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世歌》:人生一世空空空
簡介:
寶誌公禪師(公元418-514),初金陵東陽的一農民朱氏之婦,在上巳日,聽到一小兒在樹上鷹窠中啼哭,搭梯子上樹得之,然後就將此小兒認作自己兒子。
七歲時依鐘山寺大沙門僧儉出家,修習禪學,到後來處處顯現神奇事蹟,將剪刀、尺子、拂子掛在拄杖頭上,負之而行。
於是往來皖山劍水之下,赤著腳,穿一棉袍,世人呼為志公。
禪師面方而瑩徹如鏡,手足皆是鳥爪,經行聚落村莊時,兒童都喧譁追逐他。有時索要一些酒喝,或者幾天不吃飯。曾遇到吃魚肉的屠夫們,向他們索要魚肉吃,屠夫們雖然分肉給他吃,卻都懷輕薄之心,志公禪師隨將魚肉吐在水中,卻變成了活魚。
後被梁武帝召入宮中,相從甚久,一身預言皆驗,神異事蹟頗多。著有《十二時辰頌》,《因果文》等。
勸世歌
天也空,地也空,
人生渺茫在其中。
日也空,月也空,
東昇西沉為誰動。
金也空,銀也空,
死後何曾握手中。
妻也空,子也空,
黃泉路上不相逢。
權也空,名也空,
轉眼荒郊土一封。
田也空,屋也空,
換了多少主人翁。
喜也空,悲也空,
無非都是在夢中。
緣也空,孽也空,
前生後世覓無蹤。
詩也空,曲也空,
隨風飄落任西東。
帥也空,醜也空,
轉瞬即是白髮翁。
春也空,秋也空,
繁華過盡就是冬。
江也空,海也空,
幾度輪迴做田耕。
情也空,義也空,
大難來時影無蹤。
愛也空,恨也空,
人生陌路不相逢。
成也空,敗也空,
百年身後罪名聲。
真也空,假也空,
真真假假兩難清。
食也空,色也空,
酒囊飯袋養殘生。
親也空,戚也空,
親榮戚貴才溝通。
苦也空,樂也空,
苦樂從來不均衡。
身也空,意也空,
體魄剛強路難通。
鬥也空,讓也空,
爭來讓去不相容。
非也空,是也空,
是非自古不分明。
福也空,禍也空,
禍福相依一路行。
恩也空,怨也空,
恩怨相交一杯羹。
好也空,歹也空,
好歹盡在不言中。
善也空,惡也空,
善惡相報難公平。
醒也空,夢也空,
一枕黃粱事無成。
活也空,死也空,
生難死易奈何終。
朝走西,暮行東,
人生猶如採花蜂。
採得百花成蜜後,
到頭辛苦一場空。
夜來聽到三經鼓,
轉身就見五更燈。
從頭仔細看將去,
人生一世空空空!
