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什麼起心動念,就感召什麼業果!

0
8739

你是什麼起心動念,就感召什麼業果!

一切眾生心想異故,造業亦異,

由是故有諸趣輪轉。

——《十善業報經》

因為眾生起心動念各不相同,所以所感業果也各不相同,由此而入於六道,輪轉不止。生死輪回之因無非當下一念,善惡彰然,因果不爽。

起心動念 不離因果

是什麼驅使眾生六道中輪回?為何說「心能造業」、「心能轉業」?

由於眾生的心念差別,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不同,所造的業力千差萬別。由於業力差別,導致眾生不斷在六道輪回。因此,怎樣的心力,就會投射出怎樣的世界。所以,作為修行人,應該特別注意覺知自己的起心動念,不可隨意生起不善念。念念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才是正修行之路。

只要有起心動念,就不離因果。所以日常在自己身口意的行為上,處處要正確地取捨。只有明辨善惡是非,善加取捨,才是真正走上了離苦得樂的正道。

我們的心念,是萬善萬禍之根。沒折伏,就成了萬禍之根;折伏了,可成為萬善之根。因此,一切時都要以修法的力量,制伏放逸狂奔的心念。

佛陀時代的一則公案

昔日捨衛國的國王波斯匿,來到佛陀住處,至誠懇切地頂禮佛陀,並長跪著說:「尊貴的佛陀,弟子願以真誠的心,於城鎮的街道上,準備素宴供養佛陀及僧眾們,讓國人能夠認識世尊!願一切眾生都能因世尊的慈悲德行,聽聞微妙的法要,而遠離邪魔蠱惑及一切惡法,並守持五戒,不造作惡業,以此消除一切災難。」

佛陀說:「真是有善根的國王啊!能夠用智慧整治國政,為人民種下未來的善因,並引導人民走向人生的正道。」

之後,國王便親自準備素宴,以恭迎佛陀及其弟子們的到來。接著,佛陀和隨行的弟子們便來到設宴的街道,接受國王的供養。待用完齋,佛陀升座為國王及子民們,宣說佛法。

此時聚集聽法者眾多,恰好有二商人路過,一人聽了佛陀的開示,便很歡喜地說:「佛陀就好比帝王,其常隨弟子們猶如忠臣般地隨行,想必佛陀是真正具有大慈悲及大德行,才能使國君這樣恭敬地供養!佛陀是這樣地尊貴,我也應該奉行佛陀所說的教法。」

而另一商人卻起了慢心,而說道:「這國王可真是愚痴!擁有如此大的財富、權勢和地位,為何要對佛陀如此地奉承呢?佛陀就好比是頭牛,其隨行弟子猶如牛車,牛拖著牛車南北奔波,居無定所,身上又一無所有,這有什麼好值得如此尊崇與追隨的!」

隨後兩人一同離去,走了三十里路,便在路旁的涼亭休息並喝起酒來,心起善念的商人,因對佛陀所生起的恭敬心與歡喜心,感得龍天護法的護佑;而心起惡念的商人,卻招感地獄里的眾生,使酒在腹中如火燒,因而神智不清跌到涼亭外。隔天清晨,一商隊車路過,而慘遭碾斃。同行的商人見狀,怕回國時,國人會誤以為是他因貪朋友之財,而行不義的手段,只好離開本國轉往他國流浪。

此時,該國國王駕崩,並留下預言:「將有一卑微的人來到我國,如果他將是繼承王位的人,我這匹神馬便會向他屈膝下跪。」之後,大臣們便帶著神馬找尋未來的國王。剛好此一商人來到此國,神馬見到商人,立即跪下並舐舔他的腳,所有的臣子便很高興地,認定此商人就是他們所要尋找的新王,於是請他回王宮繼承王位。

成為國王之後,商人心想:「這一生並沒有做什麼善事,為何會有如此大的福報?想必是因聽聞佛陀的教誨,獲其慈悲庇佑所致。」便與群臣出發前往捨衛國請教佛陀,以釋疑惑。

佛陀為他開示:「當年波斯匿王在供養三寶時,你所生起的念頭是至誠的恭敬心,因此種下未來成為國王的善因,所以能登得王位;而另一同行的夥伴,心起驕慢,因而種下了惡念的種子,所以感得車禍之因。這一切的因緣果報,無非是由自己起心動念所招感,都是自作自受,不是天龍鬼神所能左右的!」 於是佛陀說偈:

心為法本,心尊心使;

中心念惡,即言即行;

罪苦自追,車轢於轍。

心為法本,心尊心使;

中心念善,即言即行;

福樂自追,如影隨行。

佛陀說完偈語,國王及臣子們明白了心是善惡源之本,歡喜信受奉行。

摘自《法句譬喻經 卷1——雙要品第九》

看完這則公案,我們有三個問題需要探討。

1.為什麼當下有善惡的起心動念,就會導致這麼大的善惡業果報的差別?這道理是怎麼建立的?

