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僅僅是做個好人嗎?
傳喜法師
我們學佛,就要定在善中不動不搖,要做「西北風中一勁草」,有氣節,有信念,有自己堅持的方向。一念至善很容易,難的是一輩子保持不變。
玄奘法師西行求法時,路過一座寺院,在那裡見到了一個全身長瘡、流膿污臭的僧人。玄奘法師看在眼裡,憐憫心起,雖然前路遙遠,吉凶未卜,還是毫不猶豫留了下來,為他請醫治病,照顧左右,直至痊癒。
就在玄奘法師準備起程時,僧人為表感激拿出了一卷梵文經典贈予法師,這就是佛弟子非常熟悉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正是這一部《心經》,使玄奘法師在接下來危難百出的求經路上,得以消障降魔,逢凶化吉。
善有善報,因果不虛。一個讓自己的身口意處在善良狀態的人,必然是上蒼眷顧的人,他終會克服所有困難,終會度過所有危機。「好人好自己」,這一點永遠不會過時。
一顆善良柔軟的心,是彌足珍貴的靈性資本。在這種善良的持續中,我們人天生具有的富貴本性就會漸漸顯露,你會發現自己的本來面目就是一個大富翁。
善良的一面恢復了,佛性就恢復了,這就是人最大的財富。一切諸佛為眾生故早就成佛了,我們這些始終為自己著想的、自私自利的人卻還在輪回,所以,去惡存善是離苦得樂真正的因!
佛教為什麼能傳到中國?因為我們的老祖先也認識到了這一點。孔老夫子說「克己復禮為仁」,能自覺地克服個人的私慾,恢復和擴大生命善良的一面,這才是人生的正道。
古人還說:「人之性也,善惡混,修其善則為善人,修其惡則為惡人。」但具體怎麼戒惡、怎麼修善、怎麼剖析、怎麼實踐、怎麼掌控,佛家相比儒家做得更細。
佛是最圓滿的人,他是一切善具足,一切智具足。所以一個走進佛門來向佛學習圓滿的人,有沒有錢不要緊,學歷高低也不要緊,主要是看你的心,你的信心真不真,你的良善有沒有生發。連基本的善都沒有,是很難進入學佛的狀態的。
這個世界有多少人是天生就善良的,有多少人能不經過聖人的教導就得解脫?一個都沒有。哪怕是大菩薩再來,照樣迷失。為什麼?這是五濁惡世啊!
我師父經常說:「是人本不善,親近於善人,後必成善人,善名遍天下。」同樣的,「是人本不惡,親近於惡人,後必成惡人,惡名遍天下。」所以有先天的善根,還要有後天的修證,通過親近善知識,在理論中思維,在實踐中體悟。
修行是向內的,是對心靈世界的調整和開發。當你打開心懷,用善良對待他人,用光明對待世界時,就會對社會人心起到淨化的效用。而這一份光明與善良也會成為你進入佛國的入場券。
不修行,你的「善良」總會摻雜很多情緒,會搖擺不定。社會上有的人也發心行善,但沒做兩天,聽到有人做好事被誤解被誣陷,馬上就歇手不做了。路上看到一個乞丐,本來想佈施十塊錢,一聽旁人說現在都是假乞丐,遞出的手馬上就收回了。
但其實你要是給了這十塊錢,是乞丐得到的多,還是你給的人得到的多?給的人才有福啊!乞丐可以是假的,但你的善良一定是真的。當你懷著憐憫良善的心,不求回報,不抱目的,佈施出這十塊錢的時候,當下你頭頂上天堂的門就打開了!
所以,人世間完全善或完全惡的人很少,大多數是「牆頭草」,東風來了往西倒,西風來了往東倒,也就是「不定」的人最多。
我們學佛,就要定在善中不動不搖,要做「西北風中一勁草」,有氣節,有信念,有自己堅持的方向。一念至善很容易,難的是一輩子保持不變。孔夫子是「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守持了一輩子,習慣成自然,心不會再動,規矩不會再犯。這就是修行。
當我們的善良不僅出於本能,還更進一步變成一種理智的堅持時,這就是慈悲。慈悲是一種選擇,它跟善良之間有共性,但它是理性選擇的結果。
我們的善良如果不經過理智的辨識和提升,有時候很快就會泯滅掉,甚至不經過智慧指導的善良,還有可能會被人利用。而慈悲不會,它是堅定並且智慧的狀態。
比較標準地說,慈是予樂,悲是拔苦,而且不分對象,叫「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所以慈悲更具有高度,它是一個聖人、一個智者的生命情懷。但同時也表明,這樣一種高貴的品質,也是在善良的基礎上通過理智地規範,堅定地修煉,最後才達到的一種格局,一種高度。
在這樣的高度下,你就會知道,這個社會不是適者生存,是善者生存。吃素是善,放生是善,微笑是善,軟語是善,更進一步,戒貪、戒嗔、戒痴,精進修行、普皆回向,在善的路途上我們一步一步深入和提高,而當下這每一步都會成為我們送給未來的自己最好的禮物。
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