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 受 歡 迎

淨空法師:下一生要想再相聚,一定要勸他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淨空法師:下一生要想再相聚,一定要勸他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淨土法門修學的基本條件是三資糧;第一個要深信不疑;第二個要有懇切的大願,生西方極樂世界;第三個是念念只想阿彌陀佛。我們要想,只想阿彌陀佛,要念,只念阿彌陀佛,要把其他的統統放下,這樣才行。如果還想別的事情,煩惱沒伏住,這就叫打閒岔,縱然一天到晚受持名號,不能往生。所以一定要記住,別的事情,萬萬想不得!你想你現前的家親眷屬,家親眷屬總要分離、總要告別,沒有法子得到圓滿了,沒有辦法常相聚! 你要想跟你真正喜歡的人常相聚,一定要勸他念佛求生極樂世界,那才能夠常相聚。到西方極樂世界,你有天眼通、他心通、宿命通,過去生生世世,無始劫來你那些親戚朋友眷屬,有不少人已經在西方極樂世界的,你都認識。生到極樂世界,你的家親眷屬無論在哪一道,你都看得到,你都認識他,不但這一生的父母眷屬,你統統認識。不生西方極樂世界,你還得六道輪迴,這一輪迴,各人走各人的,不知道走到哪裡去了!想將來再碰頭,不知道要到哪一生哪一劫!每個人的造業不相同,要不求生西方淨土,只好隨著業力牽引,在六道輾轉輪迴,這一生相聚在一塊,下一生要想再相聚,太難太難! 轉載

