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 受 歡 迎

【低頭看得破】

【低頭看得破】 在禪宗裡有這樣的一個故事: 有一位高僧,是一座大寺院的方丈,因年事已高,心中急著找接班人。一日,他將兩個得意弟子叫到面前,這兩個弟子一個叫慧明,一個叫塵元。高僧對他們說: 「你們倆誰能憑自己的力量,從寺院後面懸崖的下面攀爬上來,誰將是我的接班人。」 於是慧明和塵元一同來到懸崖下,準備接受考驗。那真是一面令人望之生畏的懸崖,崖壁極其險峻陡峭;首先由身體健壯的慧明開始攀爬。只見他信心滿滿地往上使勁地爬,但是不一會兒,他就從上面滑了下來;慧明並不灰心,馬上爬起來又重新開始,儘管這一次他小心翼翼,但還是從山坡上面滾落到原地。 慧明稍事休息之後,又開始攀爬,雖然摔得鼻青臉腫,但他絕不放棄....讓人感到遺憾的是,慧明屢爬屢摔,最後一次他拼盡全身之力,爬到山腰時,因氣力已盡,又無處歇息,重重地摔到一塊大石頭上,當場昏了過去。高僧不得不讓幾個僧人用繩索,將他救了回去。 接著輪到塵元,他一開始也是和慧明一樣,竭盡全力地向崖頂攀爬,結果也是屢做屢摔。塵元緊握繩索站在一塊山石上面,他打算再試一次,但是當他不經意地向下看了一眼以後,突然放下了用來攀上崖頂的繩索;然後他整了整衣服衫,拍了拍身上的泥土,扭頭向著山下走去。 旁觀的眾僧都十分不解,難道塵元就這麼輕易的放棄了?大家對此議論紛紛;只有高僧默然無語地看著塵元的去向。塵元到了山下,沿著一條小溪流順水而上,穿過樹林,越過山谷.....最後沒費什麼力氮就到達了崖頂。當塵元重新站到高僧面前時,眾人還以為高僧會痛罵他貪生怕死,膽小怯弱,甚至會將他逐出寺門;誰知高僧卻微笑著宣佈塵元為新一任住持。眾僧皆面面相覷,不知所以;塵元向同修們解釋: 「寺後懸崖乃是人力不能攀登上去的;但是只要於山腰處低頭下看,便可見一條上山之路。師父經常對我們說『明者因境而變,智者隨情而行』,就是教導我們要知伸縮應變啊!」 高僧滿意地點了點頭說: 「若為名利所誘,心中則只有面前的懸崖絕壁;天不設牢,然而人們卻往往在自己心中建起牢籠。在名利的牢籠裡,徒勞苦爭,輕者苦惱傷心,重者傷身損肢,極重者粉身碎骨。」 於是高僧便將衣缽錫枚傳交給了塵元,並語重心長地對大家說: 「攀爬懸崖,意在勘驗你們的心境;能不入名利牢籠,心中無礙,順天而行者,便是我中意之人!」 附註:世間痴情之人,執著於勇氣和頑強者不在少數,他們往往如故事中的慧明一樣,並不能如願地到達心中所嚮往的那個地方,只是摔得鼻青臉腫,最終一無所獲。在「己之所欲」面前,我們缺少的是一份「低頭看」的淡泊和從容。低頭看,並不意味著信念的不堅定和放棄,只是讓我們擁有更多的選擇和迴旋的餘地。「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這首詩的意境,不正是此義嗎? 轉載貼文

