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總愛發脾氣,是因為你沒有認清這三點!

0
1288

別人以非常難聽的侮辱性言詞來激怒自己,使自己生起嗔恨心;或者石頭來打自己,一個是打,一個是罵,最易激發自己的嗔恨心。

南懷瑾:總愛發脾氣,是因為你沒有認清這三點!

生氣,佛教稱之為「嗔」,被視為地獄之淵。佛經中所講的忿、恨、覆、惱、嫉、害就是對嗔恨形態的概括。嗔恨不僅僅會容易導致對別人的傷害,也會返回來傷害自己。所以佛教認為,極度憤恨的怒火,給人帶來的灼痛實不亞於地獄之火。

每次發怒之後,我們都能感覺到自己的身體在發生不好的狀態:血壓升高,身體發抖,語言結巴。而中醫說:怒傷肝,長期生嗔恨心,勢必傷肝損身,給身體造成莫大的損害。情緒不穩定容易激動的人必然辦事急躁草率,最終會影響自己的人際關係,給自己帶來不好的影響。

佛說:「一念嗔心起,萬障百門開」。然而,人非聖賢,有時候遇到的人或者事難免會造成情緒波動,那麼我們如何減少情緒波動,儘量不發嗔恨心呢?

佛學大師南懷瑾說:「如何化解嗔恨心呢?不要從忍(世俗忍)下手,而要從思想下手——即『你不要自以為聖,要以人為鏡』。」

南懷瑾先生的話是什麼意思呢?如果想讓自己不那麼容易情緒波動,不是僅僅用忍字來解決,而是要從自己的思想認知產生根本性的進化。那就是,不要自以為聖,不要認為什麼事情都是別人的錯,我是對的,是無責任的;還要以人為鏡,把你嗔恨的對象當作你修行的鏡子,反思下,被嗔恨對象的錯你有沒有。

當我們發覺自己嗔心生起時,第一反應應該是觀照自己的內心,避免自己被心理慣性所影響。往往在事情剛發生時,我們的內心實際上沒有那麼生氣,這時候如果不懂得及時制止,結果使得怒火焚燒,最後導致情緒失控。所以說,嗔心其實是我們自己培養起來的。因此,當我們面對逆境或受到傷害時,應以智慧觀照自己的心,而不是由著情緒控制我們的理智。

佛說:心凈則外物凈。當我們遇到事情時,正是我們修煉自己內心的時候,要知道這四點:

一、這個世界上,其實並沒有一個人生來是惡人,只是因為錯誤的認識和習氣導致了這個人有了錯誤的行為,對於這一點我們應該儘量予以諒解。

二、《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皆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人生如白駒過隙,猶如南柯夢一場,我們不應沉湎快樂,更不應執著於痛苦,一切皆為虛幻。我們不應該在虛無的情緒上浪費自己的能量,應該把這份關注力放置於自己的進步和發展之上。

三、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現在是佛,未來還是佛,不增不減。惹我的不是他,而是他的妄念,我若起嗔心,則是對他的妄念發脾氣,以我之妄念糾纏他之妄念,如此愚昧可笑罷了。因為自己執著我相、人相,所以才做此愚昧之事。若無我,他惹誰了?若無他,誰惹我了?我之妄念若消,他之妄念亦亡。

南懷瑾說:要「冷眼觀人、冷耳聽語、冷情當感,冷心思理。」用冷靜不帶怒氣的眼光觀察人,用冷靜不帶怒氣的耳朵聽人說,用冷靜不帶怒氣的的心情處理事,用冷靜不帶怒氣的頭腦思考問題。才能保證你不作錯事情不做後悔事情。

轉載

評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