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 受 歡 迎

娶妻首重賢德,而不是相貌

娶妻首重賢德,而不是相貌 蔡禮旭老師 有一次我在大學裡講兩性關係,講了半天,有同學說:“蔡老師,我們覺得您講得很有道理,但是相貌也是很重要的。” 現代人對於美醜會不會辨別?什麼叫美?有一句話叫“美就是心中有愛”,這是抓到美的根本。美分兩種,一種叫外在美。外在美也有標準,現在人對外在美的標準是什麼?瘦。我真的覺得一點都不舒服。你看那人的臉,假如近滿月看起來很舒服。中國的面相很有道理,我們的臉假如很消瘦,代表什麼?沒福。相由心生,一個人很刻薄,他的臉都會愈來愈瘦。《朱子治家格言》說“刻薄成家,理無久享”,一個人刻薄,處處跟她的小叔、大伯計較,這個理無久享。縱使她掙到了一些錢,她的孩子學到什麼?學到刻薄。孩子刻薄,第一個向誰開刀?所以人算真是不如天算。 一個人真正的美,不是你第一眼看到說,怎麼可以鼻子是鼻子,眼睛是眼睛,這種美不能持久。很多女孩子,你看她第一眼普普通通,然後第二次看,第三次看,愈看愈漂亮,那叫什麼?用閩南話講叫“生緣”,愈看愈覺得她有人緣,愈看愈舒服。那個舒服不是從臉上出來的,從哪裡?從她心的善良。你就覺得跟她講話,跟她做事,就有莫名的舒服感。有一些女孩子,你第一次看很漂亮,第二次看,第三次看,愈來愈醜,為什麼?她常常很傲慢,常常瞧不起人,內心不善良。所以一個女孩子的五官再標準,給你看不會超過一個月。一個月之後看哪裡?看內在了。娶一個老婆再漂亮能撐多久?再漂亮,假如她不善良,保證你三個月就快發瘋了,還由得你在那裡欣賞! 所以人要知道真正的美在哪裡。你連這一點都不會欣賞,就會判斷錯誤。現在男人會不會判斷?現在的男人娶老婆的標準,就是看漂不漂亮。結果一娶回去之後,後悔了。我們有一個長輩很有意思,他說:“看女孩子吃飯,覺得養一個老婆很簡單,因為飯都吃一點點,菜都吃一點點。”所以他覺得養一個老婆應該不難,結果娶回去之後,覺得很困難,因為他太太的衣櫃裡面永遠少一件衣服,他才知道飯很便宜,但是衣服很貴。當女人不重內在,而重外在,這樣先生保准疲於奔命,陪著太太去逛街的時候一定壓力很大。而一個女人的美,所謂的外在美能撐多久?能撐十年就已經不簡單了。

芋泥煎

#芋泥煎 【材  料】 芋泥 300公克 麵糊: 中筋麵粉 60公克 地瓜粉 30公克 水 90㏄ 【調 味 料】 鹽 1/4小匙 糖 少許 【做  法】 1.芋泥+中筋麵粉、地瓜粉放入容器中,加入水拌勻,取一平底鍋加熱,倒入適量沙拉油, 芋香麵糊,用小火煎至兩面皆金黃熟透即可。 轉載貼文

《聖嚴師父-心教新釋》 [觀十二因緣]

