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發願的話,修行就會進進退退

0
1052

你不發願的話,修行就會進進退退

​淨界法師

問:請問一下:師父提到第七意識對過去沒有興趣,對未來沒有興趣,只對現在發生的事情有執取。但是師父也提到說,對治第七意識,發願是一個很有力量的方式。但是發願成佛或是求生淨土,它是一個寄託在未來的思考方式,為什麼對治第七意識它這麼有力量?謝謝!

答:因為發願本身,它是用第六意識的願力來抗拒第七意識的執著。第六意識為什麼要發願?因為它雖然造業力強,但第六識有很大的弱點,它沒有定性——「性界受三恆轉易,根隨信等總相連」。

他可能今天參加個佛三,然後回去就開始放逸;放逸以後他覺得不對,再來參加佛三。他經常變來變去。所以,你要讓第六意識穩定性地上路,它必須要靠一個誓願,要有一個願力來主導第六意識。所以第六意識必須靠願力跟空正見,才有辦法抗拒第七意識。

諸位!你們知道為什麼要受戒嗎?有人以為說好話、做好事就好了,但是如果你沒有戒體,沒有願力,造善業就會進進退退。第六意識它雖然造業力強,但是它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它的缺點是沒定性,它很容易受外境影響,它遇到好的環境就正念分明,它回到家時就開始放逸。這第六意識就是這樣子。

所以偉大的佛陀知道,只能夠靠發願來引導第六意識,否則你永遠不是第七意識的對手。第七意識可專心了——「恆審思量我相隨」,第七意識是一個非常專一的心識,它專門執著我,所以第六意識只能夠暫時地調伏它。

但是如果你第六意識要相續地調伏它,就必須要把善念提升到善根,否則你永遠不是它的對手。你不發願的話,經常就是進進退退。你有時候很精進,有時候就退到沒有學佛之前的你,你就是永遠在那個地方,充滿了不確定。

所以我們後面「應用篇」會講到怎麼去強化第六意識。會講到兩塊:第一個,聖道門的菩提心跟空正見,用願力跟空性來引導第七意識;第二個,通過淨土門的憶佛念佛來引導第七意識。

當然第六意識也可以造善業,如果你只是處理業力的問題,那就比較簡單,因為第六意識造善業問題不大。但是面對第七意識,如果要處理你的顛倒,從善業力提升到正念力時,那就不簡單了。

因為你開始面對輪回、面對生死問題時,第六意識的力量就不夠了,善念就不夠了,那就是必須依靠善根了,那必須靠你的觀照力、誓願力,才能補強第六意識的弱項,對治它的不確定性。

因為第六意識很容易受外境尤其是感受的刺激,這個苦樂的感受一刺激第六意識,第六意識就變。

你看我們在修行當中稍微遇到痛苦,我們就很容易退轉:「唉呀,算了!反正打佛七,少一兩天也沒關係。」是吧?但是你說:「我發願,我無論如何這七天一定要把它實踐!」那麼這時就已經不是對錯問題了,你認為你要實踐願力,那就沒有理由退轉了。

這時你不能拜、要他拜,不能專、要他專!當你修行的訴求提升到誓願力時,那這是超越感受了,你把它當作目標在實踐。否則你這個前五識跟第七意識的我執加在一起,這個第七意識很會保護自己,我愛、我見、我慢、我痴,一旦這個「我」受到傷害,第七意識跟第六意識一抗議,第六意識就沒轍了。

所以我們後面修行的這一塊會講到,我們怎麼用第六意識,把它的弱項——這種很容易受到外境刺激的第六意識,怎麼讓它生根,讓它變成不是一個花瓶的花,而是一個菩提的樹,讓它能夠堅定地走下去,向外調伏感受,向內對治顛倒。

當然,我們先要瞭解有漏,所以我們這邊講到緣起,先談談我們是怎麼來的,先談談過去,找出我們的問題出在哪裡,今生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後面我們再來看看怎麼去開展未來。

所以唯識的緣起,它是談你的過去,到底我們為什麼會一次一次地在三界輪回,到底是什麼地方出了差錯——當然第一個就是業力,業力經過長時間的潛伏,受到臨終的善念或惡念邪念刺激,最後得果報。

轉載

評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