不信但看桃李樹,
花開能有幾時紅。
任你做到公卿相,
死後還歸泥土中。
身歸土,氣歸風,
一片頑皮裹臭膿。
敗壞不如豬狗相,
何不當初問志公。
生有一,死無二,
休向人前誇伶俐。
生前置下田萬頃,
死後只得三步地。
寬八尺、長丈二,
仔細思量真個是。
若人死後帶得去,
志公與你親書契。
附: 寶誌公禪師神異事蹟
南齊建元年間,逐漸顯示出奇異之處。一連幾天不吃飯,也沒飢餓的表情;跟別人說的話,人們開始很難理解其含義,後來則都被事實所驗證;時常作詩,但語言像讖言咒語一樣。江東的人士與俗民百姓都對他禮敬。齊武帝說他迷惑群眾,將他收監於建康。第二天,有人見他在市區內遊逛,回到監獄裡一看,寶誌卻仍然在牢房裡,寶誌對獄卒說:“門外有兩駕車子給我送飯來了,用金缽子裝著飯,你可去給我拿來。”說完,只見齊王的文惠太子、竟陵王 子良一塊兒來給寶誌公送飯,果然像他所說的,建康縣令 呂文顯 將此事奏聞武帝,武帝便把寶誌公接到了宮裡,讓他住在皇宮後院的廳房裡,這裡暫時停止了內部宴樂活動,寶誌公也可以像別人一樣隨意出入。
後來,景陽山上也有個寶誌公,與七個僧人在一起。武帝大怒,派人去檢查寶誌公的住處,守門人報告說,寶誌公出門好長時間了,在省,正以黑墨塗抹他的身上。當時僧正法獻打算贈給寶誌公一件衣服,便派人到龍光寺和罽賓寺找他,兩個寺廟的人都說他昨晚上住宿在寺裡,剛剛走了。又到他常去的侯伯家尋找,侯伯說:“寶誌公昨天在這裡行道,早上睡眠還沒醒呢。”此人回去把打聽到的情況告訴了法獻,法獻才知道寶誌公昨晚上分身在三處住宿。
寶誌公常常在隆冬數九光著身子走路,出家道人寶亮想要送給他一件和尚穿的衣服,沒等開口,寶誌公突然到來,伸手拿過那件衣服就走了。後來,寶誌公假齊武帝以神力,讓他在地下 見到了父王齊高帝,讓他在地下備嘗錐扎刀割之苦,武帝從此永遠廢除了錐刀之苦刑。武帝又常在華林園召寶誌公,寶誌公帶著三層布帽來見。不久武帝死,文惠太子及豫章王相繼死去。
永明年間,寶誌公經常住在東宮的後廳。一天黎明,他從大門出入時,忽然說道:“門檻上的血能弄髒衣服。”於是提著衣服跨了過去。等到鬱林事變皇帝被害時,車駕載著人從這裡出去,皇帝脖子上的血流到門檻上許多。
南齊衛尉胡諧患了病,派人請寶誌公,寶誌公解釋說:“明天”,結果沒有去。這天胡諧死了,用車載著屍體回了家,寶誌說:“我說的明天,是指明天屍體被載著出去。”
南齊太尉司馬殷齊之跟隨陳顯達去鎮守江州,臨行前向寶誌辭別,寶誌在紙上畫了棵樹,樹上有鳥,告訴他說:“急難之時可以登上這棵樹。”後來顯達背叛朝廷,留下齊之鎮守江州,叛亂失敗後,齊之叛逃進了廬山。有人騎馬追了上來,眼看就要追到跟前了,齊之見林中有一棵樹,樹上有鳥,跟寶誌所畫的一樣。他頓時省悟過來,急忙爬到了樹上,樹上的鳥一直沒有飛走。追的人看到樹上有鳥,便以為樹上不會有人,於是回去了。結果,齊之就這樣逃脫了。
南文屯騎桑偃想要謀反朝廷,他去看望寶誌,寶誌遠遠地看見他就跑了,邊跑邊大喊道:“要圍臺城,想反叛,砍頭破肚。”過了十來天叛亂終於發生,桑偃叛亂逃去了南方,被人捉住,果然被砍頭破肚。
南樑鄱陽忠烈王曾經硬把寶誌公弄到自己的府第,寶誌突然急急忙忙地讓人尋找荊子,找到之後,他放在了門上,誰也不知道這是什麼意思。不久,忠烈王出任為荊州刺史。
