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觀法師 | 三皈依要義

0
853

成觀法師 | 三皈依要義

一、就路返家

「皈依」又稱「三皈依」。「皈」與「歸」音義皆同。「三皈依」指皈依佛、 皈依法、皈依僧,這之中共有三個皈依,故又稱為「三皈依」;三皈依也就是皈依三寶。為什麼要皈依三寶呢?為了不冉在外面流浪生死。什麼叫做「在外流浪生死」呢?首先,什麼叫「外」?「外」就是外界,有五欲、六塵境界的地方。其相對的就是「內」,「內」即是「根身」,詳言之即是「六根」與「六識」。所以放縱「身心」到外面「六塵」境界中去流浪,想要尋找五欲的快樂,叫做流浪生死。乃至於從自身之「六根」(眼、耳、鼻、舌、身、 意)中去尋求快樂,也一樣屬於流浪生死。再更進一步講,若從自心之「六識」(眼識、耳識、 鼻識、舌識、身識、 意識)里去求快樂,一樣還是流浪生死。所以,於六塵、六根、六識中追逐快樂,雖層次不同,但終歸是流浪生死。你若能於彼幡然回頭,返求「自心」、「自性」、返歸「自心」、「自性」,那樣即離流浪、脫於生死。這是比較深一點的道理,此理雖深,你們常聽,熏習久了,漸漸也能理解。所以,你們要知道:到五欲、六塵裡面去討生活,去追逐虛妄的快樂,即是流浪生死;若能實時回頭,不再流浪了,便是「皈依」的「歸」字。回頭是岸,即便返家。「家」是什麼呢?在這裡我們是指「佛家」,佛家即是我們的「本家」。但是佛「家」這個「家」,如果以最究竟的意義來看,還算是「外家」因為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內家」。「內家」是什麼呢?「本心本性」即是我們的「內家」。所以「皈依」的意思,簡單一句話就是「回家」!因此『 楞嚴經』 中說「就路返家」那個「返家」則不是返別的「家」,而是返回「自心」、「自性」之家。但是你們現在若還不明「自心」、 不見「自性」,怎麼能回得去呢l 要想回去,第一步要先「返回自身」:從「自身」的身、口上面去作「返回」的工夫。以後等善根成熟時,再返照「自心」。返回「自心」以後,因緣成熟再返照自家。問家」性」。所以,返回自心、自性之家的步驟為:第一,先從「外六塵」(五欲、六塵)返回「自身」,然後再返回「自心」,接著再返回「自性」:五欲六塵;自身必自心中自性換句話講,修學的次第與成就之進程,即是:塵必根必識必心必性這就是「究竟返家」的步驟與路線圖。

二、外家與內家

其次,「家」就是指「三界家」有幾種意義呢?「三界家」第三種「家」鳳「佛家」或和、家指「父母家」或「妻子家」「父母妻子家」合起來便風「三寶家」
二、家」「俗家」或「世間「佛家」是什麼呢?就風雖然這裡所說的「佛家」比「俗家」究竟,但是這三種「家」
「出世都還算是「外家」l 那真正的「家」― 「內家」是什麼呢?如上所說,內家即是「本家」。「本家」是什麼?「本心」、 「本性」才是眾生究竟的「本家」,所以我們學佛要回的家,是指「本心」、「本性」的本家。因此你在外面「皈依」外在的「三寶」,又稱「有相三寶」「佛」、 「法」、 「僧」,這都是外在的三寶。以皈依外在的三寶,故稱為「外皈依」,這是回到「外家」。當然,有一個「外家」可以回去,回到外公、 外婆的家,總比不回家要好啊!對不對?但是最好還是回到自己的「本家」,比較舒坦、自在!最好的地方還是「自家」。英文有一句諺語說:「什麼叫家呢?就是你要回去的時候,它絕對不能拒絕你,那個地方就叫做我們的「本家」是真正我們的「家」因此你應該回去― ― 你若要回去,它絕不會拒絕你。不過你若是要當壞孩於,「離家出走」,到外面去「流浪」,奔波鬼混,那就有家等於沒家,所以現在皈依以後,就不要再做壞孩子,要回家,「浪子回頭」。因此,綜上所言,「皈依」的意義就是浪子回頭,「返回本家」在此我雖然是在講最基本的「皈依」的意義,但事實上則是已經把佛的「甚深法」也以隱喻的方式包含進去了,「禪法」、「無上法」也都包涵於其中,各位可詳細去體會。其次,「皈依」中的「皈」字(「回家」),是指要先回佛的本家― 即是「有相」的佛家,然後再回「無相之家」。「無相之家」即上面所說的本心、本性的究竟之「本家」。四十二章經中說:。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為法,名日沙門。。要「識心達本」才能稱作「沙門」。禪宗五祖弘忍大師也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你若不識得自己的本心,學法對你沒有太大的幫助。這個意思並不是叫你不要學,而是說:你可能因學法而增加一些福報,不過那是人天的有漏果報:例如你可能比較「賺有得吃」(台語,收入較豐),事業比較興旺,學業較順利,但是這些福報卻無法一譏你解脫生死煩惱,更無法令你「開悟」,所以學佛最重要的還是「識心達本」,要返回「自心、 自性」,這樣才是「歸依」的「歸」字之究竟意義,也是如來的本意。

