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 受 歡 迎

不斷回到初發心聖嚴法師

不斷回到初發心聖嚴法師 不論從事任何工作或行業,在時時更新的現代社會裡,轉型往往是不能避免的。要轉型,需要兩種動力相輔相成:一是決心,二是毅力。二者相加,就是想要、一定要、非要不可的動力。 當你決定轉型後,心中會有一股強烈的意念鞭策你需要轉型、願意轉型;若不轉型,便會失去希望。然後下定決心去做,不管困難有多大,都得用智慧及努力去克服它。也就是說,你決定要做的事,已經過周全的考慮,而且深信這樣的改變,會比現況更好。 已經決定要轉型就不必再猶豫了。下定決心就去做,做了以後還要繼續不斷地做下去,這和修行的態度很類似。 重新開始不是原地踏步 一般而言,學佛的時間一久,初發心的熱度就很不容易維持了。佛教徒們常說:「學佛一天,佛在眼前;學佛一年,佛在西天;學佛三年,佛已不見。」當每天的修練成為一項日常的習慣後,不知不覺就會感覺不到佛在身邊,漸漸地就會有點偷懶、懈怠,不再像剛開始的熱絡與積極。等到了學佛三年,連信佛成佛的念頭也不見了。

《金剛經》靈異錄:諸病悉除佛光照身

《金剛經》靈異錄:諸病悉除佛光照身 諸病悉除 明朝湖州唐時從有位掌上明珠,美麗端莊,穎悟過人,父母疼愛異常,不過有點遺憾的,是她的體魄,不及一般女孩子們強健,雙親為她非常擔心。 總算她在父母悉心的護育之下,慢慢地成長了。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她長大以後,就被海寧楊雲先生聘去為妻了。 楊雲的世家,也是該地的巨富。唐小姐過門後,夫妻之間,如魚得水,相親相愛,倒也過了一段相當幸福的生活。 但好景不常,楊雲一場大病之後,在醫藥乏術之下,不幸一命嗚呼了。 唐小姐受了這一個突如其來的無情打擊之後,芳軀更顯羸弱,青年守寡,這是人生最痛苦,最不幸的哀事。 因此,她對於家事,也沒精神去管理了。而楊家昔日富裕的家庭,也就從此一天天地敗落下來。後來居然窮得無以為生。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她跟隨她的叔父去住,她的叔父是服官職的。 在崇禎的初年,她跟叔父住在鳳陽的官舍裡。叔父有一個姓馬的老妾,也一同住在官舍裡。這位姓馬的善繡,尤其對於佛像繡得特別好。唐小姐非常羨慕。因為這時她在夫亡家敗之後,對於世事無常的真理,有了深切的體認。目前她不但信佛,而且吃長素了。 她平時專持《金剛經》,這時,她看馬氏的佛像繡得好,她想佛像既可繡,佛經不可以繡嗎?於是她發願願要繡一部《金剛經》。 《金剛經》的字是相當多的,想繡一部完整的《金剛經》,不是一蹴而成的。 她一針一針地差不多繡了快一半了,不知是不是因為精神不支關係,她忽然擱下來了。有一天晚上她忽然無病而卒,到天將發白的時候,她又醒過來了。 她眼睛一開,就喚著要繡,這時馬氏在她身邊,問她為什麼一醒就要繡經? 她說:“她在黃昏剛剛睡覺的時候,不知怎的,忽然覺得遍體流血,身體支持不住了,就僵臥在地上。這時,忽見一位手執錫杖的金甲大神,像泰山似的立在我的面前,那大神一振手中的錫杖說:'你還能記得繡經的誓願嗎?'我說'記得。'他又一振錫杖說:'你能繡經嗎? '我說:'我要繡。'說後,突然金剛神不見了,我也就一驚而醒。” 她自此一心一意地把《金剛經》繡完,'精巧密致,黠畫厘然'。她本多災多病的身體,這時也漸漸地強壯起來了,她既諸病悉除,更覺佛法不可思議,而益勤誦念了。 示期往生 自古以來,我國佛教徒,往往以刻經、寫經、印經送給一些與佛有緣的人去受持讀誦。