《聖嚴師父-心教新釋》 [觀十二因緣] 觀十二因緣很重要,十二因緣本身就是苦,如果不觀十二因緣就會製造苦的原因,然後結受苦的果。如果會觀它,就可以達到滅苦的目的。這就是四聖諦中的苦集諦和苦滅諦。《阿含經》中說佛法的基本觀念是「此起故彼起」,有無明煩惱就會造業,造了業就要受苦的果報,在受苦報的同時,又再造業,造了業又受苦報,這就叫作生死流轉,但《阿含經》中又說「此滅故彼滅」,無明煩惱滅了,生死的苦報就不見了,因為無明煩惱滅,就不再造生死業,不造生死業,就不受生死的苦報,不受生死果報的苦,便是自在解脫的人。 觀無明 無明是煩惱的根本,一般人不知道什麼叫作煩惱,也不知道要斷除煩惱,只希望生活中沒有痛苦就好。遇到可愛的還是要貪,遇到不合意的還是要瞋。只希望不要受苦報,不願意不造惡因,不知釜底抽薪,只知揚湯止沸,這就是眾生的愚癡。 無明就是煩惱的根本,所以要觀無明,好似抓賊先抓賊頭,抓住賊頭,賊群也就會落荒而逃了。無明去掉,如同搗破了賊窩山寨,群賊也就沒有地方聚集藏身了。 無明是個假想的名詞,其實並沒有這個東西。好似一個氣球,充滿了氣,打開看,卻看不到任何東西,裡面的氣和外面的氣完全一樣,只是心有執著,用一個自私的我為範圍把它聚集起來,就有了無明的力量。當我們在執著於好、壞、我、你之時,無明好像氣體在氣球裡面一樣,沒有執著時,便像氣球的橡皮消失了,氣也在空間中消失。無明雖是假的,如果自我執著不除,無明也會如影隨形的跟著我們。 無明也是煩惱的種子,遇緣則起,不遇緣則隱伏;像各種植物的種子一樣,遇到了陽光、空氣、水、土壤、肥料等的外緣時,就會發芽,緣不具足就不發芽生長。 所以用觀的方法,使得無明沒有發芽生長的機會。當用氣球作譬喻時,就把無明當氣球來觀想;用種子作譬喻時,就把無明當種子來觀想。球是譬喻自我執著,我們便練習淡化自我乃至放下自我。種子待緣而發芽生長,是譬喻外在的種種誘因,我們便練習著拒絕那些誘因,看透那些誘因,警惕自己不要接受那些誘因的困擾。什麼是誘因?就是那些人事物,使我們產生貪欲心、瞋恨心、驕慢心、妒嫉心、懷疑心等的現象。這些外緣使我們產生我執,成為我貪、我瞋、我癡、我慢、我疑等煩惱。 只要不小心,我執的氣球立即形成,只要不小心,無明的種子就得了發芽的外緣。舉例說,貪,一定是有東西可以貪,貪吃、貪錢、貪男女愛慾,這些都是先有一個自我,再加上另外的對象,才會產生貪的事實。 我的本身是個假象,因為「我」是念念不斷的在變,而被貪、被瞋的對象,也是時時刻刻的在變動。譬如一位男子愛上了一個美女,他愛的實質上是個假東西,美女會變老,變得不可愛,而他自己本身也在變,他貪愛的念頭也在變,所以他愛的對象是假的,他自己本身也是假的,愛也是假的,執著的本身也是假的,如果認清了「緣」,就會不起煩惱,煩惱不起,無明就不存在,這就是「無無明」。 要得解脫就要不起煩惱,能夠不起煩惱,生死的苦報也就沒有著力點了。雖然為了度眾生,菩薩仍得倒駕慈航,在生死之中來來去去,因為來去自在,不以為苦,所以也不執著要斷除無明,故謂「亦無無明盡」。在《大智度論》第二十七及二十八卷也曾說到菩薩已得到無生法忍,已住不退轉地,煩惱已盡而習氣未除,乃為眾生有大慈悲而自在化身之故。