《金剛經》中,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金剛經》中,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我相』是能(產生)執著的人。『人相』是所執著的對方,『眾生相』是能所之相,眾多因緣和合而生。『壽者相』是能所之相,繼續不斷。這四相的根源,即是我相。我相不僅是說有我外在的形相,也包括凡一切由我為中心,而產生對我的執著。沉淪六道,造業受苦的凡夫眾生,都將我看得很重要。許多人一生中,使用最多的字眼是『我』這個字。有了我,而後就有你、有他、有大眾、有空間、有時間、有世界、有生死,也就是有了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只要有了我相,其他三相會自動追隨。這四相包括了人生的一切,而這一切都是虛妄不實的,眾生卻沉醉在這四相之中,跳不出來,把它認為實有、執著不放,一切煩惱苦痛,無明流轉隨之而起。所以,佛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又說「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以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其中,「離一切諸相」就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即是「則名諸佛」。所以,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必經之途,非將四相徹底破除,不得圓成佛道,廣度眾生。 《金剛經》上,佛說「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由此可知,生氣動火,最容易,又是最明顯的在執著我、人、眾生、壽者四相。 1『我相』: 產生執著的人動火。 2『人相』: 所執著的對方,也就是所生氣的對象,可能是一個人,或是一隻狗,一整件事,甚至自己本人。 3『眾生相』: 產生執著的人,對所執著的對方生氣,是眾多因緣和合而生 。 4『壽者相』: 產生執著的人,對所執著的對方動火,所維持的時間,可能幾天,或只是一剎那。 比方說,小華不給小玲想要的一本書,小玲臉漲得通紅,大聲和小華爭辯,而且生了一個禮拜的氣。產生了執著,臉漲得通紅,大聲爭辯的人是小玲,是我相,所執著的對方,小華是人相。小華不給小玲想要的一本書,因此小玲生氣,大聲爭辯,這件事是眾緣和合而生,是眾生相。生氣為期一個禮拜是壽者相。小明因為一件事老是做不好,這幾天來都覺得自己很差勁。自己是產生執著,覺得差勁的人,也是所執著的對方,所以小明是我相,也是人相。一件事老是做不好,眾緣和合而生,是眾生相。覺得自己很差勁的這幾天,是壽者相。即使一個人對某人一點點不高興,皺了一秒鐘的眉頭,也都輕微著了我、人、眾生、壽者四相。這個皺眉頭的人是我相。某人是人相。讓這個人對某人不高興的許多原因,乃是眾生相。皺了一秒鐘的眉頭是壽者相。一個人看到一條狗,怒髮衝冠,口出惡言,並且一天不吃飯,是嚴重的著了我、人、眾生、壽者的形相。這個人是我相。這條狗是人相。為了各種不同的緣由而怒髮衝冠,口出惡言,是眾生相。不吃飯的這一天是壽者相。之後,如果懷恨在心、尋求報復,是更加嚴重的著了四相。 相反的,減少生氣,氣生得愈少,對四相的執著也就愈少。怎樣可以減少生氣呢?有一個要訣,就是不要怨恨人或責備人。怨恨人或責備人,往往就會生氣。而且,愈怨恨,責備,氣就愈大。反之,責備自己,自己往往會原諒自己,氣就生不起來。所以,古人說「責己嚴而待人寬」,這樣減少了瞋恨心,也減輕了對四相的執著。如果感覺逢人稱讚,比怨恨人、責備人好,但是為了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而對人恭維,還是著了四相。逢人恭維的人是我相,被恭維的人是人相;因為種種貪念而恭維,是眾生相;恭維的時間多久屬於壽者相。不僅如此,既不責備人、也不恭維人,心中空洞,只要自己存著有所得的心態去修行,還是著了四相的根源,我相,不能入清淨涅槃。《圓覺經》中佛對大菩薩們說:「其心乃至證於如來,畢竟了知清淨涅槃,皆是我相!」由此可知,我相難除如是。 一切煩惱苦痛,無明流轉由四相而起。非將四相徹底破除,不得圓成佛道,廣度眾生。但是,四相的根源,我相難除,因此四相無法徹底破除。此因我相背後有一個我見在主導。六祖慧能大師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來具足;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也就是說,一切眾生的自性本自清淨,沒有絲毫的煩惱汙染,又具足了無量的智慧、德能、相好,一樣都不缺!而且,自性的能量普周法界,能變現出世出世間一切法。當一念之差,對自性的一切產生迷惑,產生我見,跟著產生貪、瞋、痴。貪就是我愛,瞋就是我慢,傲慢跟瞋恚有連帶關係,痴就是我痴。我見、我愛、我慢、我痴,這四大煩惱常相隨。四大煩惱又了產生種種的分別執著,多不勝數。合之,則唯一「我見」而已。「我見」是無始無明的病根,汙染了本自清淨的自性,也使眾生迷失了無量的智慧、德能、相好,讓原本普周法界的能量,變成執著我相而心量狹小的凡夫。則知欲見本性,必應破其我見。我見不除,便生分別心,而起念即著相矣。諸如臉漲得通紅,和人大聲爭辯,而且生了一個禮拜的氣。或連續幾天覺得自己很差勁。或皺了一秒鐘的眉頭。或怒髮衝冠,口出惡言,並一天不吃飯,甚至懷恨在心、尋求報復。或是為了名聞利養而對人恭維,或以有所得的心修行,最終不能入清淨涅槃。 所以,《金剛經》裡,佛除了說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四相之外,還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四見。四見比四相深,但四相的範圍比四見廣。四相中,外在的形相和機能的背後,並不存有四見,就不需要被破除。以四相的根源,我相,和四見的根源,我見而論,身體的五官四肢,是我相;嬰兒一出世呱呱地叫,是我相;皮膚破了,血會向外流,是我相。飢來吃飯、倦來眠,是我相。連已經開悟的弘法度眾者也可能都有這些我相。但是,弘法度眾者如遇受其度者,自矜自喜。不受度者,輕視憎嫌,遇他之行六度者,爭競猜忌。展轉情執,自縛自纏,方且向煩惱惡見稠林中走入,尚曰度眾生乎,尚得名菩薩乎。這些我相背後就有我見,是不應被保留的我相,我見和我相都需要被破除。 如何破除我見和我相呢?我相因我見生,我見因我相顯。一表一裏,從來不離。而從我見上著手,遠比在我相上做功夫為重要。故佛教眾生解行相應,解門上依佛所說之法,潛移默化,返觀內照,息攀緣妄想。行門上遵依儀軌,布施、持戒、懺悔,求消業障,開發本智。如此解行並重,潛移默化,使心量放大,與廣大無邊的自性相應,大而化之。心淨則國土淨,貪瞋痴的我見能逐漸減輕消除,則凡一切由我為中心,產生沉淪六道造業受苦的我相,自然淡薄泯滅,降伏其心,以圓成佛道,開顯無量智慧德相,普周法界,廣度眾生。 轉載貼文

