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不自作多情,不自誇滄桑

0
1825

人到中年,不自作多情,不自誇滄桑

自作多情,往往是由於缺少自知之明,因而自以為是。自作多情,就是太高估自己,有時候就會自取其辱。

古時候,有一個讀書人,書法很差,卻喜歡到處給人題字。有一次,他參加「雅集」,就是古代讀書人的聚會。在人群中,他忽然發現,有一個人正手拿一把打開的扇子,扇面潔白乾淨,而那個人和他很熟。

他大喜,急忙拿起旁邊桌子上的一支筆,跑過去,一下子把扇子搶過來,就要題字。對方定睛一看,大驚失色,立刻撲通一聲跪下了。他興高采烈地說:「不過寫幾個字,區區小事,何必行此大禮?」對方說道:「我不是求你寫,我是求你千萬不要寫!」

人到中年,別太高估自己,多一點自知之明,少一點自作多情。別拿自己太當回事,有人捧你,你就是杯子;人家放手,你就是玻璃碴子。拿自己太當回事,別人不見得把你當回事;不拿自己當回事,別人也不至於就把你完全不當回事。

對世界來說,別拿自己太當回事,沒有你地球照樣轉;對親人來說,必須拿自己當回事,要為家人好好活著。瑣碎小事,真不必當回事;大是大非,還真得當回事。

人到中年,不自誇滄桑,不鋒芒畢露

自誇滄桑,是一種「過來人」心態,所謂「我吃的鹽比你吃的飯還多,我過的橋比你走的路還多」。人到中年,或多或少積攢了一些物質、知識、閱歷等方面的資本,如果以此為傲,實在是大可不必,畢竟資歷是用來做事的,不是用來壓人的。

不要用低沈的聲音對年輕人說,「日光之下,並無新事」,彷彿是看透了人生的智者;不要抱著「老司機」的姿態自誇,要知道,一個人的經驗和閱歷,並不一定對別人適合。經驗和閱歷固然重要,但是也會貶值,它會讓人變得保守。

西方有一句諺語說,「無人滿足於自己的財富,人人都滿足於自己的智慧」。我們看世界,是把自己放在世界的中心,認為自己所觀察的一切全面而正確,卻忘了看世界的盲點就是站在中心的自己。

真正的滄桑,是豐富後的沈澱,悸動後的穩重,歷練後的堅強,沈默厚重如同一道歷經風雨洗禮的城牆。人到中年,不鋒芒畢露。老子說:「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高人之所以高,不在銳利,在隱藏。隱藏比顯示更有力量,不說比說更有力量。大器晚成,之所以晚成,是因為只有經過磨練,才能收斂稜角,隱藏鋒芒,達到成熟。

人到中年,與世界和解,又有所堅持

人到中年,進退兩難,原地踏步還是絕地反擊,一切都難以兩全。說到底,我們的困境,看似來自於外部,實際上都不是,一切都來源於內心。心如果有執念,就必然伴生困境,到頭來,一切都是心之困境。

人生的解脫,就是在自己的內心,自我與世界,過去與未來,夢想與現實,理智與情感,都能獲得一種平衡。人到中年,在人生的中途,向前看,也要回頭看,因為人生重要的不是所站的位置,而是所朝的方向。「八仙」中的張果老,他的經典形象是「倒騎驢」,就是提醒世人要回頭看,「舉世多少人,無如這老漢,不是倒騎驢,萬事回頭看」。

人到中年,要懂得與世界和解,沒有人能讓你生氣,除非你自己樂意。人到中年,活一份豁達,享得了福,吃得了苦,平平淡淡,自得其樂。人到中年,活一份散淡,寒而不微,無欲則剛,流水不爭先,爭的是滔滔不絕。人到中年,活一份硬氣,站著是山,倒下還是山;不悲過往,不戀現在,不懼未來;心意果決,當機立斷。人到中年,活一份明白,世事漫隨流水,算來浮生一夢,中途或有對錯,到頭哪有輸贏!轉載

評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