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聖寺 |《六祖壇經》中的這108字,誰記住誰得福

0
1342

三聖寺 |《六祖壇經》中的這108字,誰記住誰得福

在《六祖壇經》中,關於在家人要如何修行,六祖大師為眾人說了108字的無相頌:

1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
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
若能鑽木出火,淤泥定生紅蓮。
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
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
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無相頌是讓大家依此修行的,不是讓大家天天念的,是一定要依此修行,如果能依著這個頌詞去修行,就像天天跟我在一塊兒一樣,如果不依此修行,出家也沒有什麼利益。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參禪

前面這兩句大家一定不要會錯,這裡說的是究竟義,就是持戒的究竟義。持戒就是為了防止我們種種的貪染,種種的損害眾生、損害自己的法身慧命。

那麼眾生為什麼會貪染?就是因為心不均平,於境界上妄生分別,所以才會貪染,所以持戒真正的究竟義就是心平,於諸法平等,你就不會強分彼此、強分是非善惡,而去取著貪染。這就是持戒的究竟義。

參禪的究竟義就是行直,心口如一,不離自心,這就是行直。真正參禪的妙用就在這裡,時時不違法性,不違背祖師大德和諸佛菩薩的教導,止於道而不是趨於道,這就是行直。

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

這就又回歸到我們腳下的功夫。學佛的人首先要知恩報恩,要懂得孝養父母,恭敬眾生,尊師重道。義則上下相連,遵從道義的話,就是要憐憫一切的眾生,要發願利益一切眾生。

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

行禮讓的話,大家都會和睦。如果遇到事情能修忍辱,就不會出現不和合,出現爭論,所以中間這四句講的是基本的人倫道德,一個人如果做不到這一些,修人天乘的法都得不到受用,更何況是修無上頓教最上乘的法。

若能鑽木出火,淤泥定生紅蓮

鑽木出火就比喻精進,鍥而不捨地精進,如果能夠這樣精進地修行,那麼淤泥定生紅蓮,就在五濁惡世當中,我們像一朵紅蓮一樣,不染於世間,超勝於世間。

苦口的是良藥 逆耳必是忠言
改過必生智慧 護短心內非賢

我們可以看到六祖大師說的這些偈頌,都特別平實,特別容易理解,但是對我們來說也特別難行,為什麼?

因為眾生就是這樣,我見、我慢、我愛、我痴,種種顛倒熾盛。苦口的是良藥,但我們未必願意喝;逆耳的是忠言,但我們未必願意聽;改過必生智慧,但我們不太容易改;護短心內非賢,但我們經常容易護短。

古人聞過則喜,今人大多都是聞過則怒,不願意聽別人說我們不好,不願意接受別人的批評,這樣就沒法修行了,我們時時把一個「我」放在前邊,怎麼修行呢?

有「我」就不能解脫。「我」是一切輪回顛倒、惑業顛倒的根本。所以六祖大師的話,雖然平實、雖然簡單,但對於我們修行來說,卻不是這麼容易做到。

日用常行饒益 成道非由施錢

我們日用當中常常想著要自利利他,要做佛事。什麼是佛事?佛事不是找師父們念念經、灑灑淨、開個光,叫佛事 。真正的佛事就四個字:自利利他。

就是以法自利 ,以法利他。這就是常行饒益。

如果離開了法,就只有善行而沒有智慧,不能智悲雙運。這樣帶來的利益,也僅僅像梁武帝所修的福德一樣,僅僅是人天有漏的小果。

所以,大乘菩薩的行持要智悲雙運,要識得根本,要不離法、不離法性、不離法義,才能做到日用常行饒益。

成道非由施錢。成道不是看你佈施了多少錢,做了多少事。

老子在《道德經》裡面說:為道日損,為學日益,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修道不是在增加什麼,修道是在做減法,損的是煩惱、是無明、妄想、執著,這是一個修行的方向。

修行不是我增加了多少,我有多少名聲、我有多高地位、我有多少財富、我有多少信眾,這些東西恰恰是生死輪回的系縛之法。

就是這些東西把我們綁住了、捆住了,我們就是因為貪著世間的名聞利養,所以生死不了。

此大家要知道怎麼樣才叫成道,成道要修功德,功德在法身當中,功德不在相上,因此成道非由施錢。

菩提只向心覓 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 西方只在目前

六祖大師也很謙虛,講了這麼多,最後話鋒一轉,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其實就是告訴我們,修行不要好高騖遠,不要談玄說妙,修行就是老老實實地反觀自心,調伏自己的習氣、妄想,反省自己的過失,改正自己的過失,改過必生智慧,智慧是這麼生起來的。

不改正過失,雖然你很聰明,但是不叫智慧,那都是我執、我見的顛倒。

評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