這種行為,它的利益是兩方面的:接受的人,固能因讀誦而獲得身心饒益,以致於積功累德,而終成大覺;而施與的人,則因播種了智慧因與菩提樹,終必解粘脫縛,而圓成正覺。 這,並非玄妙之說,而是有實事可證的。 劉道隆的母親李太夫人,宿具慧根,她在年屆四十的那一年,就發心終生長齋奉佛。對於家事,一皆不管。日惟浸沐於佛光法雨之中。 她與觀音大士十分有緣,除朝夕禮拜外,並誦聖號千聲。 這就是她平時的日課。她做事非常有恆心,一經決定終生不改。她對規定的功課,不管氣候熱或寒到甚麼程度,總沒藉故或停或減。 除此以外,每日必讀《金剛經》一卷,作為會有歸空,以契真如實相之理。這種不著相的修為,在一般女子來說,實是難能可貴的。 她認為佛教不是自私的,自度也應該度人,她自己生活安定,能在無牽無掛的環境中,讀經禮佛,是多麼的幸運啊!然而那些資財缺乏,終日為生活忙碌的人,根本無緣接近佛法,是多麼的可憐啊! 為了這,她不惜拿出大批的金錢來,購料、僱工,刻了《金剛經》一部。然後再印送給那些沒有能力請經而與佛有緣的人去讀。刻經結緣,可以說也是她功課的一部份。 她每逢佛菩薩誕日,不但全家茹素,她自己還禮懺一天或三天。這樣的生活,大約過了有二十五年的光景。 在她六十五歲的一年,突然請了幾位和尚來家念了七晝夜的金剛。圓滿的那天夜裡,她夢見觀音大士拿了一串念珠告訴她說:'把這珠子給你,珠子的數目,就是你往生的日期。'一數,一共有五十三棵。她醒來以後,並沒有把夢中所見告訴家人,只是心中默記不忘。 到了這年五月十三日的那一天,她忽然覺得有一種預感,覺得這日子就是她生命的盡頭。於是告訴她的家人說:我今天要往生了,你(你)們大家趕快幫同我念佛,助我西行。 她的子女們,聽了她的吩咐,馬上一個個都圍坐在她的榻前,齊聲念阿彌陀佛聖號。她面向西方,在佛音繚繞聲中,端坐而逝。 別眾而逝 浙江湖州雙林鎮沈太太,溫婉賢淑,聰慧睿敏。不幸少寡,家貧,無以自活,自紡以維生計,雖苦,亦自得也。 她自嫁沈氏後,不久,以因緣成熟,即歸命佛教,秉戒持齋。從此,除紡織外,即以青罄紅魚,以慰寂寥。 她與一般佛徒最大不同處,即她所供養的,既不是本尊,也不是彌陀或藥師,而是現在、過去、未來三世佛的畫像,及檀香大士。 她對《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頗為有緣,別的她都不念,唯每日誦《金剛經》一卷,及佛名一千聲。四十餘年,寒暑不輟。 崇禎十一年,全國瘟疫流行,她的女婿張世茂,因她獨居,恐涉不測,乏人照顧,乃請岳母大人到他家中安住。這時,她已年屆古稀,不勝勞累,乃隨婿去。 臨行,任何什物未帶,只攜檀香大士以去。 張世茂以岳母奉佛,性好寧靜,特闢一樓以供其居。她既得一清淨之所,又無生活之累,乃摒除萬緣,專志念誦。 她每於日課迴向之際,必祝愿曰:'願弟子所焚之香,直達佛所。'如此三載有餘。 一日,忽空中有香,繞其所居之樓,數日不散。同時在其樓內白粉牆上,湧現三世佛像。家人及其四鄰,睹之者,莫不嘆為觀止。一時遐邇遍傳,聞而瞻禮者,途為之塞。其佛像莊嚴精妙,迥非人間雕畫所能克致。 瞻禮中,有以清淨手巾在佛像上輕輕擦拭,詎越拭其光色越顯,眾以為異。 古人說:'精誠所致,金石為開'。確為千古不刊之言。空香繞樓,佛像湧現,不都是沈太太的精誠所感嗎? 異香拂然 平常一個人死了,若在冬天,還可以多留幾天;要是死在夏天,連擱幾個時辰都不可以。早晨死的,晚上就會有異味,甚至於流污水。 這是就古代及一般沒有冷藏設備而言,若就今日少數富有的人們而言,那就大大地不然了。 他(她)們有的是錢,人一斷氣,馬上搖個電話給殯儀館,殯儀館立刻會派車把死人接去冰起來,不要說三天五日,就是一年半載也不會壞的。可是古來人沒有現代人的科學常識,不會在大熱天製成冰,所以人死了只有趕快收殮,死人在棺材裡怎麼壞,外面的活人是聞不到,見不到的。