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恩法師:石破天驚講法華 風起雲湧演楞嚴

0
357

弘恩法師:石破天驚講法華 風起雲湧演楞嚴

不讀法華,不知如來救世之苦心
不讀楞嚴,不知修心迷悟之關鍵

「成佛之法華,開悟的楞嚴」。「石破天驚講法華,風起雲湧演楞嚴」。

東晉的高僧法顯,於其所著《佛國記》中雲:「佛昔於此說《首楞嚴》,法顯生不值佛,但見遺跡處所而已。」

臨川沙門克立題曰:昔天台智者大師聞西域有是經,夙夜西望,願見而未及見也。唐武後長安末,般剌密帝三藏始持梵本⾃南海至廣州。會宰相房融知南銓在廣,請就制止寺譯出而筆受之。中宗神龍元乙巳五月念(廿)三日經成謄寫入奏,適朝廷多故,未遑頒行。有神秀禪師入內道場,見所奏本,傳寫歸荊州度門寺,時慧振法師訪度門而得之經始傳。天寶十年西京興福寺惟愨法師,復於故相房融家得其筆受之本,始作疏解而廣傳之。

此次學經,主要依明朝憨山大師《楞嚴經通議》(後簡稱《通議》),兼顧宋時三家註解,有德洪覺範的《楞嚴經合論》,獅⼦林惟則法師的《楞嚴經會解》, 以及咸輝法師的《楞嚴經義解》。所謂匯義者,欲融匯諸家註解以求實義也。

憨山大師在《楞嚴經通議》序:「自入中土,解者凡十餘家。如會解之外,近世緇白各出手眼而弘通者非一,崇尚已極,刻意已深。而披文釋義靡不參詳精確,發無余蘊,又何俟其蛇足哉?但歷覽諸說有所未愜者,獨理觀未見會通,故⾔句雖明⽽大旨未暢,是於學者未免摸象之嘆。」

又云:「題曰通議。蓋取春秋經世先王之法議而不辨之意。所謂議其條貫而通其大綱。是於向上一路實以為贅。其於初機之士可以飲海⼀滴而吞百川之味也。」

首楞嚴經者,諸佛之慧命,眾生之達道,教網之宏綱,禪門之要關也。

良由諸修行人背真向妄不成無上菩提。或愛念小乘得少為足。或欲漏不除畜聞成過。故阿難以多聞邪染為緣浚發大教。而世尊首告之曰一切眾⽣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又曰: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門超出妙莊嚴路。斯⼀經理行之大本也歟。

由是破七處攀緣,別二種根本。因見顯心,因心顯見,雖心見互顯而正顯在心。如以盲⼈矚暗喻見非眼、屈指飛光驗見不動,印觀河之非變,比垂手之無遺,辯於八還擇於諸物,非舒非縮無是無非,使悟淨圓真心妄為色空及聞見耳。

既悟妄為,尚疑混濫,故又破自然因緣,示見見之非見,合別業同分指見妄之所生,且以一國例多人,以⼀國例諸國,總顯器界根⾝同一妄耳。自淺而深自狹而廣,雖多方顯妄而所顯惟真,故又舉陰入處界,廣及七大融會入於如來藏性,使悟物我同根,是非一體,妄無自性,全體即真,凡十界依正之相皆循業發現而已。

既悟即真尚迷循發。故又答山河大地之難深窮⽣起之由。譬虗空不拒諸相發揮。顯真妙覺明圓照法界。⼀多互應。小大相容。即體即⽤非俗非真。至於離即離非是即非即則藏心妙性不涉名言矣。復引照鏡狂⾛喻妄⽆因。結責多聞勸修無漏。通而言之皆圓理也。

理解雖圓⾮⾏莫證。故又明⼆決定義。初審因地發⼼伏斷⽆明為修⾏之要。次審煩惱根本意擇圓根為發⾏之由。於是定六根優劣令⼀門深⼊。擊鐘驗常。綰⼱⽰結。陳⼆⼗五聖所證法門。敕選⽿根為初⼼⽅便。⽽又教以攝⼼軌則安⽴道場。遂聞四重律儀頂光神呪。通⽽⾔之皆圓⾏也。乃⾄由三增進成就五⼗五位真菩提路。雖談證位未盡⾏因。下⽽戒業習於七趣情想,防禪定於五陰魔邪⽆⾮⾏門之事。必期於圓滿菩提歸⽆所得始得名為究竟堅固之證也。

然則依究竟堅固之理⽴究竟堅固之行。修究竟堅固之行證究竟堅固之理。楞嚴教旨大抵如是。

《通議》曰:獨此⼀經前後解者凡十餘家。各據⼀見。所指之時前後不同。多起諍論。難決眾疑。

予甞見有本別題,亦名灌頂部中錄出別行。因諦觀此經非一時頓說,向無的據。既見長水註疏經本,別題⼀名中印度那蘭陀⼤道場經,於灌頂部中錄出別行。璿師判雲。佛說此經非一時頓說,說必前後。是知集者約類纂為⼀部。以此為準的信不疑。

今觀此經發起,⽰墮婬室,此正阿含之時也。

其徵⼼以破執⾝常見,匿王以破斷見,乃阿含之教也。

其辯妄見以顯真見,破見精以顯本覺,義與深密同時也,五蘊三科會歸藏性,則同般若真空法華實相,又歷兩時之間也。

七⼤徧周性真圓融,實與華嚴理事⽆礙法界相等也,及⾄四卷中雲:「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小中現大大中現小,於一毛端現寶王剎,坐微塵⾥轉大法輪。」此乃略顯華嚴事事⽆礙法界,正是所歸妙莊嚴海,是謂究竟歸寧之地也。三⾝⼀體至是乃顯,釋迦出世之本懷教化眾生必欲引攝至此而後已。

是知此經無教不收,無機不攝,豈可局定一時哉。

此經全稱《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經題雖有十九字,但重在首楞三字。此經又名《中印度那蘭陀大道場經》,於灌頂部錄出別行。

中天竺沙門般剌密諦於廣州制止道場譯。

菩薩戒弟⼦前正議大夫同中書⾨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筆受。

評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