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之水的“七善”

0
3137

「上善若水」之水的“七善”

何謂“上善若水”“上善若水”是道教根本教義之一。“上”是最的意思,“上善”就是最圓滿的善,這種善隨時隨地利益萬物,而不和萬物爭名奪利。太上法眼洞觀,認為“水”最具備“上善”的德性,所以說上善的像水一樣。

以水為喻首先對“上善”下了定義,明示一切眾生什麼是真正的“上善”,“上善”就是和水的德性差不多。水是我們最為熟知的東西,我們每天要和水打交道。我們渴了要喝水,衣服髒了要用水洗,灌溉莊稼要用水。可以說沒有水萬物無法存活,沒有水就沒有生命,水是生命的源泉。水的德性,能圓就方,能柔能剛,能動能靜,能急能緩,能內能外,能升能隱。水無時無刻都在奉獻自己,可曾和我們索要過什麼?可曾和我們爭過什麼?太上正是洞察到了這些,所以讚歎水是最接近道的。經文中太上垂示我們水(上善之人)有何德性呢?

水的“七善”

“居善地”,善地就是安靜無事的地方,如果是險峻的地方,就不是善地了。水去上就下,不居險峻,以貞靜自守,以柔順自安。人們總希望貪高望貴,不知持盈之失,就不是善地了。

“心善淵”,淵就是深水潭,深水潭平靜如鏡,為人修心應當如此,保持內心的平和,才能波瀾不驚,也就是要有一顆平常心。水因無心,所以沒有偏私,然純淨透明,對待萬物公正持平,愛人利物之心應當如此。

“與善仁”,仁就是仁愛,“愛養萬物不為主”謂之仁。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在天為雨露,在地為甘泉,潤濟一切群生。

“言善信”,水本無言,觀之江海,有揚波鼓浪之聲。聞之溪澗,有瀑布滴瀝之聽,此即水之言。信就是誠信,守信的意思。水晦前三日,不期而潮於滄海,朔後三日,不約而退其水勢。潮不失時,聲不私聽,水信如此。修道為人,當效法水善信,守信之德,做到內外一致,表裡如一,既不虛張聲勢,也不矯情偽飾。

“政善治”,水以萬物為政。水是真正體現了“無為之治”。在天則化為雨雪,在地則為江河,派分遍及,有生生不息之機。德潤萬物,有化化無窮之妙。水從根本上完全根據“道”無為的法則潤澤萬物,所以說水“政善治”。歷史上的有道明君把國家治理的很好,就是用“無為”的妙法。最著名的就是“文景之治”。西漢漢文帝、漢景帝統治時期推崇黃老清靜無為之術,採取“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提倡節儉,重視“以德化民”,社會比較安定,經濟得到發展。反之,歷代無道昏君,只圖自己享樂,不管百姓死活。急功近利,妄施妄為,帶來的結果是國家動盪甚至倒退,民不聊生,百姓苦不堪言。

“事善能”,水的功能是最多的。經曰:“清涼法水顯三能”,就是說水液態、固態、氣態三種狀態。水澤潤乾坤,滋養萬物,能溫能涼,去垢煮爨,隨方就圓。有時又具有“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水滴石穿”的無窮能量。

“動善時”,唐代杜甫的《春夜喜雨》詩雲:“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幾句詩是讚美水(雨水)不違天時,不逆人事。人能隨遇而安,可行則行,可止則止,事不為妄為,言不妄發,把握機遇,擇機而動,則如水“動善時”之妙。

以上水之“七善”,人能效法實踐,則萬善並立,則進“上善”之境,漸合乎大道。

“愛人利物,和合包容”,願我們奉行“上善若水”的濟世精神,利益眾生,造福社會,為和諧美麗的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轉載)

評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