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向,可以真正得到福報!
佛教徒在做早晚課或修法時,都知道要念回向文,大家都可以背得朗朗上口。就佛法的觀點,不管我們在任何時候修行,一定要記得做功德回向。
因為我們是凡人,一旦離開了佛堂,很快就會忘記自己是修行人,所以面對很多世俗上的事情時,難免會產生煩惱,一旦有了煩惱,貪、瞋、痴、嫉妒、傲慢就會自然表露出來。為了不讓這些貪、瞋、痴、傲慢、嫉妒,把我們所做的功德燒掉,所以我們要做回向。
回向的種類、意義和功德,在許多佛經上都有詳細的記載。但是還是有些人不瞭解回向的作用,常常有信眾問我說,我作回向時,能不能自己保留功德的百分之五十或二十,其它我拿來回向給十方眾生,好不好?也有人問:如果我把功德全部都回向了,我自己就沒有了,怎麼辦?我覺得捨不得,很可惜啊!
其實,不是這樣的。因為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常常會有許多的習氣,這些習氣是我們心上的賊,伴隨著貪、瞋、痴、嫉妒、傲慢等等念頭,就像小偷一樣會偷走我們辛辛苦苦累積的功德福報。
我們如果要保有修行的善根福德因緣,不讓因為我們的貪、瞋、痴、嫉妒、傲慢而消失。就好像把錢(功德福報)存進銀行(十方眾生)里去,一旦我們的惡念(貪、瞋、痴等)向小偷一樣,把我們家裡的錢偷走了,但是銀行裡還有錢,不會一下就沒有了。
另外,要讓善根福德因緣往上增長越來越多、永不消失,最好的方法,就是做功德的回向,就好像將自己的一滴水倒入大海,涓滴入海,只要大海不枯,你的功德永遠存在一樣。
除非這個大海乾涸了,要不然你的水就可以跟大海結合在一起,你永遠可以自豪的對別人說:「大海裡面,有我的一杯水」。我們只要把自己所做的功德,回向給眾生,就不會因為自己的脾氣、瞋恨心燃起時,把這個功德燒掉;就算燒起來也沒關係,因為只燒了屬於自己的一部分,剩下所有眾生的功德,還是會成熟在我們身上。
所以佛陀說:「為利益眾生而成就自己。」誰為眾生著想,最後成佛的是他自己;而眾生為自己著想,所以墮落的永遠是自己。所以說,不要怕將功德全部回向給眾生,也不要斤斤計較要保留多少,因為如果我們自己的善根福德被自己的五毒燒掉的話,十方眾生那裡還有我們的善根福德呢!
更何況眾生都曾經在輪回中做過我們的父母,把善根福德全部的福報回向給他們,也不為過啊!
所以完成所有的善行之後,記得把所作的歡喜與功德福報,全部送給十方三世一切眾生,當然包括我們的累世父母、冤親債主啦等等,希望他們也和我們一樣享有這殊勝的一切。
回向才可以真正地得到福報,讓福報永遠真正成熟在我們身上,要不然修行了很久,又不好好的將功德回向,這樣有修跟沒修都沒有太大差別,因為你很快就會把功德都燒掉了。
所以,保存功德的唯一方式,就是將功德存入眾生的銀行裡,這樣才能永遠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這就是功德回向的修學與益處。
作為一位佛教徒,回向功德給眾生是非常重要的。我們今天因為有修行佛法或聽聞灌頂而累積功德,很多的業力會被淨化。我們的善心發出來後,用我們的菩提心,淨化自己的心,種了眾多的福報,已經利益了自己,當然也不要自私,要去利益更多的眾生,自利可以成就法身,他利可以成就報身、化身,所以為了自利利他,要把所有的功德回向給天下所有的有情眾生,那麼,整個功德就圓滿了!
貪念跟願力很相似,一個好聽,一個不好聽。為什麼一個不好聽呢?因為貪念是自私的心,發願是比較廣大的心,而會成為廣大的心,是因為前面有了回向。
所以雖然還是一個自私的祈求,但因為是回向完之後,才幫自己祈求,就稱為願力;沒有做回向之前,幫自己祈求就叫貪念了。所以一念之差就可以讓「煩惱即菩提」,但是如果沒有成佛,這些貪念就會變成煩惱了。
一念之差有這麼大的差別,所以魔鬼與佛就只有一線之隔,這一線的關鍵就是心。只要心態能稍稍作一點改變,就是大功德一件,心態沒有改變,就是大貪念一件。所以功德回向之後,再幫自己發願,發多大的願都沒有問題。而且哪有一個比成佛更大的願?
我們想要賺多一點錢,壽命長一點,快樂一點,家庭美滿一點,這些都只是小貪而已。而所有的智能我都能得到,天底下的眾生都由我來度;別人所不懂的,我都可以教導,哪有比這個更大的貪?這就是佛的願力啊!這時候就不叫貪念了。
所以,要多發願,但是不要貪;區別這兩者,就是在中間加一個回向。這樣一來,替自己所求的想法,就會變成了願力。
現在就一起來做功德回向,回向完後,大家才幫自己發願,因為願力也很重要。當然,我們都希望得到快樂,希望在事業上有所成就、家庭美滿,希望自己可以脫離輪回、可以往生淨土等等,都可以在後面發願。
回向文
所修功德成遍知
調伏罪業眾敵怨
生老病死波濤海
願諸有情得解脫
文殊師利勇猛智
普賢慧行亦復然
我隨彼等常修學
普皆回向諸淨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