常比較敏感,容易受外物吸引而影響自心。 目光垂注,是為了不讓心識散亂到其他對境,閉目又會導致昏沉等弊病。

所以對於打坐時的目光,道家有一個很好的名稱叫“垂簾”,眼睛半開半閉,視而不見,見若不見。

調順呼吸

一般修行人打坐時,呼吸悠長而深遠,細膩而持續,既不滯頓,也不短淺,旁人不易察覺。

打坐往往用順腹式呼吸法。 吸氣時輕輕擴張腹肌,肚子鼓起,呼氣時再收縮回來。

肚臍下一寸半的位置叫氣海。 進氣時,氣慢慢從鼻一直吸入氣海,這個方法不僅可以對治散亂,還可使身體健康。

悟公上人說,“鼻息相通,能吞百病。”呼吸時,吸入的氣像河流一樣,進入寬廣淵深的大海(氣海),然後定下來,六秒、九秒或者十幾秒,融入氣海平靜的狀態——這就是“自心”的“息”狀態。 然後再緩緩呼出來。

天台宗“六妙門”之“數息門”中說:“攝心在息,從一至十,名之為數。”

氣入氣海後,從一到十,一秒一數,然後出氣。 如果讓氣出得乾淨,就多收腹一點。 女眾一開始也可以先數到六。 如果在生理期,可以放鬆一點,稍微定一下就行。

數息數以不憋氣為主,讓身體在一個安全範圍內,然後根據自己的情況慢慢增加。

這樣訓練,既治散亂又治昏沉,保持一種清明。 當行之有效、越來越放鬆的時候,氣海的沉靜、幽深、廣大,我們都可以感覺出來。

妄想紛飛怎麼辦?

數息其實是對治散亂很好的一種方法。 《天台宗綱要》說:“常常修數息觀,可以對治散亂,證得一心。”但我們心猿意馬慣了,總避免不了妄想,怎麼辦? 九個字——很正常、隨它去、提正念。

很正常:我們平時為世間瑣事忙碌時,整天與妄想為伴也不自知。 一打坐,心靜下來,就察覺到了。 這其實很正常,也是一種進步的表現。 所以別怕妄想,更不要因此起煩躁情緒。

隨它去:妄想本就虛幻,如天上的雲,來了又去,不會停留。 如果把妄念認作真實,千方百計去壓,不但壓不住,反而越壓越多。 最好的方法就是由它來、隨它去,不執著、不隨逐、不排遣。 虛雲老和尚說:“妄想來了,就讓它來,我總不理會它,妄想自然會息。”

提正念:妄想不能壓制,但可以把它歸入正念。 念佛、念佛的咒語,這雖然也是妄想,但它隨順真如,叫以妄止妄。

我們數息也可以用佛咒來計。 如阿彌陀佛心咒“阿彌德瓦舍”,阿彌陀佛本來就是“紺目澄清四大海”,“阿彌德瓦舍”就有非常寂靜的大海的感覺。 也可以念六字大明咒“嗡嘛呢唄美吽”。 它可以是盤旋著的,就像氣在海中旋轉,泛起柔柔的波紋。 還有釋迦牟尼佛心咒“嗡 牟尼牟尼 瑪哈牟那耶 梭哈”、文殊五字真言“嗡 阿惹巴匝納德”,都可以慢慢去嘗試。

這樣每一次“息”裡,女眾念一遍或三遍,男眾根據自己的情況,可以念五遍、十遍。

打坐時間

打坐比較有狀態的一般要一個時辰(兩個小時)。

人的十二條經脈,每一條從起點到終點要走一個時辰。 打坐時間越久,走的經脈越多,形成良性循環就越坐越定。

溫馨提示

如果您剛開始打坐,可以先由散盤逐漸到單盤,再到雙盤。 坐姿和時間長度,都可以循序漸進。

在坐的過程中,會出現腳踝、膝蓋、腰部等不同部位的疼痛、麻等感覺,這些痛點因人而異,也會隨著打坐時間而轉移,所以不要有任何顧慮,安心忍耐。 打坐貴在堅持,功到自然成呦!

若結跏趺坐,身安入三昧;
威德人敬仰,如日照天下。
除睡懶覆心,身輕不疲懈;
覺悟亦輕便,安坐如龍蟠。
見畫跏趺坐,魔王亦愁怖,
何況入道人,安坐不傾動!

——《大智度論》

評論

評論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