說也奇怪,古來也有人在溽暑的天氣死了不臭不壞的。 明朝譚家是當時的世宦之家,'家世貴盛'。可是譚家有一位姓嚴的貴夫人,卻毫無一點嬌慣之氣。她處在富貴之家而能過著布衣蔬食的節儉生活,非有大德,不能如此。 她在中年即皈依佛教,由此更加惜衣惜食。她以金剛法華二經以為常課。到了晚年她又持華嚴,日必一卷。除此以外,她還常常為子婦們講說經中的大意。 在崇禎五年的一個夏天,她忽然感覺有點不舒服。她自己知道這個病,不是一個普通的病,將會因此與人間永別的。他對死後的前途,已有絕對的把握,所以,她對於'死'是毫不驚懼的。 有一天,她清晨起來,沐浴更衣,然後焚香禮佛,並在佛前祝愿說:'弟子一生奉佛,果有佛緣,當令遺體不聞穢氣。' 她知道死期已至,不能再事留戀人間了。可是這件事只在她個人的內心明白,並未向家庭宣布,等到她佛前祝愿已畢,盤坐在寶座上溘然而逝以後,家人這才發覺。 大概她顧慮到,如果給家人知道,信者不免驚惶憂懼,不信者難免不竊竊私語,以為妖言惑眾。所以,她決以快人快事的截然作風,說去就去,不留影跡。 奇事真的出現了,她去世之日,正當盛暑,而她的屍體放在棺材裡七日(未封),居然顏色如生,不但沒有穢氣而且異香拂然。這種香氣,迫使飛蠅遠避,不敢靠近她的屍體。親友憑弔者,莫不嘖嘖讚歎。 由此可以知道她平日精勤誦經的功夫固然沒有白費,而她的祝愿也成功了。 這,固然可以說'人有誠心,佛有感應。'而實際則是'功到自然成'的原理啊! 佛光照身 黃伯端是建昌縣人,任南京儀制主事,性堅貞,事母極孝。他的老母黃太夫人,'賢明仁慈',信樂佛法。但她早年在信解行證四階段中,只做到'信'之一字'解'字雖然有時也約略涉及,然不求其深。 這大概因為壯年和中年時期要料理家務,同時或許也有著一般俗人的歪見,以為年紀還輕,修行未免嫌早,她忽略了'莫待老來方學道,孤墳多是少年人'的規訓。幸而她能年登期頤,否則她不是虛度一生了嗎? 古人說:'人生難得,佛法難聞',又說:'人生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若不及時把握人生,把握時機,努力為未來的人生昇華去修為,那不但辜負人生,同時也辜負已靈了。 黃老太太因為年齡給她的機會,後來的修為雖然成功了,但她早期的見解卻是錯誤的,不足為訓。 她到了晚年對於人生如早露的哲學,有了透澈的了解,同時知道佛法不是單'信'就能得救的。信了以後,必要採取實際的行動——所謂如法修行。如果信而不行,如人說食,如數他寶,既不能充飢,亦無半錢之分,有何裨益? 所以,'信'必須以行作為後盾,才能獲得實際的利益——證果。她這時全然覺悟了,不再蹉跎光陰了。她下定決心,從此以後每日誦《金剛經》及《地藏經》各一部,屏絕一切俗務,專心一意,如此者若干年。 這時已到了花落果熟的時候了,因此在一天夜裡,她夢到她在一個高高地山頂上,跏趺而坐。心曠神怡,萬念俱寂,正在寂照之際,驀然佛放光明,照觸其身,她感到身心輕安,無與倫比。醒來以後,把夢中的情形告訴她的兒子黃伯端主事說:'我往生西方的時期已經到了,你們替我準備準備罷!' 按佛光照身,是罪垢滅盡的象徵,垢污既盡,本有光明乃現,己光與佛光交互感應,然後才有佛光照身的瑞象。 受戒的時候,在懺悔堂中,傳戒師問你曾見光華瑞象否,答見。若不見光華瑞象,即不得受戒,必須退出戒壇。以此準知黃老太太的佛光照身,定必罪滅垢盡。 不久,她感到四大微有不調,但她置之不理,仍舊念誦不輟。一日經方念完,忽然瞑目端坐而逝。 這時南京城正為清兵所圍困,她逝世不久,南京城即被清攻破,其子伯端拒降,乃壯烈犧牲。其如夫人護喪歸建昌,未幾,亦感世事無常,乃結庵麻姑山嶺,薙發出家,以青磬紅魚為其生涯。一門忠孝,永傳佳話。 文:網路 ~轉載