2.善惡業報為什麼又是自己的造作就會感招業果?到底誰在忠實履行這些善惡業果呢?

3.若這個道理是真實成立,那麼你我到底要如何來照顧自己的起心動念,才能夠念念清淨、念念皆善來得受善果、遠離惡報?

每一個起心動念,都是未來果報的因。

心起善念就感得光明的法界,感召諸佛菩薩、龍天護法的加被,諸事如意;心起惡念感得的是黑暗的法界,易招感諸事不順遂。所謂:「萬法唯心造」,一切境界,無非是這念心所造作出來的結果。

為人之道,就是要能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時時起善念,不起惡念、妄想,做任何事都能盡心盡力,凡事才能成就。

古德雲:「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不要輕忽了任何生活上的細行,點點滴滴都是未來成就的資糧。

學佛的人,大約都以為自己是相信因果的。但捫心自問:我們對因果究竟信到什麼程度?是「深信不疑」的「信」,還是「寧信其有,不信其無」的信?

對於學佛者而言,深信業果是非常重要的。無明煩惱為什麼會使我們流轉生死?造作惡業為什麼會使生命感得苦果?正是因果定律在支配。

勤修戒定慧為什麼能成就佛果?同樣取決於「如是因感如是果」的原理。唯有深信業果真實不虛,我們才能自覺地止惡行善,真正對自己的生命負責。

每個人都關心自己的未來,為什麼還會做出種種不負責任的行為?原因就在於不曾深信業果,從而懷有僥倖心理,以為自己會是那個逃脫惡業懲罰的幸運兒。久而久之,對因果的敬畏日漸淡薄,甚而流於習慣性的麻木。

如果我們注意觀察,會發現生活中充滿因果的實例,只是以往未加註意罷了。我們常常可以看到,有些人口口聲聲相信因果,卻毫無顧忌地造作惡業。這種所謂的「相信」,只是虛假的裝飾而已。同時也說明,他們對業果的認識是極為浮淺的。

佛教所講的因果是三世論,不僅貫穿著我們的今生,也貫穿著無盡的過去和未來。我們所能看到的,只是其中極其微小的一部分。對於不具備宿命通的凡夫來說,既看不到過去,看不到來世,也看不清現在,所以才會心存僥倖。如何才能加深對因果的認識?必須時常親近善知識,認真聞思經教,以此強化業果在內心的警策力。

事實上,因果的另一層面是我們當下可以感覺到的,那就是心行的變化。當我們與貪嗔痴相應時,內心的負面力量隨之增長,人性也隨之墮落。一個貪婪無比的人,永遠體會不到心滿意足的快樂;一個嗔心熾盛的人,永遠感受不到心平氣和的從容。那麼,貪嗔痴從何而來?正是我們自己逐漸培養出來的。我們對金錢、色慾的執著,便是滋長貪嗔痴的養料。即使外在一切並未因我們的貪嗔痴有所改變,但這些不善的心行力量,仍會對自身生命構成過患。

每件善行乃至一念之善,將使人性中,善的力量得到張揚。反之,人性中惡的力量也會隨之增長。世間有形形色色的人,有的很自我,有的很開放;有的很尖刻,有的很寬厚;有的很吝嗇,有的很大度……每一種性格,都是生命的無盡積累。其中的負面因素,正是痛苦的源泉。

起心動念 功不唐捐

如果我們深知:每一件善惡行為必將對生命構成影響並留下痕跡,還會任意造作惡行嗎?事實上,不僅一切行為如此,甚至起心動念也是功不唐捐的。我們的阿賴耶識就像電腦硬盤一樣,忠實記錄著輸入的每一份資料。即使我們可以騙盡天下人,但永遠騙不了自己,也絕無可能逃脫因果的自然法則。

「業力決定」的道理告訴我們:有所為必將招感業果。這又包括兩個方面:

一是任何起心動念及外在行為,必將在內心形成力量。二是今生的樂果皆來自過去世的善業,而今生的苦果則來自過去世的惡業,所謂「業不作不得,業已作不失」。

當然,我們也不必為已造作的惡業背負沈重的心理負擔,因為焦慮和自責皆於事無補。當我們認識到曾經犯下的惡業後,應至誠地發露懺悔: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以如法的懺悔清洗人格,蕩滌種種罪業。更為重要的是,必須從此深信業果,慎護身口意三業,如理作意,法隨法行,決不造作新的惡業。如此,才能生生增上,在菩提大道上勇往直前。

轉載

評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