懺悔時當發七種心

0
761

懺悔時當發七種心

北齊天平年間,有一居士,四十多歲,前來禮拜禪宗二祖慧可。他說:「弟子身纏疾病,請和尚為我懺悔罪孽。」

慧可說:「拿罪孽來,我替你懺悔。」

居士考慮了很久說:「我覓求罪孽而不可得。」

慧可說:「我已為你懺悔完了,你當皈依佛、法、僧三寶。」

居士聽了慧可的話,說道:「今天見到和尚,知道僧是什麼,但還不清楚什麼是佛,什麼是法。」
慧可說:「是心是佛,是心是法,佛、法無二。」

居士說:「我明白了,罪孽不在內,不在外,也不在中間,這就正如人的本心一樣。」

居士有這樣的見解,很得慧可賞識,便為他剃度,取名「僧璨」,就是後來的禪宗三祖僧璨大師。

我們的心如果動一個善念就是佛,動一個惡念即為魔。不管什麼罪,不在外,不在內,也不在中間,在哪裡?在你的思維中,在你的起心動念之中。覺察自己的起心動念,一旦有不好的念頭生出,以懺悔之心修正,將其徹底清除,方能清淨罪業,修成道果。

懺悔有理懺與事懺,佛教講「一切唯心造」,一念善則善,一念惡即惡。理懺的道理就是「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亡時罪亦空,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心空則罪消,但此理過於高妙,沒有特別的佛教修養功夫和僧璨大師那樣的慧根不能得。

佛教通常所說的懺悔是事懺,事懺乃是按一定的修懺法以懺除罪業的佛教活動。漢地通行的懺法有兩類:一類是集諸經法義,懺悔罪過;一類是依教義修習止觀的行法。

據佛教史載,最早的懺法是劉宋時代出現的藥師行事。《藥師懺》是一種專為消災延壽的法事,《梁皇寶懺》則是中國佛教懺悔儀式中出現較早也流行最廣的一種佛事活動。除《梁皇懺》外,比較通行的還有《萬佛名懺》和《慈悲水懺法》。

欲為懺悔時,當生發七種心:

一、大慚愧心
我與釋迦如來,同為凡夫,今世尊成道以來,已經劫數,我猶輪轉生死,無有出期,以此為慚愧也。

二、恐怖心
我等凡夫身口意之業,常與罪相應,以此因緣,命終之後,應墮於地獄畜生餓鬼,受無量之苦,以此為恐怖也。

三、厭離心
我等於生死之中,虛假不實,如水上之泡,速起速滅,往來流轉猶如車輪。此身為眾苦所集,一切皆不淨,以此為厭離也。

四、菩提心
欲得如來之身者,當發菩提心,救度眾生,身命財無所吝惜也。

五、冤親平等心
於一切眾生,無冤無親,起慈悲,無彼我之相,平等救度,以此心為懺也。

六、念報佛恩心
如來往昔在無量劫中為我等故,修諸苦行,如此恩德,實難酬報,須於此世,勇猛精進,不惜身命,廣度眾生入於正覺,以此為念也。

七、觀罪性空
罪性本空,無有實體,但從因緣顛倒而生。可知罪之性,非內外,非中間,本來為空,故罪亦無有,以此為觀也。(轉載)

評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