【金剛經助學業】積陰德,兒子中狀元

【金剛經助學業】積陰德,兒子中狀元 楊旬,唐朝人,大歷年間任夔州推司,平日持誦金剛經,為人正直清廉,方便濟施,樂善好施,廣積陰德。他有個兒子,自幼讀書很聰明,志求功名。有一天,這個兒子向他稟告說:「即將開科取士,孩兒打算應試,懇求父親答應。」楊旬說:「你學業未成,下科再說吧!」當天晚上,楊旬夢見金剛神告訴他說:「你持誦金剛經至為虔誠,為官公正廉明,平生的陰德非常廣大,能蔭子孫昌盛顯達,這是你積德的善報。你的兒子將來一定能夠貴顯,倘若參加科舉,必須改名為楊椿前去應試,我在試場中會暗中幫助他的。」得到金剛神的指示後,楊旬遂命兒子改名為楊椿赴試,放榜果然得中第六名。次年楊椿赴省試前,夢見金剛神告訴他說:「今年省試的題目是『行王道而王』,你可以預先留意,但不可洩漏出去。」楊椿遂在書坊中選出數篇好文章,詳加參閱。後來入場,果然就是這道試題,結果中了第九十六名。參加殿試完畢後,楊椿又夢見金剛神說:「你的策論寫得很好,但因不合主考的心意,被評在第五甲,我已在御榻上將你的試卷換為第一名,後日唱名時,你將大魁於天下,這是你們父子平日持誦金剛經,廣積陰德的善報。」及至放榜,果然文星高照,大魁天下。夔州太守史岩獲悉推司楊旬之子楊椿中天下都魁,非常高興,便邀楊旬前往一敘。楊旬入見後,史太守首先向他祝賀說:「令郎高中狀元!可喜可賀!行見平步青雲,你也可以辭官,回家安享清福了。」楊旬回答說:「我為吏四十年,家中並無余產,只是盡力積陰德而已。這些年來我保存了三個囊袋,請您派人拿來看看。」太守連稱甚好,立刻派人去將囊袋取來。打開之後,發現第一個裝有三十九枚大錢,第二個裝有四千多枚中錢,第三個裝有一萬多枚小錢。楊旬說:「我每次審訊囚犯,遇有死囚,加果情有可原,則改判充軍邊地之流刑,就投一枚大錢。如遇充軍之罪,視其罪行又可改判徒刑時,則投一枚中錢。如遇杖罪而輕微的,或予輕判,或予釋放,則投一枚小錢。這就是囊袋中銅錢得來的緣由。我也效法周篪實踐太上感應篇十種善業。小兒能夠僥倖及第,我想或許是我持誦金剛經,以及奉公行善所致,豈敢馬上辭官,自求安逸呢?」看完這篇故事,我們可以發現當初楊椿能夠考中狀元,絕非偶然幸致。治獄執法原當以仁恕為本,一念惻隱,尚且感格鬼神,何況楊老在四十年之間,慎刑好生,慈惠廉明,凡遇可以矜全的,無不竭盡心力;平日則虔誦金剛經,實踐太上感應篇,力行陰騭,才能感應道交。陰騭文說:「欲廣福田,須憑心地,行時時之方便,作種種之陰功。」只要誠心懇切,篤志奉行,冥冥之中皆可獲致不可思議之果報。 轉載

