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佛有要領嗎?

0
1583

拜佛有要領嗎?

拜佛看起來很容易,但意義深遠,不止讓我們習得了佛的慈悲柔軟,也能從中體會到佛的智慧光明。可是,為什麼拜佛的人這麼多,卻沒有全都成佛呢?

拜佛的姿勢正確與否固然重要,但完整一整套拜佛動作時的發心其實才更為關鍵。我們在拜佛時,是否真的一心一意,生起了恭敬心、虔誠心,而不心心念念都是自己?如果處處只想著自己,起心動念都會是煩惱。

五體投地禮佛,正是要我們放下煩惱的自己,成就圓滿的佛道。如果能夠掌握拜佛時用心的要領,不論成佛與否,一定都能夠成為法喜充滿的人間菩薩。

中印度的三藏勒那法師,於戰火連天的魏晉南北朝來到中國,看到當時的人們不懂佛教禮法,不禁感慨萬分,因此翻譯出七種禮佛方法。

這禮佛七法,有淺深的不同層次,前兩種「我慢心禮」和「唱和求名禮」是不正確的方法,後五種則是正確的方法,能夠由淺入深體會拜佛所證得的層次。

一、我慢心禮
身雖禮佛,卻內懷我慢,只是身如搗碓舂米,沒有五體投地頂禮,目中無佛,心不在焉,不具恭敬心。

二、唱和求名禮
禮佛只是貪求修行名譽,貌似恭敬,實無誠心,隨口稱念佛名而已。

三、身心恭敬禮
此為最基本的禮佛態度,用功禮佛,恭敬供養,此禮可得人天福報。

四、發智清淨禮
又稱「無相禮」。禮一佛時即是禮一切諸佛,禮一切諸佛即是禮一佛,甚至將六道四生同作佛想,故禮一拜,遍通法界。

五、遍入法界禮
又稱「起用禮」。觀想諸佛不離我心,我心不離諸佛,性相平等無所增減,所以禮一佛即遍通諸佛。

六、正觀修敬禮
又稱「內觀禮」。知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因迷失而心外求佛未能覺悟。禮佛實是禮自身佛,不緣他佛。

七、實相平等禮
前面幾種禮佛觀法,仍有分別對象,認為有禮、有觀,自他兩異;實相平等禮則是無自、無他,體用不二。

如能在拜佛中,體會七種禮佛法的不同,將由淺入深契入法理。然而,對於廣大初學者來說,很難立刻就做到實相平等禮,甚至「無相禮」也難以體會,那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幫助初學漸漸進益呢?

佛門慈悲廣大,不捨眾生,古德為初學精心選擇了一首《禮佛偈》,即禮佛時用來觀想的佛偈:

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
我此道場如帝珠,十方諸佛影現中。
我身影現如來前,頭面接足歸命禮。

能禮所禮性空寂
「能禮」是指拜佛的人,「所禮」是指所拜的佛,「性空寂」是緣起性空。既然能禮的人、所禮的佛皆本來性空,拜佛自然不需要執著我相、佛相,放下所有的念頭想法。

感應道交難思議
以清淨心、虔誠心專注禮佛,即得感召諸佛,而現起不可思議的感應。

我此道場如帝珠
觀想自己所在的道場,猶如帝釋天寶珠網中的一粒明珠。

十方諸佛影現中
帝釋天的寶珠網映照十方,珠珠相映,能映現無量的道場,顯現無數的佛。因此,觀想道場如帝珠之一,十方諸佛就能影現在面前讓我們禮拜。

我身影現如來前
在無數的佛前,自身也能同時影現於十方諸佛前禮拜。

頭面接足歸命禮
頭面著地,雙手反轉過來接著佛足,一心皈命頂禮。

《禮佛偈》能引領我們從有相禮拜,轉向無相禮拜,乃至遍入法界之禮。

在拜佛的初期,可能觀想《禮佛偈》中的境界也並不容易,那就可以在心中默念,盡可能地按照《禮佛偈》所描述的境界去觀想,如此漸漸便可體會到禮佛的深意。(轉載)

評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