人在享福的時候,要懂得行善積德,否則等待你的就是災禍

人在享福的時候,要懂得行善積德,否則等待你的就是災禍 人在享福的時候,就是在使用自己的福分。很多人不懂,以為我有福氣,就應該享用。其實,學佛做人要明白,我們今天的享福是前世的修為所致。你前世積福積德,這輩子才有機會享用。那麼如何來享用呢?是享用一輩子?還是一陣子?有些人的福氣一陣子就享用完了。他又沒有繼續行善、做善事,想想看,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說,暴發戶,過一陣子又沒錢了,這就是為什麼人生無常。 所以人在享福的時候,永遠要知道,我們是在享用自己的福分,一旦用完了,又沒有再去行善,又沒有造新的善業,做更多的功德,那麼,等待你的就是轉業。什麼是轉業?就是說好的福分慢慢用完之後,就轉成了另外一種業,那就是惡業。 大家知道,惡業在人生之中無時不在。我們今天出去把車撞了,今天家裡某樣重要東西突然壞了,孩子讀書不好,上不了好學校,夫妻吵架等等,實際上都是惡業所為。當一個人在享受福報的時候,已經孕育著很多的災禍。福分用完了,災禍就隨之而至。 一個人在享用自己福分的時候,要邊修行、邊吃苦、多造善業、多做功德。否則,等待你的是另外一個業障的到來,那就是災禍。師父和大家講,吃苦時是在轉心,把心慢慢地轉變。人只有在苦的時候,才會想到求菩薩,才會想到把心來轉變,不要去貪圖很多的物質享受,「我現在這麼苦,就好好修心吧。」 很多人不明白,吃苦是為了什麼,還要去找很多人問。實際上問問自己就行,人為什麼會吃苦,全是因為你所造成的業。佛法講,要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我們今天所受的所有的苦,實際上都是自己造成的。

做人失敗的十大原因 值得每個人慎思

做人失敗的十大原因 值得每個人慎思星雲法師 朋友好心對我們說:「你做人非常失敗」,我們聽了不必生氣,應該自我檢討:我做人是成功呢?是失敗呢?甚至失敗在那裡呢?以下茲舉「做人十敗」,提供參考: 一、愛慕虛榮者敗 一個人好愛慕虛榮,例如:一再訴說自己過去的偉大,一再標榜自我的成就,一再炫耀自己的西裝、皮鞋、金戒指、金牙齒等,其實這樣只會讓人覺得你油頭粉面,一點也不覺得羨慕。一個不講求實際,說話、做事都不務實的人,能不失敗者,少矣。 二、遇事懶惰者敗 「勤有功,戲無益」,懶惰的人最為人所不恥。一個人貧窮,只要你勤奮,也有人尊敬;反之,富甲一方,但是奢侈浪費,也讓人不喜。所以做人千萬不能懶惰,懶惰是最大的罪惡。

淨空法師:心很亂,妄念很多,怎樣辦?

淨空法師:心很亂,妄念很多,怎樣辦? 蕅益大師,說的這兩句話,「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我現在心很亂,妄念很多,沒辦法,怎樣恢復清淨平等?就用念佛的方法。 有人說,我不念好像沒事,愈念愈亂。這你不要害怕,為什麼愈念愈亂?念,發現你的念頭雜念多,發現了,妄想多,不念,你沒發現,不是念就有、不念就沒有,念才發現。發現不要害怕,繼續念下去,時間念久了,這個雜念、妄念自然就少了,這就是你念佛的功夫慢慢就成就了。你要害怕,不敢念了,錯了,那你就真錯了,一錯到底。 雜念、妄念是搞什麼?是搞六道輪迴的。一句佛號的念頭是往生極樂世界的。現在擺在你面前,由你自己選擇,果然能二六時中念念都是阿彌陀佛,你到極樂世界去了;如果二六時中還是有這麼多的雜念、還是有這麼多妄想,你就要知道,你決定在六道輪迴,你出不去。現在問題都在面前,都由自己選擇,我自己是選擇繼續搞輪迴,還是選擇趕快到極樂世界。 真正到極樂世界,什麼都不要想,我們的整個身心付託給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替我做主。我什麼時候該去,佛在我面前一現身,我就知道,我的時間到了,該走了,在這個世間沒有絲毫留戀,說走就走了。有一絲毫留戀,佛不來接引你。為什麼?你還有牽掛、你還有累贅,有這些東西,這叫業力,佛沒有辦法帶你走。 經教裡頭佛說得很清楚,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是講力量相等的。我們的心要跟佛結合,就出去了,我們要跟眾生結合就去不了。心、佛、眾生,你跟哪個結合?一定要跟佛,不能跟其他的。

