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訓》榜上有名張畏岩

0
1315

榜上有名張畏岩

心照 明倫月刊

《了凡四訓》中記載,在明朝,江蘇省江陰市有位讀書人名叫張畏岩,學富五車,善於寫文章,在文藝界頗負盛名。

萬曆甲午年,張畏岩到南京參加三年一次的科舉考試,寄宿在一間寺院。等到放榜那一天,張畏岩和許多人擠在榜單前,仔細搜尋自己的名字,沒想到竟然榜上無名。張畏岩非常不滿,破口大罵考官沒有張大眼睛仔細看,漏失人才。

就在張畏岩大發脾氣的時候,旁邊有一位修道之人微笑以對。張畏岩正愁無處發洩心中的憤懣,馬上把矛頭轉向這位道人,怒氣沖沖地瞪著他。

不料,道人甚至火上澆油地說:
「我看吶~你這位讀書人寫的文章必定不怎麼樣啊!」

張畏岩更加生氣地反駁:
「你又沒看過我的文章,怎麼會知道我寫得不好?」

道人氣定神閒地說:
「我聽說,寫文章貴在心平氣和,溫和平順的涵養是寫出好文章的關鍵。今天聽你如此責罵他人,不平之氣強烈旺盛,如此急躁,文章又怎麼可能有好的表現呢?」

張畏岩畢竟也讀了很多書,聽道人這一番話直指要害,便謙虛受教,打從心裡信服,更進一步向前請求道人指導。道人說:「科舉考試是否能夠及第,完全在於有沒有考中功名的命;如果命中注定沒有名分,即使文章寫得再好也沒有幫助,必須憑藉自己尋求轉變。」

張畏岩不是很明白,又問:「既然是命中注定,怎麼樣才能轉變呢?」道人繼續說:「人的命數雖然是上天造冊審理的,但建立命運的卻是我們自己。如果能夠致力於善行,廣泛地種植福田、默默地累積功德,又有什麼福氣無法求得呢?」

聽了道人的這番話,張畏岩皺著眉頭嘆了口氣說:
「我只不過是貧窮的讀書人,哪有什麼能力做這些事啊?」

道人緩緩地開導他:
「所謂的做善事、積陰德,都是從心開始發動。如果能夠常常心存行善積德的念頭,那麼產生的功德可是難以估量的啊!而且像是『謙虛』這條德目,完全不用花費金錢就能實踐,你怎麼不試著反躬自省,反而責怪考官呢?」

張畏岩慚愧地低下頭思考,覺得道人說得很有道理,也確實能夠落實生活,從此以後收斂自我、把持操守,秉持著道人的指示勤加修身養性,常存善念、多行善舉,品德福報於是日日增厚。

三年後,張畏岩做了一個夢,夢中他走進一幢高樓,看到了一本名冊,竟是今年科舉錄取的名單。張畏岩好奇地拿起來一頁一頁的翻看,發現其中有許多行空了下來。張畏岩覺得很奇怪,疑惑地詢問旁邊的人說:「這一本是今年科舉錄取的名冊吧?為什麼缺了那麼多名字呢?」那人詳細地為張畏岩解說:「科舉,不只是人間的考試,陰間每三年也考核一次,必須平日積累德行,且沒有過失的人,名字才會列入名冊。前面那些缺空,都是本來應該會中試的人,但因為近來行為有所缺失,所以被刪掉了。」

那人接著又翻了幾頁,指著其中一行空格說:「你這三年來,能夠非常謹慎的節制自我、修養身心,或許能夠補上這個空缺,希望你潔身淨意,自重自愛。」在這次的科舉考試,張畏岩果然上榜,考中第一百零五名。

從這件事情來看,舉頭三尺確實有神明在審核著人們,而想要趨吉避凶,別無他法,就是要從自身尋求轉變。必須約束自己的心念、行為,一絲一毫都不能夠得罪天地鬼神;此外,也要恭謹謙下,虛心隨和地對待人事物,使天地鬼神時時愛憐照護我們,如此才是得到福氣的根本。

平素氣焰盈盛的人,必定沒有寬宏的氣度,無法走得長遠,縱然一時發達,終究得不到什麼益處。稍微有點見識的讀書人,必定無法容忍自己心量狹窄,因而推拒了福德啊!何況謙沖自牧,能有更多的機會得到指教,如此一來,得到的好處就無有窮盡了,這是想要進德修業的人,絕對不能缺少的態度。

孟子說:「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孟子對齊宣王說,如果君王非常喜愛音樂,而能夠從喜愛音樂這一點推己及人,與民同樂,用喜愛音樂的心治理國家,那麼齊國大概也能因此興旺繁榮吧?對於追求功名也是如此,想要登科中舉,必須修養身心、積德行善,從自利延伸擴展到利他,便可轉變命運,更能讓自他都得到利益,這才是真正的富貴啊!

(改編自《了凡四訓》)

評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