寶誌公的先見之明,像這樣靈驗的,並非一次兩次。寶誌公平常大都住在興皇與淨名這兩座寺院裡,梁武帝即位後頒下詔書說:“寶誌公雖然身處世俗凡塵之中,卻能神遊於幽遠無極之境,水火不能使其焦溼,蛇虎不能使其懼怕。論其佛理造詣則聲譽無比,論其隱居韜晦之志則道行高絕。豈得以對待俗士凡情之舉,白白將他拘束限制,愚蠢鄙陋,竟至如此!從今以後,準其自由出入,不得再行限制。”寶誌公自此常常出入於皇宮,經常出現在臺城裡。
他與梁武帝對面坐在一起吃魚肉,昭明等各位王子都侍立在旁邊。吃完之後,武帝說:“我有二十多年吃不出魚的味道來了。師父有何高見?”寶誌便從嘴裡吐出一條小魚,魚鱗魚尾都完好清晰,武帝見了深感驚異。如今在秣陵仍有一條切剩的魚。
天監五年冬,天大旱,各種祭祀方式都用到了,也沒求下雨來。寶誌公忽然啟奏皇帝道:“我現在患病未愈。我來告訴官府求雨活命的辦法。如果不來告訴官府,就應受到懲罰。希望在華光殿宣講《勝鬘經》求雨。”梁武帝立即讓僧人法雲宣講了《勝鬘經》,夜間便下起了大雨。寶誌公又說:“須用一盆水,上面放一把刀。”一會兒大雨普降,高處與低窪處都澆得透透的。
梁武帝曾經詢問寶誌公道:“弟子的煩憂困惑尚未解除,用什麼辦法根治呢?”答道:“十二。”明白人以為他說的是“十二因緣”是根治困惑的良藥。又問他“十二”的含義是什麼,答道:“在書字時節刻漏中。”明白人以為他說的是“寫在十二個時辰之中”。又問他“弟子什麼時候能夠靜心修習?”他答道:“安樂禁。”明白人以為,“禁”者“止”也,到了“安樂”的時候,就可以停止了。
後來,法雲在華林寺講說《法華經》,講到“假使黑風”處,寶誌公突然問他“有”與“無”的問題。法雲答道:“世俗之諦自然是‘有’(即存在),第一義的真諦則為‘無’(即一切皆空)。”寶誌與他往復幾次進行辯難,然後笑道:“若說體相是假有,這也不可解悟,很難解悟。所謂‘假使黑風’,辭旨實屬隱晦。其他地方也都與此類似。”
有個叫陳徵虜的,全家人都對寶誌公十分熱情,寶誌公曾為他顯示過自己的真面目,形相光澤像菩薩的塑像一樣。寶誌在世上出名顯奇共四十多年,崇敬信奉他的男男女女不計其數,但他喜歡用小便洗濯頭髮,俗眾與僧人暗中都有譏笑他的。寶誌公也知道許多僧人仍然喝酒吃肉,當譏笑他的人自己卻喝酒吃豬肚時,寶誌憤怒地質問他們道:“你們譏笑我用尿洗頭,那你們為什麼吃裝豬糞的袋子呢?”譏笑他的人懼怕他,並且自感慚愧而佩服他了。
晉安王蕭綱剛出生的時候,梁武帝(蕭衍)派人詢問寶誌公,寶誌公合起兩隻手掌來說:“皇子誕生了,好得很!然而冤家也出世了。”後來推算年月日,蕭綱與侯景是同年同月同日生的。
會稽臨海寺有個高僧,常常聽人說揚州城裡有個寶誌公,語言顛狂,放縱自在,這位高僧說:“一定是狐狸的鬼魅。我要到揚州都城去,找一隻獵狗把他趕跑。”他乘上快船下海,直奔浦口。正要沿著長江往西行駛時,小船忽然被大風鼓盪起來,他心裡知道是在往東南方向漂盪,過了六七天才漂到一座海島上。遠遠望見前面有一座用金箔裝飾的寺塔,高聳入雲,他便順著跑去。走到寺廟前一看,只見庭院與廟宇精美壯麗,到處是芳香的鮮花,有五六個僧人,都有三十來歲,個個容貌秀美,都穿著圓領喬色袈裟,正依在門前樹枝下談話。高僧說:“我要到揚州都城去,被大風飄蕩到此處,不知你們這裡是什麼州什麼國。