吃飯挑剔減損福報

吃飯挑剔減損福報 昌義法師 恭敬心不僅僅是對佛、對菩薩,對人、對萬事萬物都要生起恭敬心來。你今天對佛有個恭敬心,就有功德了。你對這個人生一個煩惱的心、嗔恨心、不滿意心,馬上就抹去了功德。今天對這個人生起恭敬心,對這個狗生起嗔恨心了,你的功德又抹去了。有情無情同圓種智,就是這樣的道理。有情無情,你都要恭敬他。同圓種智是什麼意思呢?你對有情及無情恭敬了,你這個心的力量,在上面做了文章了,你這個道心增起來了。恭敬這塊石頭你也是恭敬,恭敬這個人也是恭敬。這個心態啊,慢慢地練功夫,練出一種恭敬心的功夫。飲食是我們人生最需要最厲害的,最有權威的東西。不恭敬它 古人有幾句警世語:「美食意生貪,粗食心起怒。喃喃嗜飽滿,殊不知來處。」今天吃的飯很對心意,但是你吃是吃了,心卻時時刻刻在留戀,希望每一頓能有這種飯。這個念頭是什麼呢?貪念又生起來了。貪念是什麼呢?貪念是折福報的第一利劍!要知道這個利害關係,是折福報的第一利劍,也是傷害法身慧命的利器。雖然是吃這個美食挺好,但是容易增貪心、增貪念。所以在吃飯時,不要過分挑剔,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不要因為吃飯下地獄,這樣太沒意思了!這件事情是我們每一個修道的人,都要加深對此警覺!不要說挑剔,就是生一個不滿意的心,福報就減去了一截,就這麼厲害! 我剛出家的時候,有幾個沙彌跟我師父修道,加修廟。有一天,不知是誰,有個兩三粒米,掉到洗碗池子裡邊,被師父發現了,我從沒有見過師父這樣的罵人,你們糟蹋糧食,造大罪過,發了一頓火。後來師父給我們講:五幾年沒有飯吃,餓死了多少人吶!師父講,他家裡因此也餓死了幾口人。所以我們要珍惜糧食,糧食是絲毫都不能糟蹋啊!我們在齋堂吃完飯,為什麼要把碗涮一涮呢?這叫惜福,珍惜福報啊!你別看涮碗這一點點小事情,一個是惜福,一個是增長美德。功德就是在心上建立起來的,心上不建立功德,修行哪一天能成佛?哪一天業障能消掉呢? 我們要點點滴滴地、觀察起心動念,建立起自己的功德心。不能見到飲食不對口味就生煩惱,生起煩惱不要緊,長期這樣,現實的身心要生病,過後的身心,就要墮落到惡道。貪心,餓鬼道;嗔心,地獄道;今天不合口味,心裡生煩惱,就帶出了一種嗔恨心。希望吃好的叫貪心。貪、嗔這兩種心,從哪裡生起來的呢?有定力的人,有智慧的人生不起來,這是從愚痴心生起來的。貪、嗔、痴,三毒悉具。古人說:「人生一飯間,貪嗔痴悉具,智者當思維,莫為餺啜誤。」餺啜兩個字,餺指美好的、好吃的東西,啜是好喝的。莫為吃喝誤,誤什麼呢?誤你這一生啊!在別的上面誤了還好一點,專為吃喝誤了前程,誤了道業,太沒意思! 修行把持好身心,這不是小事情,增長道業、增長福報,饅頭、稀飯上來了,我們對它合個掌,合掌幹什麼呢?恭敬,思來處。這個來處,是廣大的勞苦大眾用血汗換來的。合掌是思來處恭敬。由此,恭敬心就生起來了,還有什麼理由去挑剔呢?什麼好,什麼不好,什麼好吃,什麼不好吃,沒有了!所以要好好地學,把道業增長起來。在任何地方,任何時候。在吃飯的時候,問你這個菜做得咸不咸,正好。甜不甜,正好。好吃不好吃,好吃。這就行!就這幾句話讓人歡喜、讓人喜歡。一個是你的福報、你的智慧由此而增。聰明人要辦聰明事,不聰明的要學聰明,這才行,這就叫定慧圓融,心散亂才容易生出貪嗔痴。一頓飯的功夫,貪、嗔、痴出來了,太划不來了。古人說,智者當思維,莫為吃喝誤。講得太肯切,一語道破! 修行,多聽一聽古人的教訓、古人的訓導,加以警覺。多少年來,我在吃飯的問題上,談過這些問題。為什麼要談呢?很重要的事情,你不談了,往往道心增不起來,因這一頓飯迷迷糊糊地不知不覺就墮落了。為什麼墮落?我念佛也念得很多,善事情也做得不少,為什麼會墮落呢?就因為你吃飯有問題,不要看你念經念得多、念佛念得多,在吃飯的問題上你突破不了,就要出大問題!修行人要知道,我們的身體、錢財、一切的物品都可以放下。為什麼嘴上的這一點口味放不下呢?要長期思念,來回去想,慚愧至極呀!你能吃,我也能吃,為什麼不能吃呢?別人能吃的,我一定也能吃,只要什麼呢?它這個飯不起不良反應,有的人有過敏性,有可能吃辣椒,滿身發癢不好受,這有可能的,有過敏性的這可以。有的人吃蘑菇也過敏,吃了生病情有可原。要是不過敏,單為口味去挑剔,這就是真病。貪心上面的病,這個病必須要去掉。 古人教訓我們,一頓飯的功夫生出來貪嗔痴。沒有智慧,不去想這件事情的利害,你就是往下道跑。念佛的人,念念生智慧,念念懂得迴光返照。不要認為,我念佛了,就應該吃點好的,不能這樣想。念佛了,要隨緣;念佛了,不要給大家添煩惱;念佛了,要讓大家生歡喜心;念佛了,要給所有的人做一個好樣子。這才是真念佛人!我們大家,爭取做一個完完美美的、真正的念佛人! 轉載貼文

