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生氣了!佛有一味良藥,專門對治易怒症
俗話說:宰相肚裡能撐船。一個人的心量越大,福報越大的古訓,流傳千年。
在佛教中,就有愛生氣的典型代表群體——阿修羅,一言不合就生氣,進而發動戰爭,給他人和自己造成巨大傷害。
怒氣的殺傷力如此巨大,究竟如何對治?看看佛門怎麼看。
佛門經典如是說
嗔心甚於猛火,常當防護,無令得入。劫功德賊,無過嗔恚。——《佛說遺教經》
【釋義】當嗔心生起時,則應學會觀照自己的心,而非順著這一心理慣性繼續。很多時候,事情剛發生時我們並沒有那麼生氣。但因為不懂得及時制止,使之在心中不斷蔓延、壯大。事實上,這個嗔心正是我們自己培養起來的。所以,當我們面對逆境或受到傷害時,應以智慧觀照自己的心,而不是隨著嗔心跑。那樣的話,嗔心就會像星星之火般,順著風勢燃燒起來。
星雲大師:
我們應和諸佛菩薩一樣慈悲
孔子的“有教無類”,是對受教者無別的一種愛心,也就是慈悲心。杜甫曾發願說“安得廣廈千萬間,盡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有了千萬間的華宇美屋,就可以讓天下居無定所的人,有一個遮蔽風雨的地方,這也是一種慈悲心。
孟嘗君門下有食客三千人,他對貧苦的朋友有慈悲心,因此許多名士都來投靠他。溈山靈佑禪師,臨終示寂時,告訴弟子:“我不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不希望轉世天國乃至再來做人。我發願來世出生為水牯牛,替大家服務,為眾生代勞。”靈佑禪師這種“欲為佛門龍象,先做眾生馬牛”的心就是慈悲心。
這個宇宙充滿了慈悲,我們要懂得欣賞,學習接受,如果不能體會相應,縱然佛陀出現在眼前,也無法領略慈悲的可貴。
我們應該和諸佛菩薩一樣地慈悲,我們的一雙手,要變成慈悲的手,“願將雙手常垂下,撫得人心一樣平。”
我們要以佈施、愛語、同事、利行的四攝法來行慈悲,我們要以自他互易的觀念來行慈悲,我們要保持人我一如的胸懷來行慈悲,我們要以冤親平等的修持來行慈悲,我們要以“常樂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捨中”的願行,來完成慈悲的無上佛道,努力做一個慈悲的人,把家庭建設成慈悲的家庭,使我們的社會成為慈悲的社會,國家是慈悲的國家,娑婆世間是個充滿慈悲的國土,讓愛心遍宇宙,慈悲滿人間。
本性禪師:
誰願做阿修羅呢
佛教把貪、嗔、痴名為三毒,三毒於人乃致命的三害。此中,嗔,就是指動不動生氣、憤怒。生氣乃至憤怒,是很有害身心健康與靈性修煉的,也無益於工作、學習與生活。
我們常說: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所謂“火燒功德林”,此火指的就是嗔火。
佛教以“慈悲”“空”“忍”等法門治嗔。慈悲心廣大,便不會生氣。認識到榮辱等的空性、人事的空性、宇宙的空性,便不會生氣。這“慈悲”“空”的方法是自覺的。能忍便能耐,便自安,也不會生氣。而“忍”法是被動的。有人愛美,你告訴她生氣會變醜,她便不生氣了,但她不是真不生氣,而是不敢生氣,忍著來的,這種不生氣法,雖非上策,但至少也非下策。
很多時候,人的生氣,非為大事,而是為芝麻小事,或為一句損人的話,或為一下無意中的相碰,或為幾元錢。而生氣的結果,卻是互相打架、殺人,甚至戰爭。想想這些,實在不值得。有人會說,那是為了尊嚴、為了工作,或為了什麼。其實,不見的。尊嚴、工作無須也無法用生氣去捍衛與保障,不生氣難道就不能捍衛尊嚴保障工作了嗎?
清代學士張殿英在京為官,有一天,收到一封家書,訴說鄰居把院牆向他家方向擴張了三尺,雙方爭議,相持不下,請張學士做主。張殿英回信說: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尚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佛教把愛生氣的人,比作阿修羅,阿修羅的暴怒與難於自我克制在佛教中是有名的,誰願做阿修羅呢?(轉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