如今四面環海,恐怕再也見不到自己的故鄉了。”那幾個答道:“真要去揚州,即刻便能到。現在有封信託你捎到鐘山寺西排南頭第二間僧房,送給一個黃頭髮的人。”高僧便閉上兩眼坐在船上,等風聲休止時睜開眼一看,果然像那幾個僧人所說的,不知不覺間便到了西海岸。往裡行駛幾十裡,來到揚州。他徑直去鐘山寺訪向,都說沒有黃頭髮的。他把事情的原委說了一遍,有人報告說:“西排南頭第二間房子,住的是瘋子道人寶誌。他雖說分配在這座寺院,但總在都城的熱鬧地方,一百天也不回來一趟。那間房子空無一人。”正在他問答的時候,誰也沒發覺寶誌已經來到寺廟的廚房裡。他在外面喝醉了,回來要飯吃。別人因為已經開過飯,太晚了,沒有給他,他就跳起來惡罵。這邊的僧人聽說後,打發小和尚繞到廚房旁邊,隨便地喊著“黃頭髮”。寶誌公聽到後忽然說:“誰在叫我?”即追小和尚來到僧人跟前,對他說:“你發誓要找獵狗捉我,為什麼空手來了?”高僧知道他不是尋常人,對他行禮表示懺悔,把書信交給了他。寶誌看完書信說:“方丈道人召喚我,不用多久我也該自行回去。”寶誌屈指一算,又說某月某日就去,便不再與這位高僧說話。眾人只記得他說的某月某日。
天監十三年冬天,寶誌公在臺城後面堂裡對別人說:“菩薩要走了。”不到十天,他就無病而死。屍體柔軟兼有香味,容貌自然和悅。臨死前,他點上一支蠟燭,交給了後屋的守門人吳慶,吳慶立即奏稟了皇帝,梁武帝嘆道:“大師不再留在人間了。給你‘燭’的用意,是要你把後事‘囑’與我啊!”於是厚加殯葬。遺體安葬在鐘山獨龍崗上,仍在墓地建立開善寺,敕令陸倕在墳前製作墓誌銘,王筠在寺門內刻寫碑文,並在各處傳佈其遺像。
寶誌公開始顯露神奇形跡時,約有五六十歲,直到臨終也不見衰老,實在看不出究竟有多大年紀。有個叫餘捷的道人,住在京都九日臺的北面,自稱是寶誌公的姑舅表弟,比寶誌公小四歲,推算起來。寶誌公圓寂時該有九十七歲了。
後魏也有個稱作寶公的僧人,不知老家是什麼地方的,相貌很醜陋,知識極通達,能通曉過去和預見未來三代的事。說的話像讖言符咒,無法理解,事後則被證明句句屬實。胡太后問他世事的結局怎樣,寶公抓一把米給雞,嘴裡發出“朱朱”的喚雞聲,當時人們都不解其意。到了建義元年(公元528年),胡太后被爾朱榮殺害,這才驗證了“朱朱”是有所指的。當時有個洛陽人叫趙法和,請寶公占卜什麼時候能有爵位,寶公說:“大竹箭,不用羽,東廂屋,急手作。”當時誰也不懂是什麼意思。過了一個多月,趙法和的父親死了,所謂“大竹箭”者,是指服父喪所用的粗竹杖,“東廂屋”者,是在中門東側搭制的守喪的房子。當初寶公所作的十二字歌訣,都被說中了。這個寶公與江南那個寶誌公,尚未查明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
一、十二面觀音像。丹青馳譽於南朝的張僧繇yáo曾受梁武帝詔請,為寶誌禪師畫像。禪師一時興起,以指端輕輕地朝面門一剺【lí割;劃開】,竟現十二面觀音像妙相殊麗,或慈或悲,僧繇竟無法成筆。
二、屢現神異。齊建元年間,禪師幾天不進食也不覺得飢餓;又常講一些他人不理解的話,但事後他所說的話都應驗了,所以江東一帶的官員、百姓都很尊崇他。可齊武帝卻認為禪師妖言惑眾,將他囚禁在獄中。但人們仍見他在街市上游走,前往探監時卻又見他確在獄中。一日,禪師對獄卒說:“門外有人用金缽盛飯來,你快去取!”獄卒到獄外一瞧,果真是文慧太子送飯來給禪師。當這件事傳到齊武帝的耳中,他才將禪師迎入宮中,居於後堂,但仍禁止他自由出入。
