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親近善知識 ?

0
1092

如何親近善知識 ?

善知識具殊勝功德,作為修學者應該如何親近?小乘附件認為應該將善知識作父親想,世間上哪裡還有比父親更親的人。大乘則將善知識作如佛想,相好莊嚴,功德圓滿的佛陀是我們的楷模,我們恭敬頂禮都來不及,哪裡會對佛產生不親近的念頭。

對於具德的善知識親近,《華嚴經•入法界品》云:「善男子,汝承當一切善知識,應發如大地心,荷負重任、無疲倦故……應發如除患心,離慢故,應發如大地心,能低下故。」

弟子對善知識的親近之心如此堅毅、誠厚、任勞。因為知道,一切佛法皆以善知識為根本而生、而長,乃至圓滿,故能發起一切恭敬承事的心意,古德雲:「佛法從恭敬中來,有一分恭敬則滅一分罪,十分恭敬則滅十分罪。」

如何圓滿親近善知識
《瑜伽師地論•卷四十四》云:一於善知識有病無病,隨時供侍,恆常發起愛敬淨信;二於善知識隨時敬問禮拜奉迎、合掌殷勤、修和敬業而為供養;三於善知識如法衣服、飲食臥具、病緣醫藥、資身什物、隨時供養;四於善知識若正依止,於如法義、若合若離、隨自在轉、無有傾動,如實顯發作奉教心,隨時往詣、恭敬承事,請問聽受。

親近善知識、身口意三業奉侍,四時供養恆常不斷;善知識有無病緣,隨時奉侍;善知識所講法、開許或遮止的法,應該無顛倒信受奉行,隨師說自在,不為異論所引奪傾動。如果違犯,應如實發露懺悔,不起煩惱,更求精進。於師長恭敬承當,請教聽問。

不依止具德善知識的過患
有具德善知識如果不依止,會產生哪些過患?不依止過患:請為知識若不善依,於現世中遭諸疾疫非人損惱,於未來世當墮惡趣,經無量時受無量苦。諸功德未生不生,已生退失。

親近善知識,近諸佛位,諸佛歡喜,終不缺離大善知識;不墮惡趣,惡業煩惱,悉不能勝;終不違越菩薩所行,於菩薩行具正念故,功德資糧漸漸增長,悉能成辦現前究竟一切利義。承事師故,意樂加行悉獲善業,作自他利資糧圓滿。

親近善知識的公案
有一次,佛陀游化到摩揭陀國境內的闍鬥村,住在村落外的庵婆林內,尊者彌醯為佛陀的侍者。

這天一早,尊者彌醯進入闍鬥村乞食。回程時,路過金鞞河邊,看到一片環境幽雅的庵婆林,心想:這片林地地勢平坦幽靜,又有清澈的河水流過,對一位精進的修行人來說,實在是一個理想的好地方,我應當來這裡修行,好好精進一番。

尊者彌醯回去吃飽後,就收拾了隨身物品,將坐墊披在肩上,來向佛陀請求允許他前往。

然而,當時只有尊者彌醯隨佛陀同住,其它比丘都還沒到,所以佛陀要求尊者彌醯暫緩幾天,等其它比丘到達後再離開,以免身旁沒有侍者。可是,尊者彌醯卻等不及趕著要去那個他認為的好地方,所以對佛陀說:「世尊!您已經是個解脫者了,應修應證的,都已修已證,再也沒有什麼作為可以對您有所增益了。而我呢,當修當證的還很多,如果能到一個好地方,讓我好好地精進修行,一定會很有進步。請世尊允許我離開,到那一片庵婆林去精進吧!」

佛陀還是希望尊者彌醯暫緩離開。可是,堅決的彌醯尊者,仍然作了第三次請求。這時,佛陀只好說:「彌醯!你一再說要去精進修行,我還能說什麼呢?就隨你的意願去吧!」

辭別了佛陀,尊者彌醯來到那片幽靜的林地,選在一棵樹下禪修。禪修中,尊者彌醯還是禁不住生起欲念、恚念、害念等三惡念來。此時,尊者彌醯心想:怎麼會這樣呢?我這麼有信心地出家精進修學,還是斷除不了這三惡念的染著。想著想著,尊者彌醯又想念起佛陀來了,所以又回去見佛陀。

見了佛陀,尊者彌醯將他在獨修中,不禁生起三惡念的情形,誠實地向佛陀報告。顯然,從進入解脫修習的層面來看,尊者彌醯還不夠成熟,沒有能力獨修,所以,佛陀說了:「彌醯!有五法,可以讓尚未做好修行解脫準備的人,趨於成熟:

1.親近善知識,在善知識指導下修學。
2.遵守波羅提木叉(意為戒律),舉止符合威儀,即使對微細罪,也以戒慎恐懼的態度遵守。
3.熟悉佛法各種法義、論理,並且深入理解、接納。
4.堅定精進,主動學習各種方法,以斷除自己的惡行,增長善行。
5.善觀生滅無常,成就趣向滅苦的智慧。

彌醯!有了這五法的修學後,還要繼續修習四法:
1.修習不淨觀,以斷除貪欲。
2.修習慈悲觀,以斷除瞋恚。
3.修習入出息念,以斷除散亂心。
4.修習無常想,以斷我慢。

彌醯!如果能夠親近善知識,有善知識的指導修學,那一定能夠勤修禁戒,遵守波羅提木叉,舉止符合威儀,對微細罪以戒慎恐懼的態度遵守;熟悉佛法各種法義、論理,深入理解、接納;堅定精進,主動學習各種方法,以斷除惡行,增長善行;善觀生滅無常,成就趣向滅苦的智慧;勤修不淨觀斷除貪欲;勤修慈悲觀斷除瞋恚;勤修入出息念斷除散亂心;勤修無常想斷我慢。

彌醯!如果比丘修得無常想,必定可以由此而建立無我想,若比丘得無我想,就能夠由此而斷除我慢,成就涅槃解脫了。

轉載

評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