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願的方法
在閱讀佛教經典或祖師大德的傳記時,我們內心往往有一份無法言喻的感動,希望效法他們發大願的精神,但卻不知該如何開口?該如何發願?
其實願隨時隨地都可以發,並不一定要按照某一種儀軌或步驟,當念頭生起的當下,願便隨之發出。只是發願可貴的地方在於實踐,如果只是口頭說說或心中興起一個念頭,很快地,就會如輕煙般消失;反之,若在法會中或佛像前,則可引領我們進入某種情境與氛圍,產生與願望相應的心靈力量,即使遇到挫折,也會產生超越的勇氣。
一、願的種類
願有很多種,可以為自己祈願,也可以為別人許願;有「有漏」的願,也有「無漏」的願。「漏」是「煩惱」的意思,簡單地說,以有所得的態度來發願,就是有漏的;以無所得的態度來發願,則是無漏的。但發願最好是為別人,而且不要想一定要得到什麼具體的回報,這樣我們在發願的當下,心境就能轉化,變得開朗起來。
佛教徒從學佛的一開始,就一定要發成佛的願、發〈四弘誓願〉,這稱為「通願」或「總願」。此外,還有「別願」,也就是佛菩薩個別立下的誓願,如: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藥師佛的十二大願、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等。若您與某佛菩薩的願相應,您可以隨他的法門修行,或藉由參加特定性質的法會來祈願。譬如想祈願健康,即可修持藥師如來法門;想超度往生者,則可參加淨土懺等。這當中就包含了個人的心願。
二、發願的方式
發願可以個別在佛前發,也可以透過修行活動來發。
1|佛前禮拜發願
在佛前發願,通常是到寺院或佛堂,它的程序包括供養、禮拜、發願。供養的物品有香、燈、淨水、鮮花和素果,即使都沒有,僅有一顆誠心也很足夠。無論供養或禮拜都是表達對佛菩薩的崇敬,也表示對自己所發之願的重視。
至於發願文的說法:剛開始先報自己的法名(或名字),例如先說弟子某某某,再說發願的內容,並祈求佛菩薩的慈悲加持,護佑三寶弟子能精進不懈,以圓滿所發之願,並願十方法界眾生離苦得樂,究竟圓滿。
2|法會中發願
透過修行活動的發願,則是在修行前,先確立修行的目的,不論是祈求現實或來世的利益,或是為了成就功德,都沒關係;也可以等修行活動圓滿後,再發願新求自己所希望達成的願望。
修行活動包括平時個人的定課,如誦經、禪坐、念佛、持咒等,或是參加團體的精進共修和法會,如佛七、襌七、大悲懺法會、觀音法會、地藏法會等。一般修行活動儀軌的最後一項都是發願迴向,其中迴向眾生、三寶的通願是必要的,若有個人的別願,就在整個修行活動結束後,在佛前長跪默禱。
3|點燈祈願
而點燈是佛教最普遍的祈願方式,尤其是新春之際,很多寺院都會舉辦點燈的儀式。因為必須不分晝夜地持續燃燈,所以又稱為長明燈或無盡燈。為了因應現代生活方式,一般只要到寺院知客處表明點燈意願,登記好基本資料後就算完成。但在完成手續後,別忘了親自到大殿禮佛,在屈膝、禮拜的動作中,沉澱心情,發起虔敬的、利益他人的菩提願心。
其實燈只是願望的象徵,願望必須持續地實踐才能圓滿,猶如我們護持無盡燈一樣。而燈不僅能照破黑暗,也能一一引燃其他燭火,所以我們也要以祝福融化人間的冷漠,並從自己的周遭不斷擴散出去。
儀式只是幫助我們堅定願心,但是如果以為非要到佛前發願才算發願,那反而是一種執著,會失去當下發願的時機,就好像火種,還來不及點燃就熄滅了。
4|時時許好願
而發願的最高境界,是隨時隨地、沒有特定對象,盡虛空、遍法界的,只是一個單純的善念。就如《華嚴經.淨行品》中所述的一百四十一願,每一念都不離眾生,而且無論見到善的、惡的、汙穢的、清淨的,所生起的都是善念。這樣的善念是不為自己,且是不求回報的,因此,若能養成時時祈願、生起善念的習慣,就是最圓滿的大願。
三、還願的方式
發願一定要包括還願的過程,藉由修行的功德迴向,是佛教徒最普遍的還顧方式。功德就是行善後所獲得的果報;迴向是把我們所獲得的功德,分享給我們所要分享的人,或想要成就的願望。
功德迴向雖然是一種還願的方式,但一般人經常以為,只要將功德迴向,或是單純仰仗佛力,就能諸事圓滿,其實最重要的,還是要親自去實踐。而且在實踐的時候,也應該抱著無所得的態度,就如《金剛經》上說:「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可知任何的付出,不需太計較利益得失,沒有分別、目的的祈願,才是最珍貴的。
——摘自《祈願.發願.還願》,聖嚴法師著,法鼓文化編輯部選編,法鼓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