虛雲老和尚:覺清淨,早已不是清淨!怕落空,已經墮在有中……

虛雲老和尚:覺清淨,早已不是清淨!怕落空,已經墮在有中…… 初用心的難易 初用心難——偷心不死 初用心的通病。就是妄想習氣放不下來。無明。貢高。嫉妒。障礙。貪嗔痴愛。懶做好吃。是非人我。漲滿一大肚皮。那能與道相應。 或有些是個公子哥兒出身。習氣不忘。一些委屈也受不得。半點苦頭也吃不得。那能用功辦道。他沒有想想本師釋迦牟尼佛。是個什麼人出家的或有些識得幾個文字。便尋章摘句。將古人的言句作解會。還自以為了不起。生大我慢。遇著一場大病。便叫苦連天。或臘月三十到來。便手忙腳亂。生平知解。一點用不著。才悔之不及。 有點道心的人。又摸不著一個下手處。或有害怕妄想。除又除不了。終日煩煩惱惱。自怨業障深重。因此退失道心。

[胎教—眉清眼秀、笑口常開]

許太太年三十五歲,住在香港鴨脷洲區。 許太太自幼跟隨祖母生活,祖母虔誠拜觀世音菩薩,善良助人為樂,施 醫贈藥,為人排難解紛,在祖母的薰陶下,耳濡目染,許太太三歲開始拜觀世音菩薩,篤信因果,為人正氣、堅強、樂觀,待人忠厚、真誠、熱情。十三歲離開祖母來香港定居。每次返回家鄉探望祖母,老人家叮嚀說:「別的東西都不要買,只要藥品,可以送給鄰里。」可見祖母對她的身教是一貫的,行善助人為第一要務。 許太太結婚後,懷孕初期,見公司裏的一尊彌勒佛像笑容可親,心想希望孩子出生,也像彌勒佛一樣,臉上顯露着微笑那麼和譪可親。於是不揣冒昧地要求老板,允許她把佛像請在自己的辦公桌上,老板很爽快的答應了。從此,每一天上班,許太太面對着微笑的佛像,暗自對懷裏的孩子說:你看媽媽上班多麼開心,臉上在笑,心裏也在笑。就這樣與彌勒佛相處了將近十個月,天天都是充滿喜悅的笑容。 許太太聽友人說,懷孕期間,聽古典音樂,可以陶冶性情,將來孩子出生後健康易養。許太太平時喜歡聽佛曲梵樂,心想佛菩薩慈悲的梵樂,比古典音樂更好,所以每天下班,回到家裏就播佛曲聽梵樂。許太太懷孕期間,就是這樣清靜愉快,滿懷着幸福的心情,迎接小生命的來臨。 期待以久的分娩時刻到了,嬰兒順利出世,而且真的如願以償出現奇迹,嬰孩微笑着來到人間,多年來許太太堅定的信念,今天終於得償所願,那份感恩和幸福的心情無法用語言表達。 正如普門品所說:「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眾人愛敬。」 女兒芷榛長得眉清目秀,臉上整天都是像彌勒佛一樣可愛的笑容。三歲的時候跟媽一起唸南無阿彌陀佛的聖號。每天上學的時候,都會唸南無阿彌陀佛,禱告今天好天氣,讓我開開心心上學。在游泳班學游泳,由於芷榛自幼畏水,不敢下水,媽媽鼓勵說:「別怕,你身上帶有觀世音菩薩玉佩。」不久之後,芷榛很高興的告訴媽媽,她會游泳了,習游班的成績表上,芷榛游泳成績是二百五拾公尺,真是不敢相信。這時候芷榛告訴媽媽,她會游泳的秘密,每次下水的時候,都會唸南無阿彌陀佛,就一點都不怕了。在班裏面,小朋友們爭玩具吵架,她把自己的玩具讓給同學,並且勸解大家一齊玩才開心。老師稱讚說,從未見過像芷榛這樣懂事明理的好孩子。在家裏,爸爸媽媽有時爭執,說話大聲,她勸爸爸媽媽說話溫和些。如果爸爸媽媽吵架的時候,勸解無效,她會抗議的說:「我不想成為破碎家庭的孤兒!」年幼女兒的心聲,令父母之間的火氣立即冰消瓦解,應該珍惜家庭每時每刻的美好時光,家庭的糾紛,因為愛女的智慧而逐漸消除磨擦。 