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西方三聖?

0
12171

何謂西方三聖?

何謂西方三聖?西方三聖又稱彌陀三尊,指的是西方極樂世界三尊主要的佛菩薩,即教主阿彌陀佛和他的左脅侍觀世音菩薩、右脅侍大勢至菩薩。造像上,三者皆在蓮座上,蓮象徵出淤泥而不染。三者塑像或畫像為修行淨土宗者禮敬的對象。西方三聖之手持金剛台、紫金台、金蓮華、七寶蓮花等。都詳載《觀經》中,特徵昭著。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教化眾生的導師,梵語「阿彌陀」,中文稱「無量」,因為阿彌陀佛光明無量、壽命無量,所以號阿彌陀,按《無量壽經》之記載:在過去久遠劫以前世自在王佛時代的世界中,有一個國王聽聞了世自在王佛的說法後,內心充滿愉悅喜樂,發起趨向無上菩提正覺的真實向道之心。放棄國土捐捨王位,出家作沙門,名為「法藏」。恭敬前往世自在王佛處所,請求佛陀開示說法,當時世自在王佛,為法藏比丘廣泛地說出二百一十億諸佛世界,及其世界中天、人之善惡行為,國土之粗劣惡濁或善妙殊勝,並應法藏比丘之願,將所有國土的情況全部顯現給他看。

當時法藏比丘,聽聞佛所說的莊嚴清淨國土,並且承佛的大威神力而都親眼目睹之後,起發了無上殊勝的願力。在長達五劫的時間,思惟修習選擇攝取了莊嚴佛國利益眾生的清淨行願,如是思惟修習之後,親往世自在王佛處所發下了四十八大願。法藏比丘建立此四十八大願之後,專一志向投注心意於莊嚴勝妙國土。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者,如其一願,設使我當得成佛時,我國土中,仍有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者,我即不取無上正覺(佛的果位);其二願,設使我當得成佛時,我國土中,諸天、人民,壽命終結之後,仍然墮落經歷三惡道者,我即不取無上正覺;其三願,設使我當得成佛時,我國土中,諸天、人民,不全部具足金色身者,我即不取無上正覺;凡四十八願。

據《無量壽經》中載:「是故無量壽佛號無量光佛、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對光佛、炎王光佛、清淨光佛、歡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斷光佛、難思光佛、無稱光佛、超日月光佛。」

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其譯名竺法護譯「光世音」菩薩、鳩摩羅什譯「觀世音」菩薩,玄奘譯「觀自在」菩薩,通用的為羅什的舊譯。傳唐朝時因避諱李世民,而略去”世”字,簡稱觀音。

在佛教中,觀世音菩薩現在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薩,同大勢至菩薩一起,是阿彌陀佛身邊的脅侍菩薩,並稱「西方三聖」。在過去無量劫前曾經有佛,號「觀世音佛」,菩薩為其弟子,由彼佛授其名亦為「觀世音」。又在於過去無量劫中,菩薩已究竟成佛,名號「正法明如來」,釋迦牟尼佛亦曾經是他的弟子。由於他的大悲願力及所發菩提心,為了安樂一切眾生成就一切眾生的道業,故仍然示現為菩薩。因她以救苦救難為己任,故在民間的影響極為深遠。

觀世音菩薩得名的由來,諸經主要有三種記載:

一、由宿世悲願得名。《悲華經·受記品》謂菩薩在遠古因地修行時期,因發大悲誓願而蒙寶藏如來授記:「善男子,汝觀天人及三惡道一切眾生,生大悲心,欲斷眾生諸煩惱故,欲令眾生住安樂故,善男子,今當字汝,為觀世音。」

二、以修四自利得名。《楞嚴經·耳根圓通章》謂菩薩自述,往昔恆河沙劫前,師事觀世音如來,以聞思修,入於正定,觀世音如來「嘆我善得圓通法門,於大會中,授記我為觀世音號」。

三、由證果利他得名。《法華經·普門品》謂釋迦牟尼佛就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的提問答復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話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大勢至菩薩

大勢至菩薩,又稱得大勢菩薩或大精進菩薩,簡稱為勢至。大勢至是梵文的意譯。音譯為”摩訶那鉢”。據《悲華經》卷二稱,刪提嵐世界的無諍念王有一千個兒子,長子名不眴,次子名尼摩。後無諍念王成佛為阿彌陀如來,不眴太子為觀世音菩薩。而尼摩太子則成了大勢至菩薩。

大勢至菩薩在中國民間信仰中的影響要遠遜於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幾乎沒有單獨供奉的。其形象據《觀無量壽經》載,身放紫金色光,法相與裝飾皆同於觀音菩薩。二者的主要區別是大勢至菩薩頭上的寶冠有定瓶為標誌,而觀音菩薩頭上的寶冠則以一小化佛為標誌。作為阿彌陀來迎時的隨侍時,觀音菩薩手拿金蓮台,大勢至菩薩則合掌。

大勢至菩薩舉足行路時,十方世界的一切都會震動,而當大地震動的地方,會生出五百億寶華。一寶華都顯得高尚莊嚴,其莊嚴就像極樂世界一般。大勢至菩薩坐下來時,首先七寶地面會一時為之搖動,然後逐漸擴展,下至金光佛國,上至光明王佛國都震動起來。上下兩國土之間出現塵數般無數的三尊之分身,全部都雲集到極樂國土,充塞整個空中,坐於寶蓮花座上。據《阿喇多羅陀羅尼阿嚕力品》載,觀世音、大勢至菩薩二大菩薩俱呈純金色白焰光,尊右手執白拂,尊左手執蓮花。

大勢至菩薩以獨特的智慧之光遍照世間眾生,使眾生能解脫血光刀兵之災,得無上之力量,威勢自在,因此,大勢至菩薩被認為是光明智慧第一,所到之處天地震動,保護眾生,免受邪魔所害。

供養西方三聖有七般佈施:一為和顏施,對於別人給予和顏悅色的佈施;二為言施,向人說好話的佈施,存好心做好事做好人說好話,並勉人切實力行;三為心施,為對方設想的心,體貼眾生的心的佈施;四為眼施,用慈愛和氣的眼神看人;五為身施,身體力行幫助別人;六為座施,讓座給需要的人的佈施;七為察施,不用問對方就能察覺對方的心,並給予相對其所需的方便的佈施。

轉載

評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