三、直到齊亡,梁武帝即位立刻下詔:“大士寶誌,跡拘塵垢,遊甚冥寂,水火不能燋濡,蛇虎不能侵懼。語其佛理,則聲聞之上;談其隱倫,則遁仙高者,豈可以俗法常情空相疑忌?自今中外,任使宣化。”在兩位武帝之間,地位截然不同的寶誌禪師,從此悠然自在,遊化世間。
四、智識詭計。“翩翩舞廣袖,似鳥海東來”這是形容佛教法服海青縫合的廣袖。據說廣袖的縫合便是寶誌禪師的傑作。梁武帝信佛虔誠,然而夫人郗【x 古讀ch】氏卻生性忌妒,不信佛法。某日,郗氏準備了許多肉包子,請禪師及其弟子們前來應供,心想:“和尚若吃了肉包子便是犯戒;若拒絕不吃便是違逆後旨。”要陷僧眾於兩難之中。寶誌禪師知郗氏心懷不軌,臨行前,要眾僧將海青廣袖的袖口縫合,袖筒中暗藏饅頭。入宮應供時,一手把包子放進空袖筒內,一手取出饅頭來吃,使郗氏的詭計無法得逞。
五、化導仁慈治國。梁武帝曾藉志公禪師神通力,見到地獄眾生的種種苦相,志公雲鐘聲可使地獄眾生暫免受苦。武帝即下詔天下寺院,擊鐘時要舒緩其聲。帝即位之初,國政嚴刑峻法,志公透過神通力,讓梁武帝親眼見到先王在地下受苦的慘狀,終於廢除錐刀之刑。
六、武帝前世之因。公答曰:“我皇前世是個樵夫。只因上山砍柴,遇見山間靈壇古廟,庵宇朽爛,惟有古佛一尊,雨淋日晒,無人侍奉。汝自發起善心,將己頭上箬笠一個,遮蓋佛身。佛以天眼觀見,有此善心,贊言:“善哉善哉!貧苦佈施,甚為希有。汝於來世,當作上人。’是故今生得此福報也。”武帝自思之:“苦舍這些,就得為帝,我今更作大福不難。”厥後武帝又敕聖旨,遍行天下建立五里一庵十里一寺。
七、帝大病問師:“寡人今發大善遍造庵宇,今且大興善因,如何反加大病耶?”志公答:“汝說興善因,我言作惡業。”帝驚問何故?師曰:“我王前世舍笠蓋佛,乃是無意之中傾心佈施,故得大福。你今敕行天下廣造庵宇,自己又不捨財施利,惟使天下百姓之力但為主上造庵,以此人人受苦,個個艱辛,磨殺世人不知幾何。所以天下軍民盡皆怨嘆。雖是真命天子難當萬民尤怨。故曰:‘汝是造業人也。’”武帝聞說心中慚愧,復問師曰:“吾今太子遍身瘡疥,日夜不安,未知是何緣故?”師言:“皆因此業累及於他。我主若要懺悔,仍然快敕聖旨曉諭天下,即將錢糧賞給工資,自然有福,太子安康。若欲修諸善事,不得空勞眾力。若用眾力者,務宜償賜工資,或是矜孤惜寡,愛老憐幼。或有僧道及貧子,來化討者,宜當發心不得輕欺。為僧有善者,身貧道不貧,故來化引者,能令汝等為善事故。若空慢他去,元是自己錯過了也,自後你家,祖宗煩惱,香火神不安矣。”
八、帝問:“人不修善作福,祖宗香火神為何生煩惱?”答:“祖宗或有生前未修善作福,死後久滯幽冥受苦,專望陽世子孫為善積福,有善因相助,能得沾恩減罪。所以子孫不為善事者,他無所靠,故生煩惱。人家香火神,正是門丞戶尉、井灶神君、土地神等,掌管人家住宅,亦復愛人行善,亦可同沾善力也。”
