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建法師:巧把塵勞做佛事 定慧具足三豐收

0
1233

妙建法師:巧把塵勞做佛事 定慧具足三豐收

轉換三觀

居士:「請教師父,我最近和公司領導相處的不是很好,他什麼事都讓我去做,每天從早忙到晚,而其他的同事就特別清閒,我心裡就不平衡,最近考慮著再換家公司。」

師父:「公司也是你修行的陣地,鍛鍊的場所,不要總是躲避或者光想找清閒。繁忙之中也是修行,相當於精進,‘善知方便度眾生,巧把塵勞作佛事’。你有這種心理就說明還沒有學會轉觀,如果你利用這種環境,把佛法的正能量發揮出來,讓大家看到你各方面做的都很優秀,領導必然也會慢慢瞭解你。積極努力地去做事,你的權力越大,才能更好的為人民服務,讓更多的人走向真善美的生活。

信佛並不一定非得表現的過於佛教化,佛系的東西可以運用,但也要適當地隱藏一下。你把佛法的理念運用到工作和生活中,做的更有智慧,不但人際關係好,業績也好,這才發揮佛教積極、活潑的特點,那時你工作得會非常快樂。作為在家居士,利用崗位好好發揮自己的作用,名利雙收,在佛法上還能有更大的提高。雖然在家和出家的方式不一樣,但最終都是導歸佛道。家庭、工作和佛法的信仰結合起來,三位一體,都是在作佛事、在修行,而不要把它分割開,這樣修行就不會痛苦,也不會總是反彈和排斥。好好貫徹國家的政策,在工作中靈活機動,把佛法圓融善巧的智慧納入進去,能開發很多靈性的東西,工作做的會更好。你做的利益大眾的事情越多,修的福就越大,智慧也越來越增長。

世間再難,運用了佛法的智慧,做什麼都感覺綽綽有餘,得心應手,還想挑戰更困難的東西。自己想開了,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人生得有壓力,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所以不要只沈湎於念經就是修行,關鍵還是轉觀的問題。世間的三觀和佛法的三觀是相融的,因為一切法皆是佛法,我們還是沒有轉。在世間和各種人性接觸後,有時自己也很煩惱,無明火就勾起來了。從古到今,芸芸眾生本來就是如此,只不過現在比過去的煩惱更厲害了。雖然環境沒法改變,但我們先要去適應,自己做好了,慢慢就能影響周圍的人,越影響越大,逐漸就把社會改變了。佛法既然是大智慧,就要學以致用,這才真正把佛法的智慧開發出來。如果學了佛法,讓社會的人感覺到我們消極,不求進取了,就會誤導他人。人的潛力是很大的,只是沒開發出來,想開發就得有壓力和刺激。‘自古雄才多磨難’,太安逸了不會成才。世出世間的大人才,無論是成就的大事業家、大學問家,還是佛教里的聖賢、祖師大德,都是經過諸多苦難、磨礪才成就的。

我們要面對現實的娑婆世界,轉娑婆為淨土,把你心性的煩惱轉化了,當下就是淨土世界,而不要離開這個世界再去找淨土。很多念佛的人都想到依正莊嚴的極樂世界去,但極樂世界不離你的心性。既然是心性,那又何必轉這個彎,走直路多好啊!難行道就是直路,你所認為的易行道,表面上看著容易,實際省工不省力,省力不省工,不願付出就想往生極樂是不可能的。付出多大,收穫就多大,還得保證方法正確,方法不正確出力不討好,多費了力氣還得不到一定的收穫,這就是沒有運用好市場環境和因緣。我們不要認為念多少部經才叫修行,你做了件好事,真正的利益了一些人和群體,那比念多少部經的功德都大。念經要少而精(精華),‘聽聞隨轉修心要’,把精要的東西抓住。

