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慧長老:學佛修行要具備兩個要求 缺一不可

0
739

淨慧長老:學佛修行要具備兩個要求 缺一不可

為什麼要修行?這個問題,大家的回答恐怕不都一致。有的人說要開悟,有的人說要往生西方,有的人說要消業障。按我的理解,修行最終要真正解決的問題,既不是往生西方,也不是消業障,也不是要開悟,而是要破執著。我們的一切障礙、痛苦都源於執著,執著破除了,我們當下就自由自在,當下就是一個自由的人,那時去西方也好,去東方也好,哪兒不去也好,都一樣的自由自在。去西方,消業障,開悟,都不是最終的目的,最終的目的就是要破除執著;為了去掉執著,我們才追求往生、開悟等等。所以說,佛教的修行,從教義上來講,就是要「破執」。

執著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一種根深蒂固的習氣。一個人從生到死,總是在希望得點什麼。你看小孩,在他哭的時候,給他一個玩具,他馬上就不哭了。他只要拿到一個東西,就覺得滿足了,似乎有了安全感。這是一種天性,與生俱來的天性,它往往通過無意識的形式、不知不覺地表現出來。這種執著,是一種情執,也可以說是我執。情執的本質就是我執,也可以說我執的本質就是情執。與情執相對應的,另外還有一種執著就是理執,也就是說在人生觀、價值觀上產生執著。當一個人在人生觀,價值觀上有了決定的依執的時候,他感覺到在人生的海洋中像是抓住了一個東西,似乎生活有了目標,有了意義,有了歸宿,有了安全感。這也是一種執著,佛學中又稱之為「法執」。當然,理執與法執在範圍上有廣狹之分,理執僅僅是法執的一種,法執的範圍更廣闊。

情執和法執為三界內的眾生所共有,而三界之外的證果者必定是沒有情執的,但在未證極果之前,尚有少分法執在,如阿羅漢就還有法執。不管是理執還是情執,只要是執著,它就會成為一種障礙。執著的越多,執著得越深,障礙也就越大,也就越不自由。「障」有兩個意思:一個意思是執著將我們的真如佛性(又叫自性)遮蔽了,使我們的智慧不能開顯出來,好比我們的眼睛被一塊厚厚的牛皮蒙住了,什麼也看不見。另一個意思是,執著障礙了我們修道的路,使我們不能順利地通向涅槃、解脫。我們修行就是要破除這兩個方面的執著,掃蕩這兩個方面的障礙,執著一旦破除了,我們就會得到一個所謂的開悟、解脫。

所以,我希望大家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不明白往往就會盲修瞎煉。自己本來就在不斷地執著和分別,卻自以為在修行,這種人很多。我一再強調,修行不是要得點什麼。你若想得點什麼,這就是一種執著。修行應當是扔掉一些東西,把煩惱、貪執、牽掛等一點點地去掉。有執著、有牽掛,就會有局限,好比一個東西,把你死死地固定在某個地方,不能隨便活動。所以修行又叫出三界。

三界就是三種局限,三種框框,我們就是被這三種局限和框框牢牢地禁閉著。這三種局限就是——情感的界限(欲界),物質的界限(色界),精神的界限(無色界)。我們就是被關在這三種牢籠子當中。所以一旦突破了這三種界限,我們就會獲得大自由、大解脫。這三種界限,若進一步分析,實際上就是時間和空間的障礙。

時間的障礙,使我們只能瞭解此生此世,而對前世和未來一無所知。生命是一個無盡的長河,它前前無始,後後無終,在這前前無始、後後無終的長河中,此生此世如同一瞬,對整個生命之流來說,我們又能瞭解多少呢?我們的生命被時間局限住了,無法突破過去現在未來之間的界限,所以我們無法站在一個更高的角度來瞭望這個無窮無盡的生命過程,因而對三世因果也就不明白,不能夠決定地信受。至於空間的障礙,那就更是明顯了。這個禪堂才一百多平米,牆外面的東西我們就看不到。就是我們站在高山上,或者來到大草原上,雖然看的範圍比較大些,但仍然是非常有限的。對於無邊無際的宇宙空間,我們沒辦法瞭解其真實的狀況。

但是,如果我們通過修行,打破了我執和法執,從感情、物質和精神的枷鎖中掙脫出來了,那我們就能夠了知無限的時空世界的真實狀況。換句話來說,當我們通過修證達到了「無量光、無量壽」的境界,我們就能夠如實地了知宇宙萬物,如實地了知生命的實相,那時我們就真正地獲得大解放、大自由,獲得生命的究竟圓滿。

所以我們修行,一要有信心,二要明理,兩者缺一不可。沒有信心,光憑理解,可能會落入邪見。沒有理解,光有信心,可能會變成迷信,增長無明。佛教把信解行證作為修行的全過程,就是為了強調信、解等等的重要。今天我們在這裡參禪打坐,不要以為與信解行證無關,實際上,它已把整個教義和修證過程都濃縮到一點上來了,比如集中在一個「無」字上。只要你在這一點上有所突破,那你宗也通了,教也通了,情執也破了,理執也破了。所以希望大家不要小看這個「無」字公案,要信得及,解得正,在今後的時間里要更加勇猛精進。提起話頭來,參!

本文來源:《禪》刊

評論

評論