九、問:“僧道修行,信是好事,如何又要去化緣?”志公答曰:“我佛釋迦如來,有大慈大悲,憫念眾生,猶如赤子,平等救度。佛在兜率天上,觀見一切眾生,雖得人身在世,只知恩愛貪戀,但知受福不肯作福,只知造業不知懺悔,受盡陽命死入幽冥,受大苦惱無有出期。故從兜率下降人間,託生淨飯王宮為悉達太子,棄捨皇宮,雪山修道成等正覺,普度眾生。法說四十九年,教啟三百餘會。教化佛門弟子,住在一方一所,且要教化一方人們,迴心向善,修辦前程。正是與佛掌教,所以佛陀歡喜,龍天擁護。若為出家者,遊手好閒,不務究理,不肯看經唸佛,不去搬柴運水,不顧常住,空消信施,辜負四恩,如此之人罪業不輕也。若是好僧道人,早晚之中,務要勤參三昧,苦下殷勤之心,勿起懈怠之意。看見常住淡泊,或是庵堂佛像朽壞,應當發起勇猛精進之心,募緣修整。施主錢米,不可私自受用,務要公平正直,交入常住,公使公用。乃是化緣者之功德也。古人云:難行能行,難做能做,方是出家之佛子,學道之好人。是以天寬地闊,男女善心者多。若不去化他,縱有錢米,他也無處下手作福田,乃是僧道有過,枉在空門,為人無慈悲心,不肯引他出苦。僧道善人化到你家。汝若慳吝不捨,是自己當面錯過了也。”
十、問:“人用錢米供佛齋僧,功德如何?”答:“其福甚大不可量。若人有此信向自有無量功德。經雲:供佛又禮拜,福等虛空無比量。齋僧復施,如同行路著腳跟。譬如耕種田園一般,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然雖如是,全要後代修行人脫俗離塵,守戒清淨,剃除鬚髮,不離道場,參求明師,勇猛精進,明心見性,巨集法度人,接引後來,報佛恩德。若有如是僧道,應受人間供養。所以舍財施主要信心不退,切莫生疑。異日有因緣,亦同得此道也。”
十一、問:“世間人死後,請僧道建立道場,超薦父母,未審超得超不得?”答:“譬如我主超度郗氏皇后,一般世人死後若有因緣,得值一個戒行僧道與他誦經禮懺,莫說一個亡魂,十個百個,亦可超得。莫說要作道場,他若肯到靈前囑咐一聲,承斯善力,即將超升,存亡兩利也。又復多見世人不知因果,請那飲酒食肉僧道,來作道場敲鈸擂鼓,不以經懺為主,專事熱鬧為勝。不知教人清淨齋素,反更令人殺生害命。又將酒肉薰汙佛壇,休言超度亡人,反與父母增添重罪。此等僧道,自己不怕地獄,如何度得亡人。古云:欲度他人,先須度己。果然度得自己出苦海,莫道度亡一個,但是汝等上祖先亡,並及鄉中,枉死鬼魂,承他善力俱獲超升。嘆僧偈曰:有德僧人作道場 堅持齋戒諷經章 誠心禮佛多功德 利益存亡獲吉祥。
訓僧偈雲:
手提鐃鈸響叮噹,
飲酒茹葷做道場。
薰穢佛經真可惜,
亡人反更獲災殃。
十二問:“世人得聞佛法,微妙廣大,能度生死。有欲為僧學道,超出輪迴,何故幼入空門,受師恩德,不喜為僧學道,反起邪惡狠心,將山門錢米搬去還俗、娶妻受用者,後日如何?”答:“此輩罪根深厚,福力淺薄,不信出家是解脫道,不知懺悔是安心行。這等人,從畜生中來,初轉人身,邪心易熾,正法難知。吾佛法門中錢米,卻是海外行糧,如同官物一般。或是念經禮懺,或是佈施齋僧,種種皆是佛祖之餘糧功德,庇廕修行弟子養膳。三心不了,信施難消,況復搬去反俗,娶妻受用!畜發是生尾,眠妻臥鐵床,有日無常到,追見老閻王。那時節,我蛇王菩薩,方才與他算數,將他所作罪業絲毫清算,打落無間地獄,自作自受。入地獄如箭,恰似秤錘落海,再無出期矣。”
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