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這樣誦經?千萬不要這樣念了!夢參老和尚開示誦經注意事項,很珍貴!
《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中說:
若有受持佛法門,
即是能知佛恩者。
現在很多人說感恩佛陀,
如果真要感恩佛陀,就應該受持正法,
這就是感恩佛陀的最好方式。
所以大家應該發願生生世世受持佛法、弘揚佛法。
——《普賢行願品釋》
怎樣念經功德大?
其實,在念誦時本來就應該止語,這樣念誦的功德才大,如果夾雜閒言碎語,功德就不大了。
蓮池大師在《竹窗隨筆》里講了一個公案:
明朝總兵戚繼光常念《金剛經》,當他鎮守蘇浙的三江一帶時,一夜夢見一位陣亡的兵士對他說:「明天我遣妻子來拜見您,求您為我誦經一卷,使我脫離冥道之苦。」
第二天,果然有一婦人哭哭啼啼地來求見戚繼光,懇請他為亡夫念一卷《金剛經》,戚公便答應了她的請求。次日清晨,他就為那位兵士誦經回向。當天夜裡,戚公夢見那位兵士對他說:「承蒙您為我誦《金剛經》,可惜只得半卷功德,因為經中夾雜了‘不用’二字。」
戚公覺得奇怪,仔細回想,才記起誦經到一半時,夫人派婢女送茶餅,自己遠遠見了,揮手示意令拿回去。當時口中雖然沒說,但心中起了「不用」的念頭。第二天早晨,戚公事先把門關好,至誠誦經回向,夜裡又夢見那位兵士前來道謝,說已經獲得超度了。
蓮池大師說,這件事是他聽一個叫東林的僧人說的,東林很誠實,很有道行,絕不會妄語,因此這件事應該是真實不虛的。
按照這個公案來看,念經時連起個雜念都不行,這個要求對一般的人也許有點高了,但最起碼我們在念經時不要說雜話,否則,如果口中念一句「嗡瑪呢巴美吽」,然後夾一句「不吃」,或者念一句「嗡啊吽班札爾格熱巴瑪色德吽」,然後又夾一句「不喝」……這樣念誦功德肯定不大。
當然,如果是長期念誦,一直止語有一定的困難,但平時的短期念誦無論如何一定要止語。(止語也要分場合,有些發心的道友不僅念誦時止語,連負責人和他溝通時也不說話,只是用身體的姿勢來表示,這樣也有點過頭了。我覺得該說話時還是要說,如果所有的發心人員都不說話,那我講課時也不開口,只用各種姿勢作表示。)
此外,如果在念誦經咒時講故事,談論歷代王朝、軍事、搶劫、商業,評論女人的好壞和財物的賢劣,或者閒扯古今中外、溝頭溝尾等形形色色的無稽之談,這就是所謂的「亂言之口如惡庫,信口胡說爭訟因」這是藏地的一個諺語,意思是:
胡說八道的嘴就像惡業的倉庫一樣,
什麼惡業都能造得出,
不加思索的信口亂說最終會變成爭訟之因。
學院的有些人就是這樣,由於不觀察自己的語言,經常說是非,當管家調查是非的來源時,拼命辯解也無法解釋清楚,給自己帶來許多麻煩。
依靠這些綺語會產生貪嗔的分別念,進而斷送自他念誦的善根,這樣過失非常大。這一點大家也應該清楚:我們在聽課或念經時,如果旁邊有人說一些無關的語言,則自他的心都會被這些語言所轉,最終自他的善根都會被毀壞。
——節選自《藏傳淨土法》59課
你有沒有功力,你自己最清楚
將佛法與日常生活結合,來驗證這個心,無非是訓練心的一個方法,我拉拉雜雜地說了這麼多,都是在說明「煉心」。
「煉心」應該在什麼地方練習呢?就在生活當中!就在你面對一切的人、事之後,你就會知道,你的心境是心如止水,還是波濤洶湧?是有功力,還是沒有功力?只有自己最清楚。
● 以讀《金剛經》為例
我舉自己讀《金剛經》的例子。
我平反之後,再次回到學院教書,開始讀《金剛經》。那個時候我讀起來,跟我以前所學的、聽的、講的完全不一樣,好像很生疏。