每逢媽媽帶芷榛去佛寺拜觀世音菩薩,她都會事先要求媽媽為她準備好 輔幣(硬幣),她親手把輔幣放進功德箱。去年和今年隨媽媽到普陀山朝聖(因為普陀山寺廟多),許太太事先兌換幾佰元輔幣,便於屆時芷榛要捐入功德箱。芷榛連續兩年在梵音洞看見觀世音菩薩,而今年更加特別,菩薩的衣裝是金色的,閃閃發光,慈祥地對她微笑,清楚分明。今年在普 陀山上的第二天,芷榛從爸爸手中得到一本佛經,當中有心經、白衣神咒、準提神咒,她坐下來一面看一面讀。第二天,芷榛竟然朗朗地背誦心經、白衣神咒、準提神咒。經文中有許多梵音,一個七歲的小女孩能夠讀經文、背誦經文,真是令人不可思議。芷榛與佛如此有緣,有這樣的慧根,是有其原因的。俗語:「母親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許太太懷孕期間,上班對着微笑的佛像,回家聽佛曲,十個月裏眼、耳、心連成一片的良好胎教;再配合女兒出世後,天天目睹母親拜佛唸佛的身教,一顆菩提種子,已經深植在幼小的心靈裏了。使芷榛一天天健康地成長,聰明、活潑可愛,給全家帶來無比的歡樂。許太太為了照顧家翁和芷榛,辭去工作。但是天天掛念着公司裏那尊彌勒佛像,最後鼓起勇氣,打電話懇求老板娘,允許她請彌勒佛回家供奉,老板娘見許太太那麼虔誠,也就同意了。所以現在家中供奉觀世音和彌勒佛,播放佛曲梵樂,每天神檯上的大悲水供奉了,就給芷榛飲。 二零零五年是許太太連續第四年赴普陀山朝聖,說來有段因緣。二零零零年,是許太太一生中最苦難的一年,先是自己的父親中風,接着二十幾天後,丈夫心臟病發,入院做通波手術,再過二十幾天家翁中風。短短兩個月裏,三個親人病倒,這種令人心碎的沉重打擊,一般人是無法承受的。堅強的許太太,深信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必定會幫助她渡過這段最黑暗的日子,她虔誠地跪在菩薩前發願,禱告菩薩庇佑三位病人平安渡過危難,她要親赴普陀山答謝佛恩。不久,丈夫恢復健康上班了,父親和家翁也穩定下來。由於當時時間不許可,所以延至二零零二年才赴普陀山答謝佛恩。這年與丈夫、女兒,一家三口一起去普陀山朝聖。 許先生以前是無神論者,自從乖巧的女兒出世,自己心臟病痊癒之後,深信佛教的因果論,親赴普陀山拜謝觀世音菩薩,發心行善積德,捐款助印善書。 許太太的虔誠,以身體力行感化了丈夫,真是難能可貴。因而給了她很 大的鼓舞,下一個目標是度家翁。家翁中風後,併發痴呆症,在老人院裏常罵人又不合作,工作的姑娘們都怕他。於是許太太耐心地教他唸阿彌陀佛聖號,家翁很快就上口了,不停地唸。不久,奇蹟出現了,忽然間脫口而出念救苦救難「觀世音」,大慈大悲保佑大家平安。現在家翁的情緒安靜下來,姑娘們都讚他變乖了,更奇怪的是,姑娘們的名字,他都能夠逐一叫出來,這麼大的進步,大家都感到不可思議。 俗語說:「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許太太的虔誠,度化了女兒、丈夫、家翁,感恩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的 大威神力,我們慶幸人世間有如此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時刻在尋聲救苦,解脫我們苦難。像許太太這樣的事例,做到信、願、行,獲得觀世音菩薩的感應。 家家觀世音 作者:中華道德學會編著

