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如何減輕苦,為心帶來平靜呢?

0
102

要如何減輕苦,為心帶來平靜呢?
聖嚴法師

佛教滅苦的方法可分為兩大類:一個是改變觀念,建立正見;另外一個就是修行。

佛教有三個重要的觀念,能幫助我們減輕苦。

第一個觀念就是我之前提過的因果,這雖然是個宗教性的觀念,但也是事實。在我們的一生當中,不論做了什麼,都能觀察到自身行為帶來的反應以及結果。舉例來說,當我們對別人惡言相向,別人通常也會這樣對我們。透過信仰,佛教徒相信在這一世之前有過去世,過去世之前還有過去世,也就是我們有無量的過去世。我們現在所經歷的事情,很多看起來可能不公平,但這只是我們在無數的過去世中,所作所為的結果而已。相信這一點,我們就會樂意去接受降臨在自己身上的好事或壞事。

佛教裡的第二個重要觀念是因緣,瞭解這一點也能幫助我們減輕苦。世上所有現象的生與滅,都是由許許多多的因素相互影響與累積而成。一朵花的起因,是一粒種子,但也必須要有土壤、水分和陽光,這棵植物才能生長。時機不對,或是被連根拔起,或是缺水、缺少陽光,都會讓這顆種子枯萎,然後死亡。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以及發生在我們身上的種種遭遇,也是同樣的道理。

因此,當我們成功時,沒有必要特別覺得興奮或是驕傲。無論我們的成就有多大,都是因為有了其他人直接或間接的幫助,才能有今天。而既然我們知道,現在所有存在的一切,終有一天都會消失,那麼在我們遭遇挫折的時候,也就不必感到沮喪失望,因為這些挫折,日後一樣會改變。只要有平靜的心,我們就能安然度過人生的順境或逆境,不會得意洋洋或是鎮日愁眉苦臉。這是心靈健康的一個象徵。

第三個能幫助我們減輕苦的觀念,就是培養慈悲心。人們通常希望他人能對自己慈悲,卻很少想到自己也要對他人慈悲。有些人做錯了事,就要求別人原諒他們,他們會這樣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但如果他們見到別人犯錯,就會說:「你真是沒用!為什麼一件事情都做不好?」

慈悲有四個構成要素。首先就是瞭解自身的矛盾衝突並建立內心的平靜,其他則是:同情別人的缺點、原諒他人的過錯、關心他人的苦難。第一種慈悲讓我們培養出其他三種慈悲。為了要與自己和平共處,你的心必須平靜、祥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牢記因果與因緣的觀念,這能幫助你保持平靜與祥和,然後你就能對他人慈悲、感同身受,諒解並付出關心。

第二種減輕苦的方法,就是透過佛教的修行,包括正統的打坐、觀想、誦經、拜佛,以及其他每天例行的修行方法。修行能幫助我們更瞭解因果與因緣的觀念,讓慈悲心扎根在日常生活中。

摘錄自 | 《禪門第一課》
文 | 聖嚴法師

評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