常持誦《心經》,身心皆可發生改變

常持誦《心經》,身心皆可發生改變彼岸寺 在佛家中,有字數最少的一本經。它就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心經》共268字。正文260字,題目8字。這268字,把佛教的要義,把宇宙人生的真理講得極為透徹。《心經》是打開佛法大門的鑰匙,是我們學習佛法的綱領,也是我們觀照宇宙人生的大智慧。《心經》這268字,包括了佛教的核心內容。它主要是教導我們怎樣觀照當下的精神生活境界和物質生活境界,教導我們在聖凡迷悟之間怎樣處理修行者所面對的真理世界和世俗世界。《心經》突出地講了一個“空”字,這一個“空”字,掃除了凡情聖解;也突出地講了一個“ 無”字,這一個“無”字,顯示了佛教的不二法門。《心經》開宗明義告訴我們:“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只有時時以甚深的般若進行觀照,才能見到我們身心世界五蘊皆空所顯示的真理。見到了真理,開發了智慧,才能夠度一切苦厄。而倘若我們要脫離苦海,到達彼岸,就要發心修菩薩行,要修到彼岸的功德,首先要具備七種最勝方便。具足此七種最勝方便,才可以稱為到彼岸。1、住菩薩種姓。修菩薩行,行菩薩道,一定要具備菩薩種姓,要有這樣的善根,要有這樣的福德因緣。沒有菩薩的善根,沒有福德因緣,就發不起修菩薩行、行菩薩道的大道心。2、依大菩提心。修菩薩行,行菩薩道,它的動力就是大菩提心。3、悲憫有情。行菩薩道的目的,就是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要下化眾生,必須要有對有情眾生的悲憫之心。4、具行事業。有了發心,有菩提心,有慈悲心,僅僅發心而不付諸實踐,那種發心永遠不能成為現實,所以要具行事業。就是要行六度萬行,以這樣福慧事業來莊嚴菩提心、菩薩道。5、無相智所攝。修一切善法,修六度萬行,都要以無相智作為出發點,不要起執著,不要為名聞利養而修。不能修有相法,要修無相法。所謂無相,就是要破除執著。6、回向菩提。將所修一切善法功德,不回向人天小果,一定要回向無上菩提。7、不為二障間雜。二障就煩惱障、所知障。在修萬行,修一切功德時,都不能從煩惱障、所知障出發,要破除二障,不要讓二障在修行過程中,導致信心不專一,誓願不專一。要修“波羅蜜多”行,必須具備此七種最勝方便。而我們常持誦《心經》,身心皆可發生改變。

律航法師 | 念佛怎麼入門呢?

律航法師 | 念佛怎麼入門呢? ●問:念佛怎麼入門呢?答:念佛有三件事,先要知道,第一件,要確信西方有個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那個世界的教主。念佛的人,臨命終時,佛一定來接引生到那裡。第二件,既知道極樂世界,有種種莊嚴。須發切願要往生到那裡。心中常存著那裡是我的老家,其他的地方,不管是好是歹,我皆不去。第三件,你既有了真信切願,再加上老實念佛,那就將來會成功了。●問:念佛不就是用口念麼?還要注意些什麼?答:有些人,口裡雖然不停的念佛,心裡卻儘管胡思亂想,那樣念法,是很少利益的。必須口裡念佛,心裡想佛,心口如一,除了一句佛號以外,什麼事都不思,雜念頭慢慢減除,這才容易達到念佛最高的境界。●問:那不很難麼?答:念佛法門,說易極易,說難極難。不過不管難易,只管耐著心多念,日久成了習慣,自然就得到念佛的真實利益。俗語說,世上無難事,只怕心不專,便是這個意思。還有一個簡便方法,就是念佛的時候,要使阿彌陀佛,每個字,都從心裡經過。心裡想得清清楚楚,口裡念得清清楚楚,耳朵聽得清清楚楚。務令每一個字,都從心裡發出來,再由耳朵聽進心裡去,一個字也不可把他放鬆。像這樣用功,時候長了,心自然不致散亂。這是頂要緊的法子,千萬不可忘記。 轉載

佛學文章

素食

干鍋茶樹菇

酥香杏鮑菇

孜然烤香菇

鹿茸菇炒腐竹

香菇素肉燥

蔬菜素水餃

很好吃的菇酱豆包

花生麵筋

涼拌什錦菇

易經占卜

紫微斗數排命盤

呂祖寶誥 至心皈命禮

孚佑帝君 大洞真經

巽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恆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井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鼎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蠱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大過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升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好文分享

近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