遠離顛倒 聖嚴法師

遠離顛倒 聖嚴法師 顛倒的意思是︰是非顛倒、黑白顛倒、正反顛倒、善惡顛倒、上下顛倒等認錯了方向位子,混亂了價值判斷,打翻了常軌常道。 顛倒的梵語是viparyāsa,在佛教的大小乘經論中,對於此一名詞的共識是四顛倒。但從大乘菩薩的立場看,又可分作有為及無為的兩類︰ (一)有為四顛倒︰是指凡夫對於生死有為諸法,起四顛倒想,例如《大智度論》卷三一有云︰「世間有四顛倒︰不淨中有淨顛倒,苦中有樂顛倒,無常中有常顛倒,無我中有我顛倒。」這是凡夫對人生的顛倒見,身是不淨以為是淨,所受是苦認為是樂,心的念頭無常誤以為常,諸法現象無我執著是我。由此四顛倒,起種種妄想,造種種不善業,以致沉淪生死,無有出期。因此佛說有四念住(處)觀︰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令眾生觀想,出離生死。 (二)無為四顛倒︰是指二乘(聲聞與緣覺的小乘)人,對於涅盤的無為法,起四種顛倒妄見︰計常為無常、計樂為苦、計我為無我、計淨為不淨。這是出於三十六卷本的《大般涅盤經》第二卷〈哀嘆品〉第三,以為大乘的涅盤,即有常、樂、我、淨的四德︰「無我者即生死,我者即如來;無常者聲聞緣覺,常者如來法身;苦者一切外道,樂者即是涅盤;不淨者即有為法;淨者諸佛菩薩所有正法。是名不顛倒。」 《大般涅盤經》的這段經義是說,佛為外道凡夫說無常、苦、無我、不淨,是為除其世間法的四顛倒見,小乘不解,竟對涅盤所具的常、樂、我、淨等四德,也否定掉了。所以提出無為四顛倒,來修正小乘的妄見。 《心經》的遠離顛倒,主要是指有為四顛倒。般若經系統中,尚未見無為四顛倒之說。若能離四顛倒,即不會執幻有的身心世界為實我實法,就能從一切煩惱我執獲得自在。 遠離夢想 夢想和顛倒是同類性質,虛實顛倒,以虛為實,即是夢想。世間凡夫,明知世事無常,天下沒有不死的人,沒有不謝的花,沒有不散的筵席,沒有不沒落的王朝,總還是十分努力地貪戀執著,便是以幻為實,以夢為真。 《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也就是為我人指出世間的一切現象,都是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可以欣賞,但不足貪戀。 永嘉大師的〈永嘉證道歌〉有云︰「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也是為世人點出世間六道眾生,在未悟之前的確是因果相循,有血有淚、有情有愛,當然覺得真的,但在悟後再看大千世界與六道眾生,生死無非幻起幻滅,我是空的,世界也是空的。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一二〈無作品〉說︰「爾時釋提桓因,問須菩提︰『云何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知見諸法,如夢、如焰、如影、如響、如幻、如化?』……須菩提言︰『……是菩薩摩訶薩亦能不念夢、不念是夢、不念用夢、不念我夢。』」 佛教聖典的性質也有不同的層次,從宗教信仰層面而說的,多半會肯定夢事,讚揚吉祥的夢境,為感應、為瑞相,例如《修行本起經》、《過去現在因果經》等,記載釋迦聖尊降胎時,佛母摩訶摩耶夫人,即夢見菩薩騎白象入胎。《地藏菩薩本願經》中的地藏菩薩,在因地為婆羅門女時,夢遊地獄;地藏菩薩為光目女時,夢見清淨蓮華目如來身,金色晃耀,如須彌山,放大光明。另有《阿難七夢經》、《增一阿含經》卷五一的「舍衛國王夢見十事經」等,均對夢境有所肯定。但在《梵網經》菩薩戒本輕戒第二十九條則謂若佛子「解夢吉凶」是菩薩犯輕垢罪。 有的佛教聖典,是站在學術研究的立場,論列夢境的成立及其性質等,例如《大毘婆沙論》卷三七,有相當多的篇幅討論夢事。《成唯識論》在討論第六意識時,將夢境稱為獨頭意識的活動。 《般若經》的立場是特重智慧的,所以對於夢事採取遠離的看法,透過般若的智慧來認識一切諸法,不論有漏無漏,都應超越、都應離執,對於心理現象的夢事夢境的執著,當然也要遠離了。 轉載貼文