道理通了,最終還是得去行願。你的磁場能量大了,在公司把工作做好,用修行的人格魅力去感化他們,大家看你有如此大的耐心,各方面都和別人不一樣,就會對你刮目相看,自然能影響一批人。利用這個正好修六度萬行,多給自己修福。他們覺得你是個值得信任和可靠的人,有好事的時候也能想到你啊。我們平時學習佛法的理論和修法等於是練兵,走向社會就是實踐,檢驗自己的學修。其實學理論很快,只學一天可能用很長時間都實踐不了。佛法本來是圓融無礙的,不要和環境過不去。學佛發心正了能成佛,發心不正甘露也變毒藥。妖魔鬼怪等這些邪教,都是因為發心不正、自私自利才造成的。」

居士:「師父,當遇到一些人和事的時候,我總是往不好的地方去想,這是怎麼回事啊?」

師父:「總往不好的地方想,說明心中不陽光。我們本來就是凡夫,心性光明還沒開發出來,對境一來就想成陰暗的。如果你的內心陽光,別人的黑暗面瞬間就能轉成光明。所謂‘自受用’就是光明的,但也了知他的不足。因為我們自身就有陰暗的東西,所以才和他相應,跟他斤斤計較。這是你的問題,而不是別人的問題。你自己轉成純陽了,看一切都是陽光的。天下烏鴉一般黑,不管走到哪裡,同樣的問題還是會在你身上出現,躲避不了。心性過關了,走到哪裡都是光明一片,看天下人都是好人。這並不是說沒有壞蛋,你一眼就知道這個人是壞蛋,但同時能看到他光明的一面,因為再壞的人也有閃光點啊。

一個人之所以改變,是因緣具足了,而不要認為是你把他改變了。他自己不想改的話,你是改變不了他的。因此,一切最終都是修自己、練自己,讓自己成長起來。無論他是好是壞,那是他的因緣,我們陽光具足了,在對境之中迸發出智慧靈感,恰到好處的就把問題處理了。這就叫對境練心,練心並不是光看著心,練心的同時還得做事,在做事中就練心了。我們學的一切經論叫理般若,三藏十二部最終是讓你悟透天下的道理,把佛法的智慧運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解決你生活中的所有問題。這種對境處理問題的智慧,叫事行般若。我們生活在天地間,就要面對種種人、事、物、境,包括外在的和內心的,當找到結合點之後,就可以把這個事突破。不僅有縱覽全局的智慧,還得有分別處理的智慧,具備了總和別的智慧,才能處理具體的事情。

科學講物質、能量和信息,始終保持正能量是很難的,因為我們都有疲憊、煩惱和煩心的時候。平時修行就是讓你時時保持正能量滿滿,這樣你才能有足夠的能力去抵抗外界的各種刺激和紛繁複雜的事情。列寧說:‘不會休息,就不會工作。’世間人都會受情緒干擾,像廚師不高興了,做出來的飯就不好吃。可見,要學會始終保持情緒不受干擾。我們修戒定慧就是讓你具足定力,無論外面幻境如何衝擊,都要八風不動。同樣的一件事情,當人在高興和能量不足、煩惱、情緒不好的時候態度是不同的,這就是我們修行需要練的。佛法形容,菩薩永遠像十五的月亮一樣,始終保持飽滿的熱情,給眾生灑下一片清涼。這個比喻,是讓我們要養成定慧的性格,平時對境、對事、對物的時候運用這種智慧,你就會過得很快樂,也不耽誤修行。不論別人是有意無意考你、練你或是試探你,那只是世間的一種小技巧和凡夫心。我們不去管別人怎麼想,自己要保持好的心態,時間一長他慢慢就生起慚愧心,把他轉化了。將佛法的理念運用到工作生活中,給社會帶來效益,這就是正能量和社會的價值體現。但在佛教看,世間法上的成就,當官發財等等也只是副產品,而正產品是你自身內在的成就。看破、放下還得提起,提起你的責任和義務,努力做的更好,這樣才能三豐收。」

轉載

評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