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誦經,為什麼功德會差很多?
修任何法,首先要先發心,然後是修行,第三就是回向,這三方面都是需要的。
其中,發心很重要。同樣是誦一遍《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經文人人都會念,但是發心不同,功德會差很遠。
例如:
第一個人,他發菩提心念一遍《心經》,回向給一切眾生:「我發菩提心,希望我可以早成佛道。唯有我成了佛,我才可以真正有能力去幫助一切如母的眾生,所以我要成佛道,所以現在我要念《心經》來增長智慧,讓我快點解脫,早成佛道。」這樣發心念一遍《心經》,雖然經文很短,但是功德很大,可以成為在人間行菩薩道的資糧。
第二個人,他的心量小一點,沒有發菩提心,但是他說:「我覺得六道輪回太痛苦了,所以我就要解脫,超出六道輪回,將來我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種心是為了求解脫,它是會成為解脫道的資糧,這是菩提道次第的中士道。
第三個人,他發心說:「我業障重,想解脫,可還是做不到的,很困難,慢慢來吧。希望我來生可以得到人身,或者去到天上,起碼我不會在三惡道中間。」這是下士道,起碼可以第二世得人身,繼續聞佛法,繼續修行。
第四個人,他發心說:「我念一遍《心經》,希望我今天生意好一點。」如果只是用這種心修行,只是得到現世的果報。表面看是念了一遍《心經》,其實是在修世俗法,不是佛法。
前三個人發心都是修佛法,第四個人發心卻是在修世俗法,由此可見,同樣是行持一件善法,發心格局的不同,所積累的善業功德也不同。
《華嚴經》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根,是為魔業。」凡聖都是在修,凡修貪瞋入輪回,聖修悲智得解脫。
因此,修行,不要先匆匆忙忙地拿起一本經書來念,要先糾正自己的動機和發心,然後再去修行。
發心清淨了,當遇到任何問題,我們不用求菩薩,菩薩都會給我們最好的安排。
最後,還要如法地回向,回向菩提,回向佛道,回向眾生,回向我等一切眾生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