以前慈舟老法師、倓虛老法師也講過,但是回憶他們講過的話,感覺自己不甚理解,反而從那個時候開始讀《金剛經》從不間斷。十年之後,所有的問題自己突然有瞭解答,這是怎麼來的呢?是讀了十年《金剛經》所換來的。在這個時候,你說有悟境嗎?沒有,只是以前的疑惑自己已經能夠解答了。
● 「誦經」應把心住到經上
在理解《金剛經》之後,再來看《阿彌陀經》等其它的經典,它們都是相通的,相同的疑問,也都能夠理解的。如果再繼續讀上十年,我想情況就會有變化了。讀經的時候,心裡遊蕩,思緒紛亂,雖然不是遊山玩水,但又回到以前的境界,這就是錯誤的。
讀經,心沒有住到經上,換句話說,你吃飯沒有住到吃飯上,喝水沒有住到喝水上,心跑了,這就沒有辦法了,這樣讀誦經典所得的利益很少。雖然每部經上都說,你讀此經會得到什麼福德,那些都是鏡花水月,不可靠的。
讓誦經有「功德」,功夫沒白費
功德是因為你讀經的時候,心理產生般若的「明」,有一種「照慧」,這是在解上來論功德。
如果你只念到文字,以為就能有好大的功德,有沒有功德呢?有,但跟你這個智慧的功德是不能相互替換的。
● 誦經時來電話了,該怎麼辦?
我再舉個念經的例子,大家有沒有念經念到心神遊蕩,晃到哪兒去了都不曉得?
還有,你在誦經時電話正好來了,不管你誦經是否完成了,就去接電話,你這部經算不算圓滿呢?如果你去接電話,你就不能從剛才未完成的部分繼續念下去,必須從頭開始誦經。
讀誦大乘經偶爾會有入定的情形,好像很快就念完了,平常讀《金剛經》需要二十分鐘的時間,可是今天突然只要十分鐘就可以持誦完畢。仔細回想,我並沒有遺漏哪一段經文!那是因為你的精神今天特別集中,所以有此收穫,但這要你自己認定,一點也滲不得假的。
● 誦經、念佛樣樣離不開「專注」
念佛也是如此!先是計數,計一計連數字都沒有了,我們念經、念佛都有這種情況,能念的人,所念的經,好像都沒有了,還在念嗎?沒有念嗎?四十多分鐘一下子過去了,這也是好現象,這是你的心明白了,漸漸趨於寂靜。
不論修哪一法,裡頭都會有很多的體會,每個人都會有的,只是深淺不同,時間的長短不一,每個人下的工夫如何?只能自己領受了,並不適用其他人,你是你,他是他,不是嗎?
我們看別人的境界,不能把它搬到我們自己身上來,那是不適用的,因為有時候只是心裡出現短暫的寂靜而已,你還沒有得到。要真正的入定,我今生恐怕做不到了。
● 初信佛之人有什麼毛病?
太貪心,貪大,貪多。
看著《普門品》,你就念《普門品》了。一看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這也好,也念。我要生極樂世界,又念《彌陀經》。增加得太多了,到最後,什麼都不念了,負擔不了。
● 誦經的關鍵在於「一門深入」與「堅持」
要一門深入,念經的,我就念一部經,稱聖號的,就一個聖號。免得念了「地藏菩薩」,又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又念「地藏菩薩」。正在念當中,一會兒「阿彌陀佛」,念得很浮。
你念一個就好了,功德都是一樣的,就是修你的心而已,這是修心的方法。要這樣子堅定不移的,不要退,要少,要精,不要斷。多了斷了,斷了就沒功德。
而且,你修哪一法在你斷的時候,會有魔障的,那不是邪魔,是正魔,是護法來對你不客氣了,不該斷的。你要是再學起來,再懺悔,再繼續念,還可以得到加持,一樣的。
——夢參老和尚開示
要這樣子堅定不移的,
不要退,要少,要精,不要斷。
多了斷了,斷了就沒功德。
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