三、家之九義

其次,「家」有九種意義: 家。即是本。。佛家亦如是,為眾生法身慧命出處之「本源」
二、家是根之義。佛家亦如是,為眾生一切善業、善法、 菩提「根源」之所在處。
三、家。為安住之義。因為安住,所以才能稱為「家」,你若不「安住」下來,而到處奔馳,那樣一來,「家」就不成「家」了。有的人把家當作旅館一樣,只是來來去去之間,暫時休息用的,在那樣的家一裊就不會有安定、溫暖的感受,因此就不像個「家」。所以,「家」必須是你能於其中「安住」之處。
四、家即有父、兄之義。家一裊通常是有父、兄;當然啦,有的人一生下來就是孤兒,但是我們不講那種特殊情形。既說家有父兄,那「父」「兄」是指什麼而言?如果以「皈依」來講,「父」就是「佛菩薩」,「兄」就是「僧伽」。「父」可以教導你、栽培你,「兄」也可以輔導你、幫助你。因此皈依佛門即以「三寶」為父、為兄,與三寶於法上成一家人。
五、家有溫暖。之義。「家」能令你於茫茫人海中,世情冷漠之中,得到溫暖、得到安慰、鼓勵。佛家亦如是,令眾生永遠能得到溫暖、安慰、鼓勵。
六、家。即是有所依之義。佛家亦如是,三寶是真正可以一譏我們依靠的,令我們於生死大海中有所憑借,不致沈淪。
七、家。即是教導。之義。一般正常的家庭中,父母都會教導子女,即是每家都有其「家教」。佛家亦如是,於皈依後,即須修學「佛門」的涵養,方表示佛弟子在「佛家」所得的「家教」不錯。然而,這並不是說師父馬上就期望你修行多麼好,你自己也不要這樣妄想。因為你不可能皈依以後,就馬上搖身一變而成聖人,沒有那麼快。所以,我們身為佛弟子,千萬不要對人說:「哎l 你學佛的人怎麼可以這樣?」那種說法,是在以佛法期望別人、以佛法要求別人,這是不對的。你倒是應該這樣說:「我是學佛的人,我怎麼可以這樣?」這是可以的;這是以佛法來要求自己,而不是要求別人。當知無論在哪一方面要求別人,都屬觀念錯誤。例如常聽人說:「你做妻子的人應該要才對。」而做太太的人卻常說:「做先生的人應該要… … 」這都是不對的。現在我們知道了以後,做先生的人就應期望自己而說:「我做丈夫的人,應該要:才行」。反過來,做太太的人,也一樣要這樣自我期望。所以大家要記住:只能要求自己,不可要求別人― 尤其是在學佛方面,更是如此。因為「佛法」上的標準比世問法標準高得多,除非是佛菩薩,才能完全符合那些標準,凡夫人是沒辦法達到的,因此千萬不可以佛法的標準去要求別人,或期望別人,否則會給人帶來很大的壓力,那是很痛苦的事,這點千萬要記住。
八、家即是代表不再流浪飄泊。佛家亦如是,能令眾生於無盡生死大海中,有停怕之港口,不再四海飄泊。
九、家之義即:你不用再一個人盲修瞎練。佛家亦如旦以後,就不用再自己一個人盲目地摸索,而能得到三寶的教示才不會走錯路,或走冤枉路。

轉載

評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