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小常識 | 居士五戒

0
1327

佛學小常識 | 居士五戒

戒律常被誤解為束縛,其實不然。
戒律指適當的行為,持戒是在適當的時候做適當的事,從而避免給自他帶來傷害、痛苦。

戒也並非像有些人認為的是佛陀根據自己的好惡,硬性制定的律法,沒多少理由地規定必須這樣,不准那樣。
佛教戒律完全不是如此。
當年佛陀通過智慧和神通看到有些行為會造成惡性後果,使人遠離安樂並障礙解脫。
出於悲心,佛陀為大家開示了行為取捨的道理。
這就是戒律的由來。
制定戒律是為了幫助眾生斷除煩惱,滅諸過失。

眾生持守戒律的能力有強有弱,佛陀因而製定了不同的戒律,使眾生得以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和能力,有選擇地受持,可以受一條、受多條,也可以受一天、受一生。

1、什麼是居士五戒

居士五戒,戒的是殺盜淫妄酒,是釋迦牟尼佛為在家修行的弟子制定的戒律,居士五戒的內容在顯宗和密宗裡沒有什麼區別。
一般先守持不飲酒戒,在此基礎上,根據自己的情況,守持一條其他的戒律,比如不殺生等,這叫一戒居士。
在此基礎上,如能再守持一條戒律,如不妄語等,叫二戒居士;如果再能守持一條不偷盜等戒律的話,就叫多戒居士;再能守持不邪淫等戒,就叫圓戒居士。
如果還能戒除不淨行,就叫梵行居士,這也是最接近出家人的戒律了。

(1)不殺生

不殺生不僅是佛教的戒律,有些殺生行為世間法律也不允許,在家居士應該都可以受持這條戒律,做到不難。

若有明確的殺害動機,有具體的殺害對象,實施了殺害行為,並結束了對方的生命,就構成完整的殺生行為,若未懺悔清淨此惡業,則須承受完整的殺生果報。
沒有親自實施,但指使他人實施殺生的行為,斷眾生的性命,也屬於殺生,過失一樣。

吃藥墮胎,殺死胎兒,這也是殺生,和殺人一樣。
認為胎兒還沒出生,看不到、摸不著,所以墮胎不算殺生,這在佛教裡是錯誤的觀點。

(2)不偷盜

盜戒規定得非常細微,它的對像是所有不屬於自己的財產,包括個人財產和公有財產,即有主財產。
對不屬於自己的財物生起盜取的心,實施了盜取的行為,使這些財物離開了本來所屬的地方,並且價值超過一定的數額,就破盜戒。
自己生起盜心,教他人去實施盜的行為,也破戒。

做生意時,故意欺騙對方、騙取錢財或者偷稅漏稅、偽造發票等等,這都破盜戒。

對於盜戒所確定的數額可能有不同的說法,但都非常細微。
守持盜戒有一定難度,在受持這條戒之前,一定要仔細觀察自己,根據自己的情況決定是否受持。
能夠守持的話,可以受戒,不過老年人應該都能受。

(3)不邪淫

邪淫指與合法配偶以外的人有不淨行,與合法配偶,在白天等不正當的時間、以不正當的方式或在佛像、佛經、佛塔等三寶所依的旁邊等處行不淨行,女性生理期間或者在守持八關齋戒時做不淨行,也破戒。

(4)不妄語

居士五戒當中的妄語指大妄語。
以欺誑之心,說一些自己本沒有的功德和事情,比如沒見到本尊或佛菩薩,沒有神通,卻對別人說自己見到了本尊,說自己有神通,這是大妄語。
出於各種原因打其他妄語,也有很大的過失,但只有說大妄語時,才破居士戒。
妄語必須是對人說,存在欺誑之心,並使他人聽到。

大家都是正常人,不會在別人面前胡說八道,而且即使你對別人說自己有神通、見到了本尊等等,稍微有點智慧的人都不會相信你說的話,所以何必去說呢?
不打妄語這條戒律應該很好守持。

(5)不飲酒

酒戒裡指的是所有的酒類,受持了這條戒律後,只要飲一滴酒就會破戒。
釋迦牟尼佛說過喝一滴酒都不是佛弟子。
你高興也好不高興也好,佛陀就是這樣說的。

酒的定義是什麼呢?
在《大智度論》卷十三中講道:“若干若濕,若清若濁,如是等能令人心動放逸,是名為酒。一切不應飲,是名不飲酒。”

《四分律》中列舉了飲酒的過失:“佛語阿難,凡飲酒者有十過失。何等十?一者顏色惡。二者少力。三者眼視不明。四者現嗔恚相。五者壞田業資生法。六者增致疾病。七者益鬥訟。八者無名稱,惡名流布。九者智慧減少。十者身壞命終墮三惡道。阿難,是謂飲酒者有十過失也。”

2、守持居士戒對我們的利益

(1)末法時期守戒很難但功德很大

末法時期眾生貪嗔癡煩惱粗重,守戒很難,但功德也大。
釋迦牟尼佛說過,末法時期守持一天清淨戒律的功德,比佛陀在世時守持二百五十三條比丘戒的功德還大;以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供養十方三世諸佛的功德,不如在末法時期守持一天清淨戒律的功德。

在釋迦牟尼佛教法下即使只受一條居士戒,在不破戒的前提下,即使沒能精進修行,最遲也會在賢劫第五佛彌勒佛示現成佛後出世轉法輪時,成為首批眷屬而從六道輪迴中獲得解脫。

一個認真持戒的人,人天護法常衛其左右,遣除惡緣,令不受侵害,所以憑自己能力所及盡量持戒,不用擔心這樣做會給自己帶來損惱。

(2)持居士戒也是在修身處世

不殺,體現的是仁愛的精神。
遠離不予取的行為,不是自己理所應得的,不與取,這是義。
世人所說的不取不義之財便是這個道理。
不邪淫是禮。
不妄語是誠信。
飲酒會擾亂神智,讓人失去控制力和覺察力,導致行為顛倒、言語失常,這是不智。
由此可見,持居士戒也是在修身處世。
如果能在出離心的攝持下持這些戒律,那麼不僅積累了人天福報(養成賢善的人格,受人尊重信賴,受用豐足),而且還創造了解脫輪迴、徹底止息痛苦的因緣。

有了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身心便會逐漸調達,這時才有定的可能。
定指不為所動,這實在是現代社會的人很需要的一種素質。

如果一個社會裡大多數成員都相信因果、去惡行善、有精神信仰,那麼社會矛盾、社會問題會減少,整個社會的氛圍會越來越安寧有序。

3、工作中難免交際應酬,又怎樣守持不飲酒等戒律呢?

現在人們的觀念也在慢慢改變,生意上、工作中的好夥伴、好同事不一定非要是酒肉朋友,喝酒吃肉或許能成一時的事,但長遠來看,更重要的是你的辦事能力、人品,你要是一個值得信賴、認真做事、肯替別人著想的人,能幫助對方達成願望、獲得利益,這樣人家才願意跟你長期合作共事,哪怕一時無法合作,也會把你當朋友。
世間做事說到底是做人。
做人好,自然左右逢源,成事不難。
至於那些不懂得尊重別人的選擇、凡事酒肉開道否則就跟你翻臉的“朋友”,少幾個也不是壞事。
人生的路既長且寬,失之東隅,焉知不會收之桑榆?

——恭錄自 希阿榮博堪布
《寂靜之道》第二部 修行綱要 別解脫
《透過佛法看世界》輯二 個人修行與社會生活

評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