不要小看每天十分鐘的念佛,三年下去就不得了

不要小看每天十分鐘的念佛,三年下去就不得了 淨界法師在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出一個觀念,它說初學者修學法門,一開始我們的心比較粗重,不要有太大段的時間。譬如說我念佛,我一開始就要求我自己念一個半小時,不要這樣,因為你的心沒辦法靜那麼久,而你太過勉強,會使令你產生一種疲厭的心。疲厭的心生起的時候,你下次再念這個佛號的時候,會有問題!就是你本來是思惟佛號的功德,你內心有至誠歸依了,但是因為你念得太過分,你內心冥冥當中,對佛號會有一種排斥的心情,好像說你吃一個好的菜,你吃了太多,你下次再看到這個菜的時候,心情就有排斥的心情。所以宗喀巴大師勸我們說,你剛開始修,你寧可次數多一點,時間少一點,少食多餐。我發覺這個方法很好,所以這個會用功的人,他就是不同,他懺悔業障、積集資糧就是不同。我舉一個例子,譬如說我們排班,我們不是一排班就馬上就開始,有些人早到,有些人晚到。但是有時候我們會早到。早到,我們這一念心幹什麼呢?打妄想?這個時候你就是提佛號,你經常訓練自己提佛號,你就是三分鐘、兩分鐘都好,一句彌陀念誦聽,十句成片三三四,你念它個一片、兩片都好。為什麼呢? 因為我們這一念心,短暫的專注是做的到,而你每天這樣子不斷的提佛號,提久了它就不同,這個佛號跟你的因緣就深,它在你心中的力量,就會慢慢增長。就像印刷一樣,你今天印刷,明天印刷,它的顏色就鮮明,你久久不印刷,它就模糊,這個就攝心嘛。所以你要會利用整個佛學院片段的時間修行,三年下來,你不要看這個片段的五分鐘、十分鐘,你三年下去就不得了。所以我們應該把握大段的時間,八點半到九點半的拜佛,但是你不要忽略了片段時間,因為這個時間它不容易昏沈,它時間短,它容易專注。所以講一切時、一切處皆好念,對的!看你會不會利用。或者出聲、或者默念都好,這個是在潔淨處恭敬時。但是有時候我們到不潔淨的地方,譬如說廁所、浴室。或者是不恭敬的時候,譬如說我們躺在床上準備睡覺,但是還沒有睡著的時候,這怎麼辦呢?「但宜默念,不宜出聲」。這個時候不要出聲,嘴巴動就好,不是說此時處不可念,不是這樣的。而是說你睡時出聲念,不但不恭敬而且傷氣,久則成病。你在這個時候躺在床上,不但不恭敬,而且你時間久會傷氣, 時間久就成病,你身體有病,就不容易再修行。所以印光大師說「默念功德,與常時一樣」。 不管是出聲念、默念都一樣,要緊的就是你是不是攝心專注、虔誠恭敬,就是這個心的問題。這個是「動中修」。我們在動中,你要經常提佛號,自己不必靠地鐘的引導,不必別人起腔,也不必大眾聲給我作拉拉隊,都不必,我單獨的把佛號提起來試試看,單獨的提佛號。「所謂念茲在茲,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也」。念佛就是念茲在茲,把佛號當做本命元辰,經常把它抓住、執持,不要失掉,乃至於在「造次」,「造次」就是在很匆忙的時候,你自己很匆忙的時候,匆忙的時候佛號能夠現前。「顛沛」就是很狼狽的時候,譬如說你病苦很嚴重的時候,佛號也能夠現前,這個就是念茲在茲。不過你剛開始還是要在「靜中修」,你在靜中修,先成就念佛的力量,然後你在面對煩惱活動的時候,你才能夠轉念念佛,以佛號來取代妄想,你沒有靜中修的基礎,你在動中修就不相應。所以印祖他是先講到早晚課,再講到動中修,最後總結:念茲在茲。 轉載

【大悲咒的相貌】

【大悲咒的相貌】 聖嚴法師: 〈大悲咒〉的相貌,即是大慈悲心、平等心、無為心、無染著心、空觀心、恭敬心、卑下心、無雜亂心、無見取心、無上菩提心。所以誦持此咒,即能通達外道典籍,能治世間八萬四千種病,能降一切天魔鬼神,能伏一切山精、魑魅魍魎,而能感得一切善神、龍王、金剛力士,常隨衛護。持此咒者,不論在何時何處,若有任何恐懼、災難、危險、迷路、病變、煩惱業障,確可應驗化解。所以名為無礙大悲、救苦、延壽、滅惡趣、破惡業障、圓滿、隨心自在、速超上地。若能恭敬專注,必能有願皆成。

佛學文章

素食

干鍋茶樹菇

酥香杏鮑菇

孜然烤香菇

鹿茸菇炒腐竹

香菇素肉燥

蔬菜素水餃

很好吃的菇酱豆包

花生麵筋

涼拌什錦菇

易經占卜

紫微斗數排命盤

呂祖寶誥 至心皈命禮

孚佑帝君 大洞真經

巽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恆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井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鼎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蠱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大過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升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好文分享

近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