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唄

0
1784

梵唄

一 起源

梵唄源於印度。西漢末年, 佛教與中國開始接觸,東漢末年由西域傳入,在中國流行。中國梵唄相傳起源於曹魏,有一天,曹植遊魚(漁) 山 (現在的山東省阿縣境內),聽見空中有一連串梵響,清揚悅耳。他就停下來聽了半天,深有體會,於是摹彷其音節,記錄而成最初之梵唄,並撰文制音,留給後人作參考。共有六契(章),稱為「魚山梵」。此外,三世紀時的支謙法師根據「無量壽經」,和「中本起經」(也稱為瑞應本起經) 編著了「讚菩薩連句」及「梵唄三契」。(「讚菩薩連句」歌頌釋迦牟尼佛的事蹟,配合調子歌詠)這兩種早期的梵唄不但注上音韻,歌詠時還伴以管、弦或敲擊樂器,普及佛教教義。至唐代,梵唄漸漸盛行於民間。

二 意義

梵唄:梵,清淨。唄,歌詠佛德。梵唄意為「清淨的諷誦」,也就是以清淨的心歌頌依據佛經所作的偈頌而寫成的歌詠。簡單來說,就是歌誦佛德的讚美詩之清淨音聲。如《長阿含經》中記載,音聲具足五種清淨,乃名梵音:
A正直
B和雅
C清徹
D深滿
E周遍遠聞

三 好處

殊勝的梵唄又名「音聲佛事」,能夠感通萬物、利益人天。所以,梵唄之聲,無論是誦者、聞者皆能獲大利益。

《南海寄歸內法傳》中提到,唱誦梵唄的好處:
A能知佛德深遠
B體制文之次第
C令舌根清淨
D得胸臟開通
E處眾不惶 (人際交往沒有惶恐困惑)
F長命無病

《十誦律》中提到,聆聽梵唄的好處:
A身體不疲
B不忘所憶
C心不懈怠
D音聲不壞
E諸天歡喜。

四 修行

眾生因貪、瞋、癡,造成無止盡的輪迴。透過念經文或唱讚偈,三業便專注在淨業之中。口讚頌佛菩薩功德,不起口業;身如禮行儀,不作身業;意憶念佛菩薩相好莊嚴,狂亂之心歇息,不造意業。當下置其身、口、意三業於真誠清淨之中,因讚頌佛德,進而學習佛菩薩,發無上心,利益眾生。同時,唱誦梵唄時,藉由觀照每個音階不同與念頭的生滅,覺知其不斷流動變化且相互關連的實況,體驗了萬物無常這個人生真相。因此,梵唄不但可使我們的身心獲得清淨,也可使我們覺悟宇宙人生的真相。這些修心養性的特質不同於其他音樂。

五 因果

A 昔時有僧持咒,天神聞聲,長跪合掌恭敬諦聽,直待咒文誦完始起身離去。
B《百緣經》中記載:
「在佛世時,舍衛城的人民見唱誦梵唄時,佛威儀寂靜、百福相好,心大歡喜即作伎樂供養佛,發願而去。佛微笑,告訴阿難:「這些人由於作諸伎樂供養佛的功德,在未來世一百劫中,不墮惡道,天上人間往返受樂。」」
C《賢愚經》中記載:
「一次,波斯匿王率領百萬軍隊行經祇洹精舍時,耳際忽傳來一比丘陣陣悠揚悅耳的梵唄聲,頓時百萬軍眾象馬皆為梵音所攝,猶如入定般,駐足諦聽,不肯前進。直至梵音止,百萬軍隊才如夢初醒。波斯匿王即入精舍問佛因緣,佛告波斯匿王,此梵唄比丘,前世曾持鈴供養懸於迦葉佛塔,並發願來世得能見佛,度脫生死,得好音聲,令一切眾生莫不樂聞。以此因緣,故今生得值佛出家修行,得銅鈴般的殊妙音聲,復證阿羅漢果。」
D《法華經》云:
「若使人作樂,擊鼓吹角貝,簫笛琴箜篌,琵琶鐃銅鈸,如是眾妙音,盡持以供養,或以歡喜心,歌唄頌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

轉載

評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