道證法師——菩薩戒和念佛往生的關係

道證法師——菩薩戒和念佛往生的關係 我們大家都是修念佛法門,將來要去西方極樂世界,有的人說:我們大家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好好念佛就好了,只要看淨土五經一論就夠了,何必再講菩薩戒呢?我們必須要注意,在淨土五經裡面,其中有一本《觀無量壽佛經》亦稱作《十六觀經》,在這部經中,釋迦牟尼佛開示了一段話,就是我們要去西方極樂世界,必須要修三種福,第一種福,就是要「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二種福,就是要「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意思就是要受三歸依,遵守種種的戒律,甚至要不犯威儀。所以,我們不能說修淨土宗的人,就不用持戒,因為戒律是佛教各宗的基礎。佛在這部經也已經很明顯的告訴我們,要去西方的人,應當要修三種福。「持戒」就是其中第二種的福。 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我們必須知道,我們說「念佛」,戒律就是「佛的行為」和「佛的精神」,也是佛教我們待人處事的原則、方法和規矩,我們如果是口裡念佛,但是內心違反了佛的精神,行為沒有遵守佛教我們的規矩原則,這樣和佛也是不相應的。口裡雖然在念佛,但是內心和行為等於是和佛唱反調一樣,所以我們念佛的人不要故意輕視戒律,或是故意去違反戒律,或者是故意不去研究,這樣就違反了佛的精神,也是違反了第二種的福。第三種福,是教我們「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的道理。由《觀無量壽佛經》上面這段開示,我們可以知道,戒律對於要往生的人,其實是非常重要的。在《十六觀經》上品上生這段,也講到「修行六念、迴向」也可以往生西方上品上生。「修行六念」就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由這段經文我們可以知道精進念戒也可以迴向往生西方上品上生。

浓香南瓜饭

浓香南瓜饭 -材 料- 大米2两、南瓜1斤盐少许 -做 法- 大米、南瓜备料;大米清洗干净,南瓜去皮去籽、切块备用;炒锅内倒入2汤匙食油烧至7分热,然后倒入南瓜块翻炒1分钟;倒入洗净的大米与南瓜炒匀;然后加入约500毫升清水,使其刚好没过大米;盖上锅盖小火焖15分钟;然后打开盖调入盐翻炒均匀;再次倒入开水盖上锅盖用最小火焖15-20分钟收干水分后即可。轉載

【《地藏經》中「做七」的來源與作法】

【《地藏經》中「做七」的來源與作法】 ■淨空法師 《地藏菩薩本願經。利益存亡品第七》:「若能更為身死之後。七七日內。廣造眾善。能使是諸眾生。永離惡趣。得生人天。受勝妙樂。現在眷屬。利益無量。」 這是說人死以後,在現在風俗習慣裡面「做七」,做七的來源就在此地。為什麼要做七?七要怎麼個作法,才對亡人真正有幫助?這個道理我們要懂。 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多數人死了以後不是立刻就去投胎,死了之後,祂還有一段時間,這一段時間叫「中陰」。 人道人身失掉了,還沒有去投胎,當中這一段的期間,這一段期間佛在經上講,大多數人是四十九天。七個七,大多數人都去轉世,看祂的行業落到哪一道,祂就受果報去了。 在這一段期間當中,祂每七天有一次「變易生死」,這個生死在祂來說是相當痛苦的,給祂做這些佛事,減少祂的痛苦,增加祂的福力,所以叫你在七七日內「廣造眾善」。 如果七七四十九天,天天都給祂修福,那祂的福報就大。世間人是到七天修一次,總比不修的好,實在講是四十九天之內天天要修,這才是真正的幫助,這個緣就非常殊勝。 現前家親眷屬要明白這個道理,這是自他兩利。而修福的方法,前面講的辦法好,誦經、念佛給祂迴向,這是最有利益的事情。修福,廣造眾善,這裡面包括很多很多,以誦經、念佛迴向為主。 如果祂有能力,將亡人遺留下的財物廣行布施,那祂的福報就更大了。都要我們能夠懂得明瞭,家親眷屬能夠替他做。 ~轉載

佛學文章

素食

干鍋茶樹菇

酥香杏鮑菇

孜然烤香菇

鹿茸菇炒腐竹

香菇素肉燥

蔬菜素水餃

很好吃的菇酱豆包

花生麵筋

涼拌什錦菇

易經占卜

紫微斗數排命盤

呂祖寶誥 至心皈命禮

孚佑帝君 大洞真經

巽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恆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井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鼎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蠱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大過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升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好文分享

近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