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有機會和因緣,就要行持善法

0
790

只要有機會和因緣,就要行持善法

作為修行人,我們都想行持善法、積累功德。但是,行持善法不是誰都能做到的,積累功德就更不容易了。那麼,怎樣行持善法,積累功德呢?有八種殊勝方法。

八種殊勝方法

第一 深信

首先就是要深信。信為功德之母。深信是從明理中產生的,首先要明白佛理。明白了佛理,才能產生真正的信心。在不明理的情況下,盲目地信仰,這叫迷信,是一種愚痴、迷茫的狀態。有足夠的聞思,才能明理,才可以產生真正的信心,才會產生深信。

第二 決心

你信佛、學佛,包括依止善知識、學修法門等,心裡應該都是非常肯定的。也就是說,首先經過觀察,經過慎重考慮,最後下決心、做決定:「我要信佛!我要學佛!我要依止善知識,我要好好修持所選擇的這一法門!」

一個智者是不會輕易立下決心和誓言的,他是通過仔細觀察、慎重考慮,最後才會立下誓言。一旦立下誓言了,失去生命也不會捨棄自己的誓言。

第三 堅穩

就是心裡要堅定,身和語要穩重,不能隨便。比如,有人在那兒說他人的是非,自己也跟著說是非。一個人在那兒殺生或者做壞事,自己沒有主見,也跟著乾。一說要去娛樂場所,自己也跟著別人跑。這都是身和語不穩重的表現。學佛需要堅穩,要有自己的主見。內心不能隨著外境動搖,隨便跟著別人瞎跑。

第四 恭敬

古德說:一分恭敬一分功德,十分恭敬十分功德。內心處處有恭敬,言行上處處有禮儀和禮貌。因為一切眾生都是我們的父母,對我們恩重如山。

每個眾生都是未來的佛,都有佛性,未來都會成佛。所以,不分好壞善惡、貧富貴賤,內心都要感恩、恭敬,言行上要有禮貌。

一般情況下應該對眾生客氣、禮貌,但有時候態度和方式上也可以強硬一點,這是特殊情況。學佛的人就是學智慧的人,應該要隨機應變。

第五 慚愧

懺愧,第一種解釋是:崇敬諸功德及有德者之心為’慚’,怖罪之心為’愧’;第二種解釋是:自省所造之罪惡而感羞恥之心為’慚’,以自己所造之罪面對他人時引以為恥之心為’愧’,即所謂「慚者羞人,愧者羞天。」

「慚者羞人」:不敢造業,不敢犯戒,一旦造業犯戒了,怕善知識、同修道友羞恥自己,心裡很不好意思,很在意,這個心叫慚。這樣的心態對於不造業、不犯戒起到很大的作用,有直接的關係。但是現在我們很多人都沒有這樣的心態,既不怕善知識羞恥,也不怕同修道友羞恥。

「愧者羞天」:諸佛菩薩、各大護法都有智慧之眼,一切都知道,怕諸佛菩薩,怕諸大護法羞恥自己,怕他們懲罰自己,在他們面前心裡很不好意思,這叫愧。自己要有慚愧之心,知道自己造惡業了,犯戒了,心裡很不好意思。有很多人自己犯戒了還不承認,還找一百個理由來替自己辯護,這種人容易造業,一定會犯戒的。

第六 畏懼

對業因果有畏懼感,害怕自己造業、犯戒將來要墮落惡趣,要感受痛苦。為什麼你現在事事不如意,內心煩惱重重?因為你自己造了業,犯了戒,才導致這樣的結果;而且將來你還要繼續遭受痛苦,甚至墮落惡趣,遭受惡趣的痛苦。當想到這些時,心裡應該很害怕。如果對業因果沒有一點畏懼感,犯戒、造惡業都理所當然似的,那就真的不可救藥了。

第七 寂靜

任何時候自己的言談舉止都要具備威儀,寂靜清淨,調柔心態,如理如法。

第八 快樂

既要給予眾生快樂,也把眾生的快樂當作自己的快樂,想盡一切辦法,用盡一切精力,讓眾生生歡喜心,給予眾生快樂,尤其是身邊的親朋好友。若是你沒有絲毫的私心,完全為了讓眾生開心、快樂,讓眾生生歡喜心,然後再慢慢度化、引導親朋好友進入佛門,何不為之呢?

通過這些行持善法的殊勝方便,慢慢你會真正積累功德。

行持善法的行為應該是無界盡的

只要有機會和因緣,就要行持善法;我們利益眾生的事業沒有結束的時候,也不能有結束的時候。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里講:「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煩惱盡,我行持善法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眾生不可能有界盡的時候,煩惱不可能有界盡的時候,虛空也不可能有界盡的時候,同樣,我們行持善法也無有界盡。菩薩的四弘誓願也是這樣: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怎樣行持善法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寶蘊經》說: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有情,各自建造形量等同須彌山的佛塔,並對此等佛塔,經過微塵數劫,為利益自己而以一切種類可供養的事物,承事供養,與此相比,諸菩薩不離一切智心,僅散一花供養,所生的福德更為廣多。

原因是供養的意樂有差別。行持任何善法,都應當下調整意樂,至少要以造作菩提心攝持而行。意樂的強弱,致使業力有輕重之別。

古代,有位女子來到一所寺院,她想作供養卻沒有資財,就把身上僅有的兩文錢供養給了寺院。住持當時親自為她誦經懺悔祈福。後來,女子入宮做了貴人。一次,她又帶了幾千金來寺院捨財,住持只叫徒弟出來為她回向。

貴人問:「以前我僅施兩文錢,你就親自代我回向。今天佈施幾千金,為什麼只讓徒弟為我回向?」

住持答:「前次佈施,錢雖微薄,施心卻極虔誠,老僧不親自來為你回向,不足以報謝恩德。此次,佈施的錢財雖豐厚,但施心遠不如以前真切,所以請人代懺就足夠了。」

此女子最初供養的意樂猛利,因此福業力大。後來,作為貴人,供品雖豐厚,但供養的意樂微弱,因此福德反不如以前。

行持善法要以三殊勝攝持

所謂的三殊勝,首先是初行發心殊勝,即以菩提心來攝持所修之善根;再次是正行無緣殊勝,指不被分別念所染,以無分別或專心志致的智慧來攝持;最後是末行回向殊勝,是指在行持善法之後,以回向來印持,令善根永不失毀,蒸蒸日上。

無論做什麼善事,必須要具足三殊勝。平時你念咒誦經、佈施供養、放生等,開頭要有一個發心,中間不被分別念中斷,最後要作回向,這三者是不可缺少的。只有這樣,你的善根功德才會無邊無際。

來源:靈隱寺

評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