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先生:心即是佛

0
3977

南懷瑾先生:心即是佛

後世我們中國有一首詩,描寫得非常好:佛在心中莫浪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只向靈山塔下修。浪字是古文的說法,就是亂,浪求就是亂求。不必到靈鷲山求佛,不要跑那麼遠了,因為靈山只在你的心頭。每一個人自己的本身,就有一個靈山塔,只向靈山塔下修就行了。也有人另外一種說法:“不向靈山塔下求”。總之,這只是說明佛、道都在每一個人自己的心中,個個心中有佛,照後世禪宗所講:心即是佛,佛即是心,不是心外求法。

所謂正信,要信什麼呢?信我們此心,信一切眾生皆是佛,心即是佛,我們都有心,所以一切眾生都是佛。只是我們找不到自己,不明我們自己的心,不能自己見到自己的本性,因此隔了一層,蒙住了,變成凡夫。凡夫跟佛很近,一張紙都不隔的,只要自己的心性見到了,清楚了,此心就無比的清淨。佛的一切經典,戒、定、慧,一切修法,不管是顯教的止觀、參禪、念佛或是密宗的觀想、念咒子各種修法,都是使你最後達到清淨心。清淨有程度的不同,所以有菩薩階級地位的不同,修學程度深淺的不同,也就是瞭解自心的差別程度不同。

說到信自心,我們都信得過啊!我的心煩得要死,這個信心煩惱,就是絕對的凡夫。無煩惱,無妄想,就是信心清淨,自然達到清淨的究竟;立刻可以見到形而上的本性,即生實相。實相般若就是道,明心見性就是見這個。所以說要想明心見性,必須先要做到信心清淨,能夠生出實相。

道在哪裡呢?不要向外找,就在你那兒,道不是修來的,它不增不減,只是你沒有認到而已,不迷,你就在道中間。學佛修道要怎麼修呢?依性起修,從自己的心性上開始起修,修行的意思就是修正自己的心理行為。

先要認定“心即是佛”。一般人學佛修道都在希求一個東西,都向心的外面去找,因此,犯了一個最大毛病--不敢承認“此心就是佛”,這是眾生的大病所在。人總是把佛、菩薩的境界幻想成非常高不可及,深不可測,所謂“高推聖境”。人都受幻想或回憶的牽制,就是不願面對眼前的現實。如果能夠很平實地認清平等的心就是佛,那又何必汲汲外求呢?什麼是佛呢?心即是佛。什麼是道?平常心即是道。

我們大家學道,搞了半天,就是想修出來這個東西,但它永遠出不來。下面八個字,“視之不見,近而易求”,一般修道的人,都在找這麼一個東西。講了一句明心見性,又去找明心,又去找見性,講一個道就去找道。如果你去尋找它,那離道已經很遠了,所以你看不見聽不見。“近而易求”,道就在你那裡,不是外面,不是佛菩薩給我們,也不是神仙、上帝給我們。老實講,上帝、菩薩、神仙,還是靠我們捧出來的,我們本身每一個人都是仙佛,每一個人都能夠成為天帝,只是自己把這個生命的本來忘記了,所以說 “視之不見,近而易求”。

自性在哪裡?就在你這裡,不要另外去找,它很淺近的。我們一般人總是把這個道當成高遠的,那是錯誤的。禪宗祖師經常罵人“高推聖境”,學佛修道,把聖人的境界估計得太高了;自己的修養,已經到達那個邊緣,不敢承認,信心不夠。自己想,哪有那麼容易呀!釋迦牟尼佛還修了十二年,呂純陽也搞了一輩子呢!所以高推聖境也是毛病。實際上,道是非常平凡的東西,所以我常說世界上最高深的學問,就在最平凡的道理裡頭;最平凡的地方,就是最高深的地方。一般人知識越高,學問越好,越愛向不平凡處去找平凡的道。

天下這個道在哪裡?無所在、無所不在。拿佛家來講,就是如來“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佛就在這裡,在你的心中,不在外面。在道家來講,道即是心,心即是道。不過這個心,不是我們人心的心,也不是思想之個心。這個心必須思想都寧靜了,無喜也無悲、無善也無惡、無是也無非,寂然不動的那個心之體,那就是道。

我們的生命在用中,我們天天在用道,而自己卻見不到“道”。“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因為道太近了,道在哪裡?就在你那裡!不在佛那裡、不在菩薩那裡、不在老師那裡,就在你那裡,在你的心中。心在哪裡?不是這個肉心,也不是這個腦子,你在哪裡就是在哪裡,可是人不懂。

道是不可須臾離的,並不是你修它就有,不修它便沒有。那就不叫做道了。道在哪裡?道沒有離開過你,“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隨時都在你那裡。“可離非道也”,不修它,它便跑了,修它,它便來了,那還叫道?我送紅包給他他就看我,我不送紅包給他便不看我,那不是道。道,你修也好,不修也好,它永遠在那裡。修道而得道的,不過把自己本來的找出來而已。不修道,不得道,像是你本來放在口袋里忘了而已,那個東西還在那裡。

得道的人固然有道,但是一切眾生都有道;普通人也有道,只不過普通人沒有見到道,不明白這個道;得了道的聖人當然有道,但是得了道的聖人以為自己得了道,那就是個凡夫,不是聖人了。得了道的人跟普通人一樣,並沒有一個道的境界;真正到了最高位的人,忘記了自己的位置,那才真正是了不起!聖人如果自己執著得了道,他就是凡夫,不是聖人,不是得道的人了。一個普通人如果一下明白了道,他也立刻變成聖人了。

大家都曉得心即是佛,可是怎麼樣是“心”呢?都沒有著落。所以有些人不信宗教,以為自己雖沒有做好事,但對得起良心,就是佛了。至於“心”是什麼?就不管了。毛病就出在這裡。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理,越說得明,佛學則越加暗淡,修證工夫越發沒有著落。其實,大而無當,還不如修止觀,做觀心法門,還可能拿到半個果位。

評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