每天花三分鐘、五分鐘供養地藏菩薩,功德也是不可思議的!

每天花三分鐘、五分鐘供養地藏菩薩,功德也是不可思議的! 因為哪怕你不怎麼誦經持咒,僅僅每天花三分鐘、五分鐘供養地藏菩薩,功德也是不可思議的,也會消業增福,所求如意。 根據經典和現實的案例,供養地藏菩薩的功德是非常廣大的,因此我常勸人,如果有條件,要供養地藏菩薩,沒有條件,也當想辦法創造條件。 在《地藏菩薩像靈驗記》中又有記載:唐代簡州金水縣鄧侍郎,素來信佛。有一天他在路上,看見一根折斷的手杖頭上刻有和尚形象,撿回家供在佛堂里。 過了兩三年,他患急病死去,心胸部還微有熱氣,家人不敢裝殮。過了一晝夜,他蘇醒了,流著淚說道:「剛死的時候,兩個騎馬的帶我進一座大城門,來到閻王殿前,看見殿前有無數的披枷帶鎖的人。閻王正在發怒要斥責我。 這時有一位面貌端莊的和尚(地藏王菩薩),來到殿前,閻王恭敬下座,合掌跪拜,問道:「大聖,何故突然前來?」和尚說:「侍郎是我的施主,你應當赦免他。」

佛學文章

素食

干鍋茶樹菇

酥香杏鮑菇

孜然烤香菇

鹿茸菇炒腐竹

香菇素肉燥

蔬菜素水餃

很好吃的菇酱豆包

花生麵筋

涼拌什錦菇

易經占卜

紫微斗數排命盤

呂祖寶誥 至心皈命禮

孚佑帝君 大洞真經

巽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恆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井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鼎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蠱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大過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升卦的基本運勢與卦義

好文分享

近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